一种LED寿命的预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36431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LED寿命的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将ACO(混合蚁群)和GSO(萤火虫)进行结合形成基于混合蚁群和萤火虫的优化算法(ACO+GSO);采用ACO+GSO混合智能优化算法对WNN(小波神经网络)的初始参数进行优化,避免初始参数选择不当而导致的检测精度问题,采用WNN对训练数据集进行学习、形成优化模型;其中,采用温度、电流、初始光通量和初始色坐标等参数作为WNN的输入,LED寿命作为WNN的输出,采用已形成的优化模型对测试集中的LED寿命进行检测,解决了预测时间长和精度不佳的问题,提升传统的智能算法的计算精度和收敛速度,避免出现局部寻优等问题,减少了人工干预,提升LED寿命检测的可靠性。

A prediction method of LED lif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LED寿命的预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LED测试
,具体涉及一种LED寿命的预测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半导体照明在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是一种电致发光的半导体发光器件,属新型固态冷光源,具有电压驱动低、能效高、寿命长和成本低等优点。随着LED技术的发展,在LED的研发中有一不可忽视的限制因素,即其实际寿命与理论值的差距。因此,进行相应的寿命试验,并根据LED的各项指标来估计LED的寿命,提高其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周期成为了一种必要策略,如何准确地预测LED寿命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由数据驱动的LED寿命预测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回归方法和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受到模型选择的影响,传统的统计方法无法在多维影响因素条件下对LED寿命进行推断;而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虽然具有较好的数据处理能力,但其自身在运行时间和预测精度方面仍具有一定局限性,无法实现LED寿命预测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LED寿命的预测方法,通过LED的多维指标参数对LED可靠性进行评价,混合智能优化算法和小波神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LED寿命的预测方法,包括混合蚁群(ACO)、萤火虫(GSO)和小波神经网络(WNN),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LED数据,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S2、设置蚁群规NACO、最大迭代数TACO、信息挥发系数ρ∈[0,1]以及信息素浓度Q;设置核函数参数σ和正则化参数γ的范围,随机产生一组参数序列(σ,γ)作为蚂蚁的初始位置向量;S3、计算每个蚂蚁个体当前所在位置的适应度值;计算蚂蚁当前所处位置j处的信息素浓度,适应度越小,信息素浓度越大,以均方差定义适应度:S4、通过每只蚂蚁的信息素浓度大小,确定蚂蚁适应度值最小的位置;进行信息素浓度的迭代更新,将满足适应度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ED寿命的预测方法,包括混合蚁群(ACO)、萤火虫(GSO)和小波神经网络(WNN),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LED数据,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S2、设置蚁群规NACO、最大迭代数TACO、信息挥发系数ρ∈[0,1]以及信息素浓度Q;设置核函数参数σ和正则化参数γ的范围,随机产生一组参数序列(σ,γ)作为蚂蚁的初始位置向量;S3、计算每个蚂蚁个体当前所在位置的适应度值;计算蚂蚁当前所处位置j处的信息素浓度,适应度越小,信息素浓度越大,以均方差定义适应度:S4、通过每只蚂蚁的信息素浓度大小,确定蚂蚁适应度值最小的位置;进行信息素浓度的迭代更新,将满足适应度条件f≤fd的蚂蚁位置向量(σ,γ)放入集合XACO,直至迭代结束。S5、设置萤火虫的种群规模为NGSO,最大迭代次数TGSO,将蚁群算法得到的优化的XACO初始化萤火虫NGSO个虫子位置,并随机选择其它剩余虫子的位置,每个萤火虫个体都携带了相同的荧光素浓度lo和感知半径ro;S6、更新萤火虫的荧光素;S7、寻找萤火虫i的邻居;S8、确定萤火虫i移动方向;当邻居萤火虫j的荧光素值比萤火虫i大,且两只萤火虫之间的距离在感知范围rs之内时,萤火虫i将以概率pij(t)选择邻居萤火虫j,并向邻居萤火虫j的方向移动;S9、进行萤火虫i位置更新,再进行决策域更新,通过迭代确定各萤火虫个体极值pbest和最优位置;S10、将各萤火虫的个体极值pbest与群体最优位置适应度值gbest比较,当更优时,则将该萤火虫的最优位置作为群体的最优位置,该萤火虫的个体极值pbest作为群体极值gbest;检查是否满足迭代寻优结束条件,若满足则结束寻优,求出最优解(σ,γ);否则,返回S3;S11、使用S10中的得到最优解(σ,γ)初始化WNN的权值Wk和阈值B,具体参数设定为:X=(x1,x2,...,xn)T为输入节点的数据输入;Wk=(wk1,wk2,...,wkn)为隐层第k个隐节点与输入层的连接权重;Wo=(w1,w2,...,wk)为输出层与隐节点的连接权重;Ho=(h1,h2,...,hk)为隐层各个隐节点的输出值;B=(b1,b2,...,bk)为隐层各个隐节点的阈值;bo为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洁
申请(专利权)人:岭南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