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5776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其结构包括车头、挡风玻璃、车顶板、车身主体、车门玻璃、车门、车轮,车头设于车身主体前端,并为一体化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车身主体在落水时车顶板与水压接触,此时两个救生机构由于水的压力进行凹陷移动,从而与触发基座接触,并释放气体发生盒里面的叠氮化钠和硝酸钾,最终浮力气囊内部快速膨胀且在水里形成了较大的浮力,通过浮力带动车身整体上浮来降低水压,还保证了车身整体的上下角度,避免车身处于倒立状态,为车内人员获取了很好的自救条件。

A safe driving structure of new energy vehicl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hydraulic expan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汽车采用的是汽油、柴油作为发动机的燃料,但是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市面上的汽车厂商正在大力推出新能源汽车,主要以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为主,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起到了很好的环保效果,但是对于汽车的安全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市面上现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以电池代替了发动机,车身的重量也下降了一定的比例,但是在发生车身落水的事故时,不足以达到上浮的重量以及能力,不具备自救辅助,导致车身沉入水底与水压接触,车内的人员由于水压过大无法打开车门,并且落水的车身容易倒立,不满足自求的条件,最终造成溺亡的情况,因此急需专利技术一种具备落水自救功能安全行车结构来用于汽车当中。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以解决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以电池代替了发动机,车身的重量也下降了一定的比例,但是在发生车身落水的事故时,不足以达到上浮的重量以及能力,不具备自救辅助,导致车身沉入水底与水压接触,车内的人员由于水压过大无法打开车门,并且落水的车身容易倒立,不满足自求的条件,最终造成溺亡的情况,因此急需专利技术一种具备落水自救功能安全行车结构来用于汽车当中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其结构包括车头、挡风玻璃、车顶板、车身主体、车门玻璃、车门、车轮,车头设于车身主体前端,并为一体化结构,车身主体前后两端底部分别设有车轮,车门设有两个,且安装于车身主体两侧中部,车身主体上端设有车顶板,并为一体化结构,挡风玻璃位于车身主体上端前侧,车门玻璃分别设于车门上端。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车顶板包括板体、汽车天窗、救生机构、装配嵌条,装配嵌条设有两个,且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板体前后两端,板体中部设有活动安装汽车天窗的凹槽,救生机构设有两个,且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板体前后两端。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救生机构包括压力柱、触发基座、密封机构、装配槽、浮力气囊,装配槽设有两个,且位于板体前后两端,并为一体化结构,密封机构通过套合方式安装于装配槽上端,装配槽内部两端设有压力柱,压力柱与密封机构底部相连接,触发基座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装配槽底端中部,浮力气囊底部与触发基座套合连接,密封机构与浮力气囊上端相扣合。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触发基座包括气体发生盒、内嵌脚仔、反应片、点火插孔、气囊挂板,气体发生盒设有三个,且均匀等距分布于气囊挂板表面,点火插孔设于气体发生盒中部,内嵌脚仔与点火插孔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点火插孔与反应片相贴合,反应片位于内嵌脚仔表面下端,内嵌脚仔顶部与密封机构相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密封机构包括侧向输出轨、内置嵌槽、密封板、浮力拉板,浮力拉板与浮力气囊顶部套合连接,内置嵌槽设于密封板内部,并为一体化结构,侧向输出轨位于内置嵌槽左右两侧,并为一体化结构,浮力拉板两侧与侧向输出轨相套合。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气体发生盒内部设有叠氮化钠和硝酸钾,在与火花接触时能够快速产生气体,从而将浮力气囊充满。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侧向输出轨内部设有滚珠,能够有效提高浮力拉板的滑动性,提高了移动效率。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密封板两侧分别设有与压力柱配合的扣槽,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挡风玻璃与车门玻璃用于对车身主体的驾驶室进行防护,车身主体在出现落水的情况时车顶板与水压接触,救生机构外部受到水的推力并下压压力柱下移,压力柱作为密封机构的支撑柱,下移后密封机构下端经过密封机构内部与触发基座接触,从而产生气体为浮力气囊快速充气,内嵌脚仔用于与密封机构连接,从而能够跟随其移动,并带动反应片插入点火插孔内部进行摩擦点火,此时气体发生盒内的叠氮化钠和硝酸钾与点火产生的NS接触后发生反应,并进行气体的快速释放,为浮力气囊进行充气,浮力气囊内部由气压膨胀后将密封机构顶出,并借助浮力拉板与侧向输出轨的滑动性配合,从内置嵌槽内滑出密封机构外,最终在水里产生了浮力,并带动汽车整体上升,使汽车整体能够位于水面水压最小的层面上。基于现有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操作后可达到的优点有:车身主体在落水时车顶板与水压接触,此时两个救生机构由于水的压力进行凹陷移动,从而与触发基座接触,并释放气体发生盒里面的叠氮化钠和硝酸钾,最终浮力气囊内部快速膨胀且在水里形成了较大的浮力,通过浮力带动车身整体上浮来降低水压,还保证了车身整体的上下角度,避免车身处于倒立状态,为车内人员获取了很好的自救条件。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的车顶板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的车顶板内部结构侧视图。图4为图3中MW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的触发基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的密封机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的浮力气囊展开状态示意图。附图中标号说明:车头-f1、挡风玻璃-f2、车顶板-f3、车身主体-f4、车门玻璃-f5、车门-f6、车轮-f7、板体-f3a、汽车天窗-f3b、救生机构-f3c、装配嵌条-f3d、压力柱-cv1、触发基座-cv2、密封机构-cv3、装配槽-cv4、浮力气囊-cv5、气体发生盒-cv21、内嵌脚仔-cv22、反应片-cv23、点火插孔-cv24、气囊挂板-cv25、侧向输出轨-cv31、内置嵌槽-cv32、密封板-cv33、浮力拉板-cv34。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说明,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在本专利技术中所提到的上下、里外、前后以及左右均以图1中的方位为基准。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其结构包括车头f1、挡风玻璃f2、车顶板f3、车身主体f4、车门玻璃f5、车门f6、车轮f7,所述车头f1设于车身主体f4前端,并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车身主体f4前后两端底部分别设有车轮f7,所述车门f6设有两个,且安装于车身主体f4两侧中部,所述车身主体f4上端设有车顶板f3,并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挡风玻璃f2位于车身主体f4上端前侧,所述车门玻璃f5分别设于车门f6上端,挡风玻璃f2与车门玻璃f5用于对车身主体f4的驾驶室进行防护,车身主体f4在出现落水的情况时车顶板f3与水压接触。所述车顶板f3包括板体f3a、汽车天窗f3b、救生机构f3c、装配嵌条f3d,所述装配嵌条f3d设有两个,且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板体f3a前后两端,所述板体f3a中部设有活动安装汽车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其结构包括车头(f1)、挡风玻璃(f2)、车顶板(f3)、车身主体(f4)、车门玻璃(f5)、车门(f6)、车轮(f7),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f1)设于车身主体(f4)前端,并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车身主体(f4)前后两端底部分别设有车轮(f7),所述车门(f6)设有两个,且安装于车身主体(f4)两侧中部,所述车身主体(f4)上端设有车顶板(f3),并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挡风玻璃(f2)位于车身主体(f4)上端前侧,所述车门玻璃(f5)分别设于车门(f6)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其结构包括车头(f1)、挡风玻璃(f2)、车顶板(f3)、车身主体(f4)、车门玻璃(f5)、车门(f6)、车轮(f7),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f1)设于车身主体(f4)前端,并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车身主体(f4)前后两端底部分别设有车轮(f7),所述车门(f6)设有两个,且安装于车身主体(f4)两侧中部,所述车身主体(f4)上端设有车顶板(f3),并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挡风玻璃(f2)位于车身主体(f4)上端前侧,所述车门玻璃(f5)分别设于车门(f6)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压膨胀原理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行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板(f3)包括板体(f3a)、汽车天窗(f3b)、救生机构(f3c)、装配嵌条(f3d),所述装配嵌条(f3d)设有两个,且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板体(f3a)前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枝阳白万喜王栋良潘国堃
申请(专利权)人:南安市耶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