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5762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将防振用的质量体牢固且紧凑地安装于扭力杆。将驱动源(11)支承于车身(15)的扭力杆(16)包括:在内周保持第1弹性衬套(21)并与驱动源(11)侧连接的环状的第1端部(17);在内周保持第2弹性衬套23并与车身(15)侧连接的环状的第2端部(18);以及连结第1端部(17)与第2端部(18)的棒状的连结部19。第1端部(17)的外周面具有以远离第2端部(18)的方式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7a),由于在突出部(17a)上形成用于安装质量体(26)的安装部(17b),因此能够利用质量体(26)抑制扭力杆(16)的振动,并能够紧凑地将质量体安装于扭力杆,而且能够不受热劣化或经时劣化的影响,可靠地将质量体安装于扭力杆。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driving sou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源的支承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扭力杆将驱动源支承于车身的驱动源的支承构造,该扭力杆包括:在内周保持第1弹性衬套并与所述驱动源侧连接的环状的第1端部;在内周保持第2弹性衬套并与所述车身侧连接的环状的第2端部;以及连结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的连结部。
技术介绍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以下构造:在设置于扭力杆端部的环状部分收纳橡胶衬套,在穿过在环状部分形成的开口向外部延伸的橡胶衬套上,硫化接合作为动力减震器发挥作用的质量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3302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上述的以往构造通过硫化接合将质量体安装于橡胶部件,因此,可能会由于在发动机室配置的排气管等高温部件的热量促进橡胶部件的劣化,使质量体从扭力杆脱落。为了避免橡胶部件劣化的影响,只要将质量体机械紧固于扭力杆端部即可,但如果没有将质量体紧凑安装于扭力杆,则很难在狭窄的发动机室内确保扭力杆的配置空间。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前述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将防振用质量体牢固且紧凑地安装于扭力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利用扭力杆将所述驱动源支承于车身,该扭力杆包括:在内周保持第1弹性衬套并与驱动源侧连接的环状的第1端部;在内周保持第2弹性衬套并与所述车身侧连接的环状的第2端部;以及连结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的连结部,该驱动源的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部的外周面具有以远离所述第2端部的方式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形成用于安装质量体的安装部。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在技术方案1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部的沿周方向的所述突出部的高度小于所述第1端部的直径。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在技术方案1或2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体利用紧固部件紧固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安装部,在所述突出部及所述质量体设置阻止所述质量体以所述紧固部件为中心的旋转的止转部。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在技术方案3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转部包括在所述第1端部的外周面设置的第1抵接面和在所述质量体设置并与所述第1抵接面抵接的第2抵接面。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具有从所述第1端部的下表面朝向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面。另外,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部借助安装托架与所述驱动源连接,所述安装托架紧固有贯穿所述第1弹性衬套的柱环,包括紧固于所述驱动源的安装壁和从所述安装壁的两侧缘立起而以夹着所述第1端部的方式支承所述第1端部的一对支承壁,至少一个所述支承壁将所述第1弹性衬套及所述质量体与高温部件隔开。另外,根据技术方案7记载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在技术方案6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安装壁具有紧固于所述驱动源的紧固部,所述一个支承壁相对于所述连结部的轴线局部重叠,且所述紧固部相对于所述连结部的轴线向侧方偏移。另外,根据技术方案8记载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在技术方案7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支承壁具有紧固所述柱环的支承部,所述安装壁的一对紧固部和所述支承部位于虚拟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另外,根据技术方案9记载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在技术方案7或8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安装壁形成包围所述紧固部的环状的鼓出部。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0记载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在技术方案8或9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支承壁的所述支承部由供紧固部件贯穿的一对紧固孔构成,一个所述紧固孔朝向远离所述安装壁的方向切缺,在所述支承壁的缘部开放。并且,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1与本专利技术的驱动源对应,实施方式的螺纹孔14e与本专利技术的紧固部对应,实施方式的螺纹孔14f、14g与本专利技术的支承部或紧固孔对应,实施方式的横梁15与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对应,实施方式的第1抵接面17d及第2抵接面26c与本专利技术的止转部对应,实施方式的螺栓27、34与本专利技术的紧固部件对应,实施方式的排气管37与本专利技术的高温部件对应。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的构造,将驱动源支承于车身的扭力杆包括:在内周保持第1弹性衬套并与驱动源侧连接的环状的第1端部;在内周保持第2弹性衬套并与车身侧连接的环状的第2端部;以及连结第1端部和第2端部的连结部。第1端部的外周面具有以远离第2端部的方式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在突出部形成用于安装质量体的安装部,因此能够利用质量体抑制扭力杆的振动,而且,不仅能够紧凑地将质量体安装于扭力杆,还能够不受热劣化及经时劣化的影响可靠地将质量体安装于扭力杆。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构造,第1端部的沿周方向的突出部的高度小于第1端部的直径,因此能够防止包含质量体的突出部大型化,使扭力杆整体小型化。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构造,质量体利用紧固部件紧固于突出部的安装部,在突出部及质量体设置阻止质量体以紧固部件为中心的旋转的止转部,因此能够利用止转部使第1端部和质量体相互定位,提高利用紧固部件将质量体向突出部紧固时的作业性。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构造,止转部包括在第1端部外周面设置的第1抵接面和在质量体设置并与第1抵接面抵接的第2抵接面,因此能够利用简单构造对第1端部及质量体进行定位。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的构造,由于突出部具有从第1端部的下表面朝向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面,因此能够防止突出部与位于扭力杆下方的部件干涉,容易确保配置扭力杆的空间。另外,根据技术方案6的构造,第1端部借助安装托架与驱动源连接,安装托架紧固有贯穿所述第1弹性衬套的柱环,包括紧固于驱动源的安装壁和从安装壁的两侧缘立起而以夹着第1端部的方式支承第1端部的一对支承壁,至少一个支承壁将第1弹性衬套及质量体与高温部件隔开,因此能够防止来自高温部件的热量作用于第1弹性衬套,或来自高温部件的热量作用于质量体而温度上升了的质量体的热量作用于第1弹性衬套,能够提高第1弹性衬套的耐久性。另外,根据技术方案7的构造,安装托架的安装壁具有紧固于驱动源的紧固部,一个支承壁相对于连结部的轴线局部重叠,且紧固部相对于连结部的轴线向侧方偏移,因此,不仅能够利用一个支承壁可靠地将第1弹性衬套及质量体与高温部件隔开,而且能够在从扭力杆向安装托架施加了横向载荷(与连结部的轴线正交方向的载荷)时,使得安装托架不易朝向横向倒伏,而且,能够自由设定安装托架相对于驱动源的安装位置。另外,根据技术方案8的构造,安装托架的支承壁具有紧固柱环的支承部,安装壁的一对紧固部和支承部位于虚拟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因此能够有效提高安装托架的支承壁的刚性,牢固地支承扭力杆。另外,根据技术方案9的构造,在安装托架的安装壁形成包围紧固部的环状的鼓出部,因此能够利用鼓出部提高紧固部周围的刚性,将安装托架牢固地固定于驱动源。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0的构造,安装托架的支承壁的支承部包括供紧固部件贯穿的一对紧固孔,一个紧固孔朝向远离安装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利用扭力杆(16)将所述驱动源(11)支承于车身(15),该扭力杆(16)包括:环状的第1端部(17),其在内周保持第1弹性衬套(21),并与驱动源(11)侧连接;环状的第2端部(18),其在内周保持第2弹性衬套(23),并与所述车身(15)侧连;以及连结部(19),其连结所述第1端部(17)与所述第2端部(18),该驱动源的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部(17)的外周面具有以远离所述第2端部(18)的方式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7a),在所述突出部(17a)形成用于安装质量体(26)的安装部(17b)。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4.11 JP 2018-0762511.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利用扭力杆(16)将所述驱动源(11)支承于车身(15),该扭力杆(16)包括:环状的第1端部(17),其在内周保持第1弹性衬套(21),并与驱动源(11)侧连接;环状的第2端部(18),其在内周保持第2弹性衬套(23),并与所述车身(15)侧连;以及连结部(19),其连结所述第1端部(17)与所述第2端部(18),该驱动源的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部(17)的外周面具有以远离所述第2端部(18)的方式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7a),在所述突出部(17a)形成用于安装质量体(26)的安装部(17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部(17)的沿周方向的所述突出部(17a)的高度小于所述第1端部(17)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体(26)利用紧固部件(27)紧固于所述突出部(17a)的所述安装部(17b),在所述突出部(17a)及所述质量体(26)上设置止转部(17d、26c),该止转部(17d、26c)阻止所述质量体(26)的以所述紧固部件(27)为中心的旋转。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转部(17d、26c)包括在所述第1端部(17)的外周面设置的第1抵接面(17d)和在所述质量体(26)设置并与所述第1抵接面(17d)抵接的第2抵接面(26c)。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17a)具有从所述第1端部(17)的下表面朝向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面(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原和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