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5762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能够在车辆加速时及减速时使防振底座有效地发挥抑制驱动源过度移位的功能。包括在固定于车身(16)的外壳(18)内部收纳有弹性部件(20)的防振底座(17),和一端固定于驱动源(11)的托架(22),托架的另一端嵌合于在弹性部件设置的托架连接部(21)的内部。设定成托架连接部)的后壁(21d)与外壳的后部止动面(18e)的前后方向间隙(β),小于托架连接部的前壁(21c)与外壳的前部止动面(18d)的前后方向间隙(α),在由于车辆急加速时的惯性力使得驱动源向后方剧烈移位时,后壁(21d)与后部止动面(18e)间的很小的前后方向间隙(β)被迅速堵塞,后壁立即产生向前的反力,有效抑制驱动源向后方的移位。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driving sou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源的支承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包括在固定于车身的外壳的内部收纳有弹性部件的防振底座和一端固定于驱动源的托架,所述托架的另一端嵌合于在所述弹性部件上设置的托架连接部的内部。
技术介绍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下述构造,即,将汽车的发动机支承于车身的防振底座包括:辅助防振部件,其为设置于车身侧安装部件的橡胶等弹性体,形成为长方形的箱状;以及臂状的发动机侧安装部件,其插入于辅助防振部件的内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3164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对于上述的以往构造来说,在发动机侧安装部件由于在车辆加速时或减速时产生的惯性力而相对于车身侧安装部件沿车身前后方向相对移动时,辅助防振部件的后壁或前壁被压缩,能够抑制发动机的过度移位。通常,除了紧急制动这种急减速的情况,由于急发车时的加速而产生的惯性力仍大于由制动时的减速产生的惯性力。另外,在车辆减速时,由于会离开加速踏板踩踏制动踏板,因此发动机变为怠速状态,振动、噪音降低至无需担心的程度,但在车辆加速时,需要将加速踏板踏入而使发动机转速增加,伴随发动机转速的增加而振动、噪音增大。但是,对于上述以往的构造来说,加速时被压缩的辅助防振部件后壁侧的特性与减速时被压缩的辅助防振部件前壁侧的特性相同,因此可能无法有效发挥抑制发动机过度移位的功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考虑使辅助防振部件前壁侧的壁厚大于后壁侧的壁厚。其理由在于,在车辆减速时会离开加速踏板踩踏制动踏板,因此发动机变为怠速状态,振动、噪音降低至无需担心的程度。由此,车辆减速时被压缩的辅助防振部件的前壁侧不需要使壁厚很大。另一方面,在车辆加速时,需要将加速踏板踏入而使发动机转速增加,由于发动机转速增加,振动、噪音变大。由此,对于车辆加速时被压缩的辅助防振部件的后壁侧来说,需要使壁厚很大。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前述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能够在车辆加速时及减速时有效发挥由防振底座抑制驱动源的过度移位的功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包括在固定于车身的外壳的内部收纳有弹性部件的防振底座和一端固定于驱动源的托架,所述托架的另一端嵌合于在所述弹性部件设置的托架连接部的内部,该驱动源的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设定成所述托架连接部的后壁与所述外壳的后部止动面的前后方向间隙,小于所述托架连接部的前壁与所述外壳的前部止动面间的前后方向间隙。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在技术方案1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连接部设定为,所述后壁的前后方向壁厚大于所述前壁的前后方向壁厚。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在技术方案2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连接部的所述后壁的截面积朝向后方而减少。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上表面载置质量体,所述质量体的前部及后部利用紧固部件紧固于所述外壳。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在技术方案4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体具有供所述紧固部件贯穿的前部紧固孔及后部紧固孔,在所述质量体上形成在车宽方向上连通的第1凹部,和将所述后部紧固孔的周围切缺为圆弧状的第2凹部。并且,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1与本专利技术的驱动源对应,实施方式的右前侧车架16与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对应,实施方式的前部螺纹孔28c与本专利技术的前部紧固孔对应,实施方式的后部螺纹孔28d与本专利技术的后部紧固孔对应,实施方式的螺栓29、30与本专利技术的紧固部件对应。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的构造,包括在固定于车身的外壳的内部收纳有弹性部件的防振底座和一端固定于驱动源的托架,托架的另一端嵌合于在弹性部件设置的托架连接部的内部。若由于车辆加速时的惯性力使得驱动源向后方移位,则被托架按压的托架连接部的后壁抵接于外壳的后部止动面并被压溃,从而托架连接部的后壁产生向前的反力,抑制驱动源向后方的移位。若由于车辆减速时的惯性力使驱动源向前方移位,则被托架按压的托架连接部的前壁抵接于外壳的前部止动面并被压溃,托架连接部的前壁产生向后的反力,抑制驱动源向前方的移位。由于设定成托架连接部的后壁与外壳的后部止动面的前后方向间隙,小于托架连接部的前壁与外壳的前部止动面的前后方向间隙,因此在由于车辆急加速引起的惯性力使得驱动源剧烈向后方移位时,托架连接部的后壁与外壳的后部止动面间的很小的前后方向间隙迅速被堵塞,从而托架连接部的后壁立即产生向前的反力,不仅能够有效抑制驱动源向后方的移位,而且能够使托架连接部的后壁与后部止动面迅速抵接进行载荷传递,抑制由加速时的发动机转速增加引起的振动、噪音。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构造,托架连接部设定为后壁的前后方向壁厚大于前壁的前后方向壁厚,因此在由于车辆急加速使得驱动源剧烈向后方移位时,壁厚较大的后壁抵接于后部止动面,从而能够使后壁产生的反力载荷逐渐增加,减小抵接冲击,消除乘员的不适感。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构造,托架连接部的后壁的截面积朝向后方而减少,因此在驱动源向后方移位,托架连接部的后壁抵接于外壳的后部止动面时,后壁压溃产生的反力载荷不会急剧增加而是缓慢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抵接冲击,进一步消除乘员的不适感。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构造,质量体载置于外壳的上表面,质量体的前部及后部利用紧固部件紧固于外壳,因此能够利用质量体使防振底座的共振频率偏移,防止防振底座共振振动而使噪音特性恶化。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的构造,质量体具有供紧固部件贯穿的前部紧固孔及后部紧固孔,在质量体上形成使前部紧固孔与后部紧固孔之间在车宽方向上连通的第1凹部,和将后部紧固孔的周围切缺为圆弧状的第2凹部,因此能够穿过第1凹部进行工具操作,利用第2凹部防止其他部件与质量体干涉。附图说明图1是从上方观察汽车的发动机室的图。图2是图1的2方向放大向视图。图3是图2的3部放大图。图4是图1的4方向放大立体图。图5是与图3对应的作用说明图。图6是表示托架的移位量与托架连接部的载荷的关系的图表。附图标记说明11发动机(驱动源)16右前侧车架(车身)17防振底座18外壳18d前部止动面18e后部止动面20弹性部件21托架连接部21c前壁21d后壁22托架28质量体28c前部螺纹孔(前部紧固孔)28d后部螺纹孔(后部紧固孔)28e第1凹部28f第2凹部29螺栓(紧固部件)30螺栓(紧固部件)α前后方向间隙β前后方向间隙T1前后方向壁厚T2前后方向壁厚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1至图6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本说明书中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以车身为基准定义。图1是从上方观察汽车发动机室的图,将发动机11及变速器12一体结合而成的动力传动系13以使发动机11的曲柄轴沿车宽方向配置的横置姿态搭载。变速器12的左侧部借助防振底座15弹性支承于左前侧车架14,发动机11的右侧部借助防振底座17弹性支承于右前侧车架16。如图2所示,支承发动机11的防振底座17具有形成为门形的外壳18,外壳18形成有中空的弹性部件收纳部18a和从弹性部件收纳部18a朝向下方延伸的前后一对腿部18b、18b,两个腿部18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包括:在固定于车身(16)的外壳(18)的内部收纳有弹性部件(20)的防振底座(17);和一端固定于驱动源(11)的托架(22),所述托架(22)的另一端嵌合于在所述弹性部件(20)设置的托架连接部(21)的内部,该驱动源的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设定成所述托架连接部(21)的后壁(21d)与所述外壳(18)的后部止动面(18e)的前后方向间隙(β),小于所述托架连接部(21)的前壁(21c)与所述外壳(18)的前部止动面(18d)的前后方向间隙(α)。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4.11 JP 2018-0762501.一种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包括:在固定于车身(16)的外壳(18)的内部收纳有弹性部件(20)的防振底座(17);和一端固定于驱动源(11)的托架(22),所述托架(22)的另一端嵌合于在所述弹性部件(20)设置的托架连接部(21)的内部,该驱动源的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设定成所述托架连接部(21)的后壁(21d)与所述外壳(18)的后部止动面(18e)的前后方向间隙(β),小于所述托架连接部(21)的前壁(21c)与所述外壳(18)的前部止动面(18d)的前后方向间隙(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源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连接部(21)设定为,所述后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原和也上柳田英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