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登弟专利>正文

一种双控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5178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开关,特别涉及一种双控开关,解决了双控开关的结构问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电路组件,所述电路组件包括总线端子、第一分线端子、第二分线端子、动触片、静触片和与控制面板固定连接的转动件,所述动触片包括前触端、中央部和后触端,所述静触片一端与总线端子相固连,且静触片另一端与动触片上端端面相抵接,所述转动件与壳体之间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所述转动件具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动触片下端面相抵接,所述壳体内设有容纳动触片的定位槽,结构简单、稳定,电路优化、布局合理,有利于使用安全,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实用性和经济性。

A double control sw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控开关
本技术涉及一种开关,特别涉及一种双控开关。
技术介绍
市场上的双控开关多种多样,结构大多复杂,生产不便,同时由于过于复杂的电路设计,使得开关内的支路接近,易发生击穿现象,导致电路故障,缺乏一种结构简单、布局合理、安全性高和操作稳定的双控开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双控开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控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电路组件,所述电路组件包括总线端子、第一分线端子、第二分线端子、动触片、静触片和与控制面板固定连接的转动件,所述动触片包括前触端、中央部和后触端,所述静触片一端与总线端子相固连,且静触片另一端与动触片上端端面相抵接,所述转动件与壳体之间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所述转动件具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动触片下端面相抵接,所述壳体内设有容纳动触片的定位槽,所述第一分线端子和第二分线端子分别沿L形路径延伸形成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动触片具有前连状态和后连状态,前连状态时,动触片通过转动件带动旋转与第一触点相接触;后连状态时,动触片通过转动件带动旋转与第二触点相接触。所述静触片具有延伸部和限位部,所述延伸部长度延伸方向与限位部长度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限位部上与动触片接触一端厚度大于另一端厚度。所述驱动部上与静触片接触一端为弧面。所述前触端和中央部之间、后触端和中央部之间呈相同夹角,所述动触片呈桥型结构。所述转动件为T字形结构,所述壳体上设有双耳座,所述双耳座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上部为三角形,且安装孔下部为半圆形,所述转动件两端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为三角形柱体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双控开关结构简单、稳定,电路优化、布局合理,有利于使用安全,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实用性和经济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局部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壳体上半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壳体下半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5所示,一种双控开关,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电路组件,所述电路组件包括总线端子2、第一分线端子3、第二分线端子4、动触片5、静触片6和与控制面板固定连接的转动件7。总线端子2连接电路主路,第一分线端子3和第二分线端子4各自连接一条支路,通过动触片5的动作使得只接通其中一条支路,当有两个双控开关时能起到控制同一样电器的作用。静触片6处在主路和支路之间,而动触片5上的触点则为切换点。所述动触片5包括前触端8、中央部9和后触端10,所述静触片6一端与总线端子2相固连,且静触片6另一端与动触片5上端端面相抵接,所述转动件7与壳体1之间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所述转动件7具有驱动部11,所述驱动部11与动触片5下端面相抵接,所述壳体1内设有容纳动触片5的定位槽12,所述第一分线端子3和第二分线端子4分别沿L形路径延伸形成第一触点13和第二触点14,所述动触片5具有前连状态和后连状态,前连状态时,动触片5通过转动件7带动旋转与第一触点13相接触;后连状态时,动触片5通过转动件7带动旋转与第二触点14相接触。原理概述:静触片6、动触片5和转动件7在相对竖直方向上依次布置,而静触片6保持不动并对动触片5作出向上移动的限制。转动件7则通过自身转动,同时其与动触片5保持抵触,使得动触片5随之转动。转动件7即限制了动触片5的向下运动,同时转动件7提供了其转动的驱动力。至于动触片5相对向左或向右的倾斜移动,则由壳体1上设置的定位槽12限制。定位槽12无需全密封设计,只需要在宽度上略大于动触片5转动圆周的最大直径即可,具体尺寸以实际生产为准。此结构免除了弹簧等使用寿命极度有限的零部件,提高使用寿命,简化结构。所述静触片6具有延伸部15和限位部16,所述延伸部15长度延伸方向与限位部16长度延伸方向相垂直。延伸部15可为在一平面内不断曲折的结构,但限位部16必与其垂直。此处,限制了延伸部15在一平面内形成和限位部16与延伸部15两者的位置关系。能够保证结构的强度,使得弯连处减少损耗而开裂或其它情况,影响电路稳定。所述限位部16上与动触片5接触一端厚度大于另一端厚度,因该端直接与动触片5接触,在长期使用后不可避免的会有磨损,以此既可以增加接触面积提高接触电联接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使用寿命,保证电路平稳。所述驱动部11上与静触片6接触一端为弧面,弧面的设计使得减少卡顿的现象,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摩擦损耗,提高切换触点流畅性。所述前触端8和中央部9之间、后触端10和中央部9之间呈相同夹角,所述动触片5呈桥型结构。若前触端8/后触端10与中央部9之间相平行,则在其中一端接触连接后,较难顺利切换至另一端。此外,动触片5当一端接触电联接后,另一端会较接近触点,影响电路使用安全。故而,触端与中央部9不平行,同时呈桥型的变形结构,使得当一端支路连通时,动触片5另一端远远脱离触点。所述转动件7为T字形结构,所述壳体1上设有双耳座17,所述双耳座17上设有安装孔18,所述安装孔18上部为三角形,且安装孔18下部为半圆形,所述转动件7两端设有安装部19,所述安装部19为三角形柱体结构。此处的特点在于安装孔18和安装部19的形状,三角形形状使得在使用时“非此即彼”,即必然会切换到其中一条支路,且保持切换的稳定,避免其回转的倾向。同时安装孔18的下部为半圆形结构,是为了方便转动件7转动,以免阻力过强难以使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双控开关结构简单、稳定,电路优化、布局合理,有利于使用安全,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实用性和经济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同时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控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组件包括总线端子、第一分线端子、第二分线端子、动触片、静触片和与控制面板固定连接的转动件,所述动触片包括前触端、中央部和后触端,所述静触片一端与总线端子相固连,且静触片另一端与动触片上端端面相抵接,所述转动件与壳体之间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所述转动件具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动触片下端面相抵接,所述壳体内设有容纳动触片的定位槽,所述第一分线端子和第二分线端子分别沿L形路径延伸形成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动触片具有前连状态和后连状态,前连状态时,动触片通过转动件带动旋转与第一触点相接触;后连状态时,动触片通过转动件带动旋转与第二触点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控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电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组件包括总线端子、第一分线端子、第二分线端子、动触片、静触片和与控制面板固定连接的转动件,所述动触片包括前触端、中央部和后触端,所述静触片一端与总线端子相固连,且静触片另一端与动触片上端端面相抵接,所述转动件与壳体之间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所述转动件具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动触片下端面相抵接,所述壳体内设有容纳动触片的定位槽,所述第一分线端子和第二分线端子分别沿L形路径延伸形成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动触片具有前连状态和后连状态,前连状态时,动触片通过转动件带动旋转与第一触点相接触;后连状态时,动触片通过转动件带动旋转与第二触点相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登弟
申请(专利权)人:徐登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