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热管测试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49640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超薄热管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超薄热管测试夹具,包括固定超薄热管的蒸发段的加热端基座、固定超薄热管的冷凝段的冷却端基座、测温组件、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和水平位移调节组件;水平位移调节组件安装于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安装于水平位移调节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带动测温组件与超薄热管接触。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竖直方向上测试高度的调整,同时实现水平面上测试点的灵活调节,便于对不同厚度、不同形状超薄热管以及同一超薄热管的不同位置进行测试,在超薄热管性能测试领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An ultra thin heat pipe test fix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热管测试夹具
本技术涉及超薄热管性能测试
,具体涉及一种超薄热管测试夹具。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电子产品集成度的不断提高,电子设备热流密度急剧变大。热管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导热材料,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散热中。超薄热管是一种具有极小厚度的热管,其厚度通常在0.4mm-1mm之间,被广泛应用于体积有限的电子产品中,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话手表等设备中。由于热管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电子设备的散热情况,从而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设计出专门的夹具对热管性能进行检测。目前常见的热管测试夹具为分离式,分离式夹具虽然能够针对不同形状热管进行灵活调节,但是分离式夹具由于在加工及装配过程中极易出现偏差出现平面度不满足测试需求的问题,最终导致测试准确度的下降同时可能导致热管的损坏。因此需要设计出一种具备灵活调节功能,同时容易保证平面度的专用夹具来进行超薄热管的性能测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灵活调节的超薄热管测试夹具。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超薄热管测试夹具,包括固定超薄热管的蒸发段的加热端基座、固定超薄热管的冷凝段的冷却端基座、测温组件、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和水平位移调节组件;所述水平位移调节组件安装于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安装于水平位移调节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与测温组件连接,以带动所述测温组件与超薄热管接触。进一步地,所述测温组件包括测温头和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开有滑槽,所述测温头的一端卡入滑槽中,所述测温头的另一端凸出于第一安装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输出端与第一安装板连接,以带动所述测温头的另一端与超薄热管接触。进一步地,所述测温头和滑槽均呈T字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端面开有线槽,所述线槽与滑槽连通,测温线穿过线槽,利用测温线将测温头与数据采集卡连接并通过计算机获取温度信息。进一步地,所述水平位移调节组件包括第二安装板、定位件和开有长圆孔的支撑杆;所述第二安装板可升降地安装在第一升降组件上,所述第二安装板开有至少两个半圆形槽,各个所述半圆形槽的外径沿远离第一升降组件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定位件通过长圆孔将支撑杆锁紧在其中一个半圆形槽中,所述支撑杆远离第一升降组件的一端开有定位孔,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安装在定位孔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包括开有竖直凹槽的支撑柱和锁紧螺丝;所述水平位移调节组件沿竖直凹槽上下滑移,并通过锁紧螺丝锁紧在竖直凹槽中。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端基座包括加热铜块和第一固定座;所述加热铜块开有热源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座设置于加热铜块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座开有螺纹孔。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端基座包括冷却铜块、水路进口接头、水路出口接头和第二固定座;所述冷却铜块内部具有水路通道,所述水路进口接头与水路通道的一端连接,所述水路出口接头与水路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座设置于冷却铜块的两侧,所述第二固定座开有螺纹孔。进一步地,还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开有与加热端基座相对应的第一槽孔和与冷却端基座相对应的第二槽孔。进一步地,还包括底板,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安装于底板,所述底板沿其中心向外依次开有至少两个不同深度的安装槽,所述基板位于其中一个安装槽中,所述底板开有两个贯穿孔,此两个贯穿孔分别与所述加热端基座和所述冷却端基座相对应。一种利用上述超薄热管测试夹具的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1、初步判断待测超薄热管的长度及形状,选择合适的基板,并将基板固定在底板上;S102、根据待测超薄热管的长度、形状及测试要求确定加热铜块和冷却铜块的大小,并将加热铜块和冷却铜块对应安装在基板上,将待测超薄热管的蒸发段放置在加热铜块上,将待测超薄热管的冷凝段放置在冷却铜块上;S103、将支撑柱安装在底板上,调节第二安装板的高度,通过锁紧螺丝将第二安装板固定在支撑柱上;S104、调节支撑杆伸出第二安装板的距离,以确保气缸活塞杆连接的测温头位于超薄热管的正上方,通过定位件将支撑杆锁紧在第二安装板的半圆形槽内;S105、通过气缸带动测温头与超薄热管的上表面充分接触,利用测温线将测温头与数据采集卡连接并通过计算机获取温度信息;S106、利用加热源对加热铜块加热,从而实现对超薄热管蒸发段的加热,利用冷却液流经水路通道对冷却铜块冷却,从而实现对超薄热管冷凝段的冷却;S107、通过计算机记录测试数据,测试完毕后,通过气缸带动测温头上升,根据测试数据对超薄热管分类。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第一升降组件调节水平位移调节组件的安装高度,通过水平位移组件调节第二升降组件的水平位移,测试时,第二升降组件带动测温组件与超薄热管接触,测试结束后,第二升降组件带动测温组件远离超薄热管,采用此结构,调节方便,灵活性高,不仅适用不同长度和形状的超薄热管,还可用于测试同一超薄热管的不同位置。2、本技术中的测温头和滑槽均呈T字形,采用此结构便于测温头的微调和更换,测温头采用质地较软且有弹性的耐热材料制成,气缸控制测温头下降实现测温头与超薄热管的充分接触,减少人为装配误差。3、本技术中的水平位移组件中,第二安装板具有直径依次增大的半圆形槽,支撑杆开有长圆形孔,在第二安装板和支撑杆的配合下,可以实现二维平面测试点的灵活调节,便于对不同形状的超薄热管以及同一超薄热管的不同位置进行测试,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底板开有尺寸和深度均不相同的安装槽,可与不同尺寸的基板相匹配。4、本技术整体结构简单,所采用的零件数量较少,生产成本较低廉,易于进行零件更换,且便于维护,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超薄热管测试夹具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俯视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和测温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与测温头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加热铜块和冷却铜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加热端基座;2为冷却端基座;3为第二升降组件;4为测温头;5为第一安装板;6为滑槽;7为线槽;8为第二安装板;9为定位件;10为长圆孔;11为支撑杆;12为半圆形槽;13为支撑柱;14为加热铜块;15为第一固定座;16为热源固定孔;17为冷却铜块;18为水路进口接头;19为水路出口接头;20为第二固定座;21为基板;22为底板;23为安装槽;24为超薄热管;25为贯穿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图1所示的一种超薄热管测试夹具,包括固定超薄热管24的蒸发段的加热端基座1、固定超薄热管24的冷凝段的冷却端基座2、测温组件、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3和水平位移调节组件;所述水平位移调节组件安装于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3安装于水平位移调节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3与测温组件连接,以带动所述测温组件与超薄热管24接触。通过第一升降组件调节水平位移调节组件的安装高度,通过水平位移组件调节第二升降组件3的水平位移,测试时,第二升降组件3带动测温组件与超薄热管24接触,测试结束后,第二升降组件3带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热管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超薄热管的蒸发段的加热端基座、固定超薄热管的冷凝段的冷却端基座、测温组件、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和水平位移调节组件;所述水平位移调节组件安装于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安装于水平位移调节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与测温组件连接,以带动所述测温组件与超薄热管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热管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超薄热管的蒸发段的加热端基座、固定超薄热管的冷凝段的冷却端基座、测温组件、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和水平位移调节组件;所述水平位移调节组件安装于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安装于水平位移调节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与测温组件连接,以带动所述测温组件与超薄热管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热管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组件包括测温头和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开有滑槽,所述测温头的一端卡入滑槽中,所述测温头的另一端凸出于第一安装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输出端与第一安装板连接,以带动所述测温头的另一端与超薄热管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热管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头和第一滑槽均呈T字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热管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位移调节组件包括第二安装板、定位件和开有长圆孔的支撑杆;所述第二安装板可升降地安装在第一升降组件上,所述第二安装板开有至少两个半圆形槽,各个所述半圆形槽的外径沿远离第一升降组件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定位件通过长圆孔将支撑杆锁紧在其中一个半圆形槽中,所述支撑杆远离第一升降组件的一端开有定位孔,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安装在定位孔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敏强王洪清向念房天宇宁景云张伟俊胡明龙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