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渗滤液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34470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6: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渗滤液处理系统,涉及城镇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隔油池、调节池、絮凝装置、超微浮选装置、配水/酸化池、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沉淀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无机陶瓷膜、消毒池和清水池,依次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能够高效的对水质水量多变的、波动幅度大的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且运行简单、出水稳定、占地面积小。

A leachate treat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渗滤液处理系统
本技术属于城镇污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渗滤液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各小区、街道等区域垃圾统一收集至压缩站中转站内后,垃圾在压缩中转站内进行深度降容压缩,将垃圾本身带有的水分(自由水体)、油渍等液体尽可能的压缩出来,进一步减少垃圾自身重量、容积,最大化的提升了后续运输车辆的装载量,有效的降低后期运输成本以及杜绝运输过程中的污水滴漏、臭味外溢等情况发生,因此产生了垃圾渗滤液,垃圾渗滤液水质十分复杂多变,具有十分明显的水质水量多变性,浓度高、波动大,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都具有明显的水质水量变化,给处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现有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大致有五种:与城市污水合并、生物处理方法、物化处理方法、土地处理法、蒸发处理,其中与城市污水合并最为常见,生活污水自身污染物浓度较低(COD一般在100~500mg/L之间),高浓度污染物的压缩液的并入对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来说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无法实现稳定稀释,稍有不慎将会造成整个污水处理站处理性能低下,严重者直接使其瘫痪失去处理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渗滤液处理系统,其能高效的处理波动范围巨大的垃圾渗滤液,且其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能力强、出水稳定,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渗滤液处理方法。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渗滤液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隔油池、调节池、絮凝沉淀装置、超微浮选装置、配水/酸化池、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沉淀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无机陶瓷膜、消毒池和清水池。进一步的,所述絮凝沉淀装置包括PAC反应罐和PAM反应罐,所述PAC反应罐和PAM反应罐均设有自动加药系统,PAC反应罐与所述调节池连接,PAM反应罐与所述超微浮选装置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包括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本体和污泥回流罐;所述污泥回流罐的污泥出口连通所述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本体的污泥入口用以将污泥回流至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本体内;污泥回流罐的入液口连通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本体的出液口,污泥回流罐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沉淀池的入液口。进一步的,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包括若干缺氧反应池和若干好氧反应池,所述缺氧反应池和所述好氧反应池交替设置,一个缺氧反应池和一个好氧反应池形成一个反应组,组内缺氧反应池设于好氧反应池之前且设有用以实现组内内循环的回流管,所述回流管连通所述好氧反应池的出液口和缺氧反应池的入液口。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生物接触氧化池和无机陶瓷膜集成于一个箱体内。进一步的,包括用以处理污泥的污泥处理系统,所述污泥处理系统包括用以收集所述调节池、超微浮选装置、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沉淀池、生物接触氧化池和无机陶瓷膜净水时产生的污泥的污泥池和用以泥水分离的叠螺机,所述污泥池的污泥入口分别连通调节池、超微浮选装置、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沉淀池、生物接触氧化池和无机陶瓷膜的污泥出口,所述叠螺机和污泥池通过泵连通。进一步的,所述无机陶瓷膜为非对称膜,无机陶瓷膜的膜孔径在0.08~0.3μ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计合理,具有占地小、处理效果好、处理效率高、能够接受较大范围波动的污染物、且运行简单、出水稳定。本技术既能高效削减COD、NH3-N、TP、SS等常规污染物,并能针对高含油、高含重金属等污染物,通过超微浮选深度分离系统高效去除水体表面活性剂、油脂、重金属等难以生物降解的污染物,有效保障后端生化膜和无机膜的稳定运行;“物化处理”与“深度物理(超微浮选深度分离系统)”相结合,使得水体在前端就能够很好的实现“兼氧-厌氧-好氧-兼氧”环境转变,促使污染物最大化的前端处理,极大的降低了后续处理系统的负荷,有效保障整体系统的稳定运行,降低整体水体处理难度。末端无机机械陶瓷膜有效耐酸碱、耐高温和在极端环境下的化学稳定性,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复杂水质,同时具有极强的刚性,能够有效抵抗高强度的冲刷、内部高负压、高正压的苛刻环境,能够长期负压、正压工作中不变形,极大的延长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以及降低运行维护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渗透液处理系统的示意框图;附图标记:1-进水渠,2-隔油池,3-调节池,4-絮凝装置,4a-PAC反应罐,4b-PAM反应罐,5-超微浮选装置,6-配水/酸化池,7-上流式厌氧污泥床,7a-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本体,7b-污泥回流罐,8-沉淀池,9-生物接触氧化池,9a-缺氧反应池,9b-好氧反应池,10-无机陶瓷膜,11-消毒池,12-清水池,13-污泥处理系统,13a-污泥池,13b-叠螺机,14-自动加药系统,15-回转风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渗滤液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隔油池2、调节池3、絮凝沉淀装置4、超微浮选装置5、配水/酸化池6、上流式厌氧污泥床7、沉淀池8、生物接触氧化池9、无机陶瓷膜10、消毒池11和清水池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絮凝沉淀装置4包括PAC反应罐4a和PAM反应罐4b,所述PAC反应罐4a和PAM反应罐4b均设有自动加药系统13,PAC反应罐4a设于PAM反应罐4b之前,PAC反应罐4a与所述调节池3连接,PAM反应罐4b与所述超微浮选装置5连接;采用以上设计,有效的增加了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流式厌氧污泥床7包括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本体7a和用以对污泥进行回流的污泥回流罐7b,所述污泥回流罐7b的污泥出口连通所述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本体7a的污泥入口用以将污泥回流至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本体7a内;污泥回流罐7b的入液口连通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本体7a的出液口,污泥回流罐7b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沉淀池8的入液口;水体经过前端预处理后,富含大量有机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隔油池(2)、调节池(3)、絮凝装置(4)、超微浮选装置(5)、配水/酸化池(6)、上流式厌氧污泥床(7)、沉淀池(8)、生物接触氧化池(9)、无机陶瓷膜(10)、消毒池(11)和清水池(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隔油池(2)、调节池(3)、絮凝装置(4)、超微浮选装置(5)、配水/酸化池(6)、上流式厌氧污泥床(7)、沉淀池(8)、生物接触氧化池(9)、无机陶瓷膜(10)、消毒池(11)和清水池(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装置(4)包括PAC反应罐(4a)和PAM反应罐(4b),所述PAC反应罐(4a)和PAM反应罐(4b)均设有自动加药系统(14),PAC反应罐(4a)与所述调节池(3)连接,PAM反应罐(4b)与所述超微浮选装置(5)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流式厌氧污泥床(7)包括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本体(7a)和污泥回流罐(7b);所述污泥回流罐(7b)的污泥出口连通所述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本体(7a)的污泥入口用以将污泥回流至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本体(7a)内;污泥回流罐(7b)的入液口连通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本体(7a)的出液口,污泥回流罐(7b)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沉淀池(8)的入液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9)包括若干缺氧反应池(9a)和若干好氧反应池(9b),所述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笑眉廖国刚任亮亮张文凯李成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水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