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混合装置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4452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6: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流体混合装置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所述流体混合装置包括: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输出端处于混合单元内;至少一个混合单元,所述混合单元包括:收缩管,所述收缩管的一端连接第二管道的一端;所述输出端设置在所述收缩管内,所述输出端的数量与混合单元的数量相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径小于所述收缩管和扩散管的内径;扩散管,所述扩散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沿着从所述输出端出射流体的方向,所述收缩管的内径逐渐变小,所述扩散管的内径逐渐变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利用回流硝化液所带的能量实现缺氧池搅拌,节省了机械(或气体)搅拌的设备投资和运行能耗,同时避免空气搅拌带来的溶解氧过高隐患。

Fluid mixing device and integrated sewage treatmen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体混合装置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流体混合装置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村镇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是造成黑臭水体的重要因素。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黑臭水体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村镇生活污水的治理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而村镇生活污水位置分散、水量小、波动大等特点,带来治理技术的革新需求,针对分散型村镇生活污水的一体化处理设备应运而生。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生物处理工艺,如A/O、A2/O、SBR、MBR等。为了实现对污水中NH3-N和TN的去除,常常需要前置缺氧池并进行硝化液回流。对于缺氧池的搅拌,工程上常用的主要有机械搅拌和曝气搅拌。土建工程上多采用机械搅拌,但由于机械搅拌设备不仅尺寸较大、投资费用较高,而且会大大增加动力消耗,不适用于体积较小且高集成度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而通过在缺氧池池底布置曝气管,利用空气搅拌实现缺氧池混合均匀,一方面增加了曝气设备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出现缺氧池溶解氧过高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成本低、低能耗的流体混合装置。一种流体混合装置,所述流体混合装置包括: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输出端处于混合单元内;至少一个混合单元,所述混合单元包括:收缩管,所述收缩管的一端连接第二管道的一端;所述输出端设置在所述收缩管内,所述输出端的数量与混合单元的数量相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径小于所述收缩管和扩散管的内径;扩散管,所述扩散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沿着从所述输出端出射流体的方向,所述收缩管的内径逐渐变小,所述扩散管的内径逐渐变大。根据上述的流体混合装置,可选地,所述流体混合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容器,所述第一管道的输入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容器内;第二容器,所述混合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容器内;所述扩散管的底端到第一容器底部的距离大于零。根据上述的流体混合装置,优选地,所述输出端呈收缩状,锥角为26-32度;出口直径为4-12mm。根据上述的流体混合装置,优选地,所述收缩管的锥角为26-32度。根据上述的流体混合装置,优选地,所述收缩管的顶端到第二容器内液面的距离为200-500mm。根据上述的流体混合装置,可选地,所述流体混合装置进一步包括:增压单元,所述增压单元连接所述第一管道。根据上述的流体混合装置,可选地,所述流体混合装置进一步包括:反射体,所述反射体呈正锥形,设置在所述第二容器内,且处于所述扩散管的下部。根据上述的流体混合装置,优选地,所述反射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容器的底部。根据上述的流体混合装置,优选地,所述反射体的顶端到所述扩散管的底端的距离为150-400mm。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了应用上述流体混合装置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该技术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缺氧池和好氧池;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进一步包括:液体搅拌单元,所述液体搅拌单元采用上述的流体混合装置;所述第一管道的输入端设置在所述好氧池内,所述混合单元设置在所述缺氧池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利用有压的回流硝化液带动缺氧池混合液自上而下的流动,从而在缺氧池形成上下循环的水力状态,满足缺氧池的搅拌要求;2.本技术借助硝化液输送设备的动力,无需另添其他动力设备即可实现缺氧池搅拌,节省了设备投资和运行能耗。附图说明参照附图,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简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技术的可选实施方式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和再现本技术。为了教导本技术技术方案,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或替换将在本技术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以形成本技术的多个变型。由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下述可选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实施例: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缺氧池1和好氧池2,所述缺氧池和好氧池是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具体结构和工作方式在此不再赘述;流体搅拌单元,所述流体搅拌单元(流体混合装置)包括:第一管道4,所述第一管道4的输入端设置在好氧池1内,输出端5处于混合单元内;所述输出端5呈收缩状,锥角为26-32度;出口直径为4-12mm;增压单元3,如泵,所述增压单元设置在所述好氧池内,并连接所述第一管道;至少一个混合单元,所述混合单元设置在所述缺氧池内,所述混合单元包括:收缩管6,所述收缩管6的一端连接第二管道的一端;所述输出端5设置在所述收缩管6内,所述输出端5的数量与混合单元的数量相等;所述收缩管6的锥角为26-32度;所述收缩管6的顶端到缺氧池1内液面的距离为200-500mm;第二管道7,所述第二管道7的内径小于所述收缩管6和扩散管8的内径;扩散管8,所述扩散管8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道7的另一端;沿着从所述输出端5出射流体的方向,所述收缩管6的内径逐渐变小,所述扩散管8的内径逐渐变大;反射体9,所述反射体9呈正锥形,设置在所述缺氧池1内的底部,且处于所述扩散管8的下部;所述反射体9的顶端到所述扩散管8的底端的距离为150-400mm。上述流体搅拌单元(流体混合装置)的工作方式为:位于好氧池2内的所述增压单元3提升硝化液并使其带压;有压的回流硝化液通过第一管道4输送至缺氧池1,并在所述输出端5处以9-18m/s的速度喷射而出,将压力能转化为速度能;高速喷出的流体使得输出端周围形成真空,从而把缺氧池1内混合液从所述收缩管6敞开的上端吸入,并与回流硝化液一起从收缩管6射入所述第二管道7,最终从所述扩散管8溢出,在缺氧池1形成上下流动的水力状态,实现缺氧池1的均匀搅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混合装置包括: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输出端处于混合单元内;至少一个混合单元,所述混合单元包括:收缩管,所述收缩管的一端连接第二管道的一端;所述输出端设置在所述收缩管内,所述输出端的数量与混合单元的数量相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径小于所述收缩管和扩散管的内径;扩散管,所述扩散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沿着从所述输出端出射流体的方向,所述收缩管的内径逐渐变小,所述扩散管的内径逐渐变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混合装置包括: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输出端处于混合单元内;至少一个混合单元,所述混合单元包括:收缩管,所述收缩管的一端连接第二管道的一端;所述输出端设置在所述收缩管内,所述输出端的数量与混合单元的数量相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径小于所述收缩管和扩散管的内径;扩散管,所述扩散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沿着从所述输出端出射流体的方向,所述收缩管的内径逐渐变小,所述扩散管的内径逐渐变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混合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容器,所述第一管道的输入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容器内;第二容器,所述混合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容器内;所述扩散管的底端到第一容器底部的距离大于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呈收缩状,锥角为26-32度;出口直径为4-1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管的锥角为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健汤洁李光武俞兴平潘松青沈波钱永良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聚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浙江聚光智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