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4281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船舶支架,包括承重框架、支撑柱和墩木,承重框架包括支撑面、底面及连接在支撑面与底面之间的若干连接筋,支撑柱的顶部与底面连接,支撑柱的底部与墩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船舶支架既可作为支撑介质,解决船舶移船下水需要,又可作为坞墩使用,减少坞墩的布置数量,墩木的高度可调,使支架的支撑面各处均可与船体紧密接触,支撑效果好。本船舶支架具有结构强度大,制作简单、可循环使用、维护保养简单的特点。

A kind of ship suppo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支架
本技术涉及船舶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船舶支架。
技术介绍
传统的船舶下水一般采用的是滑道下水、气囊下水或浮船坞下水的方式,而现有的滑道下水和气囊下水都需要依靠建造在陆地上的船台或者坡道来实现。陆地船台或坡道一般为混凝土结构,需要占用陆地,并且对环境造成影响,而浮船坞造价高昂,维护费用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支架,既可作为坞墩使用,又可在下水过程中作为移船支架。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船舶支架,包括承重框架、支撑柱和墩木,所述承重框架包括支撑面、底面及连接在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若干连接筋,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与所述底面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底部与所述墩木连接,所述墩木包括第一墩木和第二墩木,所述第一墩木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侧面和与第一侧面呈锐角设置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地面抵接,所述第二墩木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三侧面和与所述第三侧面呈锐角设置的第四侧面,其中,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支撑柱的底部抵紧,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贴合。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墩木上沿水平方向至少开设一个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第一加强螺栓,所述第一加强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与第一加强螺母旋接;所述第二墩木上沿水平方向至少开设一个贯穿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置第二加强螺栓,所述第二加强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与第二加强螺母旋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螺栓与所述第二加强螺栓均为双头螺栓。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螺栓与所述第一墩木之间、所述第二加强螺栓与所述第二墩木之间设置有可减小第一通孔处及第二通孔处压力的垫片。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墩木和所述第二墩木通过钢丝或绳索绑定在所述支撑柱的底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柱包括柱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柱本体远离所述承重框架一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柱本体之间设置若干加强筋,所述若干加强筋上开设有供所述钢丝或所述绳索穿过的墩木固定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均设置有粗糙层。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底面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所述承重框架的外框呈矩形,所述承重框架上设置至少一个顶压区,每个所述顶压区设置有呈十字形的承压部,所述承压部与顶压小车接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柱连接在所述承重框架的外框上,使所述底面下方形成可供所述顶压小车通行的通道。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承重框架上设置有吊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可作为支撑介质或坞墩使用,解决船舶移船下水需要,减少坞墩的布置数量;2、在支撑柱下设置可调节高度的墩木,使支架的支撑面各处均可与船体紧密接触,支撑效果好;3、结构强度大,可在船底摆放多个,且支撑面与船底板接触面积大,可减少船体局部的受力变形;4、制作简单,以钢材料焊接而成,可循环使用,维护保养简单、使用期限长、运输方便,可通过吊装或者叉车或者顶压小车进行移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不包括墩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不包括墩木)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不包括墩木)的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不包括墩木)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木墩的使用状态一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木墩的使用状态二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木墩的使用状态三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不包括墩木)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不包括墩木)的俯视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不包括墩木)的正视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不包括墩木)的侧视图;图1-11中:1、承重框架;11、支撑面;12、连接筋;13、底面;14、吊耳;100、承压部;2、支撑柱;21、连接板;22、加强筋;221、墩木固定孔;23、柱本体;3、墩木;31、第一墩木;311、第一侧面;312、第二侧面;32、第二墩木;321、第三侧面;322、第四侧面;33、第一加强螺栓;34、第一加强螺母;35、第二加强螺栓;36、第二加强螺母;37、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船舶支架包括承重框架1、支撑柱2和墩木3,支撑柱2的顶部与承重框架1连接,支撑柱2的底部与墩木3连接。承重框架1包括支撑面11,与支撑面11相对设置的底面13,连接在支撑面11和底面13之间的连接筋12,设置在支撑面11和底面13之间的吊耳14。通过设置吊耳14,使船舶支架可方便地被起吊运输。支撑面11和底面13的大小和形状均相同,承重框架1的外框呈矩形,承重框架1的中心设置有呈十字形的承压部100,支撑柱2的顶部连接在承重框架1的外框上,从而使承重框架1下方形成可供顶压小车通行的通道。顶压小车与承压部100接触,从下方将本船舶支架顶起,承压部100处的支撑面11和底面13具有较大的受力面积,使其对船体外壳的压强不至于过大,减小船体外壳产生局部的受力变形。优选的,在支撑面11上设置有弹性缓冲层。通过设置弹性缓冲层,可以使支撑面11与船体外壳更完全地接触,使受力更加均匀,进一步减少船体外壳产生局部的受力变形。可选的,弹性缓冲层为橡胶垫。支撑柱2的顶部与底面13连接,支撑柱2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板21。在支撑柱2和底面13的连接处及柱本体23与连接板2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筋22,连接板21上的加强筋22上还开设有墩木固定孔221,通过使用钢丝或绳索穿过墩木固定孔221,可将墩木3捆绑固定在连接板21下方。墩木3由均呈楔形的第一墩木31和第二墩木32组合而成,第一墩木31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侧面311和与第一侧面311呈锐角设置的第二侧面312,第一侧面311与地面抵接,第二墩木32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三侧面321和与第三侧面321呈锐角设置的第四侧面322,其中,第三侧面321与连接板21的底部抵紧,第四侧面322与第二侧面312贴合。可选的,第四侧面322与第二侧面312设置有粗糙层,使第四侧面322与第二侧面312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防止第一墩木31和第二墩木32在承压时发生相对滑动。当第四侧面322与第二侧面312完全贴合时,墩木3整体呈矩形,第一墩木31和第二墩木32可沿斜面产生相对移动。由于支架本身会发生形变,地面也可能不平整,通过敲击第一墩木31或第二墩木32的较厚一端即可打紧墩木3,使墩木3整体抬高,从而使支撑面11各处紧密地与船体外壳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框架、支撑柱和墩木,所述承重框架包括支撑面、底面及连接在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若干连接筋,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与所述底面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底部与所述墩木连接,所述墩木包括第一墩木和第二墩木,所述第一墩木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侧面和与第一侧面呈锐角设置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地面抵接,所述第二墩木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三侧面和与所述第三侧面呈锐角设置的第四侧面,其中,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支撑柱的底部抵紧,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框架、支撑柱和墩木,所述承重框架包括支撑面、底面及连接在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若干连接筋,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与所述底面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底部与所述墩木连接,所述墩木包括第一墩木和第二墩木,所述第一墩木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侧面和与第一侧面呈锐角设置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地面抵接,所述第二墩木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三侧面和与所述第三侧面呈锐角设置的第四侧面,其中,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支撑柱的底部抵紧,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墩木上沿水平方向至少开设一个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第一加强螺栓,所述第一加强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与第一加强螺母旋接;所述第二墩木上沿水平方向至少开设一个贯穿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置第二加强螺栓,所述第二加强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与第二加强螺母旋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螺栓与所述第二加强螺栓均为双头螺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仁志任意张光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