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脚踏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4273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后脚踏结构,包括有:一支架总成、一脚踏总成、一规制构件、一第一弹簧件及一第二弹簧件。支架总成包括一上支架部及一下支架部,脚踏总成位于上支架部及下支架部之间,包括一脚踏部及一导引件,导引件固设于脚踏部的安装孔,规制构件具有一规制滑槽,导引件可扣合或滑动于规制滑槽内,第一弹簧件套设上支架部的第一支承上,并使脚踏部以第一支承为轴心,朝向远离支架总成的方向弹开,第二弹簧件套设下支架部的第二支承上,并使规制构件以第二支承为轴心,由规制滑槽的滑行槽终点处朝向滑行槽入口处的方向复位。

Rear foot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脚踏结构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后脚踏结构,尤指一种利用规制构件使脚踏部开启及收合的后脚踏结构。
技术介绍
现今常用的个人交通工具一般有汽车及摩托车,摩托车形式的交通工具为一种由引擎驱动,主要利用手把操纵方向的二轮、三轮或四轮等的车辆,由于有着操纵简单、行动方便及价格低廉的特点,成为目前最常利用的交通工具。在骑乘摩托车时,摩托车使用者会将双脚置放于前方脚踏板,当摩托车后座乘坐有另一名摩托车使用者时,会将双脚置放于摩托车后脚踏,而常用的摩托车后脚踏的构造,部份设计为需要用手或脚施力扳开,部份设计为自动弹开装置,但也有容易发生误操作情况,造成使用上的困扰,仍有需要改进之处。因此,本创作人基于积极专利技术创作的精神,构思出一种后脚踏结构,利用脚踏部上所设置的导引件,配合规制构件、第一弹簧件及第二弹簧件的设置,让摩托车使用者在后脚踏结构为收合状态时,碰触脚踏部即可使脚踏部开启,使后脚踏结构变成开启状态,再次碰触脚踏部即可使脚踏部收合,使后脚踏结构回复收合状态,提升后脚踏结构的使用便利性,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后脚踏结构,利用规制构件提升后脚踏结构的使用便利性。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后脚踏结构设置于一摩托车上,包括有:一支架总成、一脚踏总成、一规制构件、一第一弹簧件及一第二弹簧件。支架总成包括有一上支架部及一下支架部,并于上支架部与下支架部之间设有一第一支承及一第二支承,脚踏总成位于上支架部及下支架部之间,包括有一脚踏部及一导引件,脚踏部包括有一第一贯孔及一安装孔,第一贯孔对应第一支承,导引件固设于安装孔,规制构件包括有一规制滑槽及一第二贯孔,导引件可扣合或滑动于规制滑槽内,规制滑槽包括一滑行槽及一斜面槽,第二贯孔对应第二支承,第一弹簧件套设于第一支承上,并使脚踏部以第一支承为轴心,朝向远离支架总成的方向弹开,第二弹簧件套设于第二支承上,并使规制构件以第二支承为轴心,由滑行槽终点处朝向滑行槽入口处的方向复位。上述滑行槽及斜面槽可为连续形成,滑行槽引导导引件滑动至斜面槽处。上述滑行槽可包括有一山峰部及一山谷部,山峰部及山谷部为错开形成,且山峰部的峰顶点相较于山谷部的谷底点靠近滑行槽入口处。上述斜面槽入口处位于滑行槽及斜面槽的交界处,且斜面槽入口处的凹槽深度大于斜面槽出口处的凹槽深度。上述规制构件更可包括有一位于规制滑槽入口处的止挡部,下支架部更可包括有一止挡规制构件的止挡部的第三支承。上述规制构件更可包括有一将导引件引导至规制滑槽入口处的导向部。上述下支架部更可包括有多个可限制规制构件在水平方向上位移的限位部。上述导引件可以锁附方式、押入方式、埋入方式及焊接方式的其一固设于安装孔上。上述第二弹簧件可顶推规制构件并提供规制构件回复至水平位置的弹簧力。上述后脚踏结构可为成对配置并以对称方式设置于摩托车上。以上概述与接下来的详细说明,皆为示范性质,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性与优点能更浅显易懂,将在后续的说明与附图加以阐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后脚踏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后脚踏结构于组装后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3A为本技术的后脚踏结构的规制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的后脚踏结构的规制构件的俯视示意图。图4至图9为本技术的后脚踏结构的作动示意图。图10A为图5的A-A处剖面示意图。图10B为图6的B-B处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后脚踏结构11支架总成111上支架部1111第一支承112下支架部1121第二支承1122第三支承1123a,1123b限位部1124止挡面12脚踏总成121脚踏部1211第一贯孔1212安装孔122导引件13规制构件131规制滑槽1311滑行槽13111山峰部13112山谷部1312斜面槽132第二贯孔133止挡部134导向部14第一弹簧件15第二弹簧件E终点P峰顶点V谷底点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至图3B,其分别为本技术的后脚踏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后脚踏结构于组装后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后脚踏结构的规制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及规制构件的俯视示意图。本技术的后脚踏结构1设置于一摩托车上,包括有:一支架总成11、一脚踏总成12、一规制构件13、一第一弹簧件14及一第二弹簧件15。后脚踏结构1的支架总成11包括有一上支架部111及一下支架部112,上支架部111设置于下支架部112上,并具有一第一支承1111,下支架部112包括有一第二支承1121、一第三支承1122、二限位部1123a,1123b及一止挡面1124,脚踏总成12位于上支架部111及下支架部112之间,包括有一脚踏部121及一导引件122,脚踏部121包括有一第一贯孔1211及一安装孔1212,第一贯孔1211对应第一支承1111,导引件122固设于安装孔1212。后脚踏结构1的规制构件13位于脚踏部121及下支架部112之间,包括有一规制滑槽131、一第二贯孔132、一止挡部133及一导向部134,规制滑槽131包括有连续形成的一滑行槽1311及一斜面槽1312,滑行槽1311引导导引件122滑动至斜面槽1312处,且滑行槽1311包括有一山峰部13111及一山谷部13112,山峰部13111及山谷部13112为错开形成,且山峰部13111的峰顶点P相较于山谷部13112的谷底点V靠近滑行槽1311入口处,斜面槽1312入口处位于滑行槽1311及斜面槽1312的交界处,且斜面槽1312入口处的凹槽深度大于斜面槽1312出口处的凹槽深度(参阅图2),使导引件122可扣合或滑动于规制滑槽131内。承上,规制构件13的第二贯孔132对应第二支承1121,止挡部133位于规制滑槽131入口处,并通过第三支承1122获得止挡效果,导向部134可将导引件122引导至规制滑槽131入口处,而二限位部1123a,1123b可限制规制构件13在水平方向上位移。后脚踏结构1的第一弹簧件14套设于第一支承1111上,并使脚踏部121以第一支承1111为轴心,朝向远离支架总成11的方向弹开,第二弹簧件15套设于第二支承1121上,并使规制构件13以第二支承1121为轴心,由滑行槽1311的终点E处朝向滑行槽1311入口处的方向复位,且第二弹簧件15顶推规制构件13并提供规制构件13回复至水平位置的弹簧力。另外,在本技术中,上述第一支承1111亦可设置于下支架部112,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设置位置,导引件122以锁附方式、押入方式、埋入方式及焊接方式的其一固设于安装孔1212上,后脚踏结构为成对配置并以对称方式设置于摩托车上。接下来,说明本技术的后脚踏结构1的运动方式,参阅图4至图9、图10A及图10B图4至图9分别为本技术的后脚踏结构的运动示意图,图10A为图5的A-A处剖面示意图,以及图10B为图6的B-B处剖面示意图,同时配合参阅图1至图3B。首先,图4的后脚踏结构1为收合状态,导引件122位于规制构件13的山谷部13112,由于脚踏部121受第一弹簧件14作用力影响朝向远离支架总成11的方向弹开,而规制构件13受第二弹簧件15作用力影响,会由滑行槽1311的终点E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脚踏结构,设置于一摩托车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支架总成,包括有一上支架部及一下支架部,并于该上支架部与该下支架部之间设有一第一支承及一第二支承;一脚踏总成,位于该上支架部及该下支架部之间,包括有一脚踏部及一导引件,该脚踏部包括有一第一贯孔及一安装孔,该第一贯孔对应该第一支承,该导引件固设于该安装孔;一规制构件,包括有一规制滑槽及一第二贯孔,该导引件可扣合或滑动于该规制滑槽内,该规制滑槽包括一滑行槽及一斜面槽,该第二贯孔对应该第二支承;一第一弹簧件,套设于该第一支承上,并使该脚踏部以该第一支承为轴心,朝向远离该支架总成的方向弹开;以及一第二弹簧件,套设于该第二支承上,并使该规制构件以该第二支承为轴心,由该滑行槽终点处朝向该滑行槽入口处的方向复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脚踏结构,设置于一摩托车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支架总成,包括有一上支架部及一下支架部,并于该上支架部与该下支架部之间设有一第一支承及一第二支承;一脚踏总成,位于该上支架部及该下支架部之间,包括有一脚踏部及一导引件,该脚踏部包括有一第一贯孔及一安装孔,该第一贯孔对应该第一支承,该导引件固设于该安装孔;一规制构件,包括有一规制滑槽及一第二贯孔,该导引件可扣合或滑动于该规制滑槽内,该规制滑槽包括一滑行槽及一斜面槽,该第二贯孔对应该第二支承;一第一弹簧件,套设于该第一支承上,并使该脚踏部以该第一支承为轴心,朝向远离该支架总成的方向弹开;以及一第二弹簧件,套设于该第二支承上,并使该规制构件以该第二支承为轴心,由该滑行槽终点处朝向该滑行槽入口处的方向复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滑行槽及该斜面槽为连续形成,该滑行槽引导该导引件滑动至该斜面槽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脚踏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滑行槽包括有一山峰部及一山谷部,该山峰部及该山谷部为错开形成,且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武雄林松昆吴彬弘
申请(专利权)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