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手盒结构、掀背门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4266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5: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拉手盒结构、掀背门及汽车,该拉手盒结构包括:拉手盒本体,用于装设在车门上,且所述拉手盒本体设有供手部伸入的握持槽、及与所述握持槽连通的装配通孔;及饰盖,装设于所述拉手盒本体上,且所述饰盖包括穿设于所述装配通孔并伸入所述握持槽内的握持凸体。如此,当用户使用拉手盒结构操作车门时,手部伸入握持槽内能够与握持凸体接触,可增加手部握持触感,进而提升使用体验感;并且由于握持凸体以过紧方式穿过装配通孔,因而能够消除因装配产生的分缝,进而提高产品美观度,避免缝隙藏污纳垢。

Handle box structure, hatchback door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拉手盒结构、掀背门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拉手盒结构、掀背门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上很多部位通常装备有拉手或拉手盒,例如车门上,通过安装拉手盒方便进行车门开启或关闭操作,特别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掀背式车门,因其尺寸大,打开角度大,更需要借助拉手盒进行操作。目前,对于安装在掀背门上的拉手盒,为了增加操作舒适性,通常会在拉手盒表面设计制作一些小筋条或者安装小饰盖,但由于成型制造问题,筋条尺寸不宜做的过大,导致接触手感有限,舒适体验感一般;而安装小饰盖,则会导致拉手盒表面存在过多分缝,不仅外观较差,且容易藏污纳垢。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拉手盒结构,能够提升用户手部握持体验感,同时消除因装配引起的分缝,提高美观度;同时还提供一种掀背门,其通过采用拉手盒结构,可大大提升用户使用握持手感,并能够消除分缝,提升外观美观度;最后,还提供一种装配有该掀背门的汽车,使得用户使用该汽车时的体验感和手感提升,产品外观度增强。其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拉手盒结构,其包括:拉手盒本体,用于装设在车门上,且所述拉手盒本体设有供手部伸入的握持槽、及与所述握持槽连通的装配通孔;及饰盖,装设于所述拉手盒本体上,且所述饰盖包括穿设于所述装配通孔并伸入所述握持槽内的握持凸体。上述的拉手盒结构使用时,将拉手盒本体安装在车门的预设位置,之后将饰盖安装到拉手盒本体的背面,并使握持凸体穿过装配通孔并伸入握持槽内。如此,当用户使用拉手盒结构操作车门时,手部伸入握持槽内能够与握持凸体接触,可增加手部握持触感,进而提升使用体验感;并且由于握持凸体以过紧方式穿过装配通孔,因而能够消除因装配产生的分缝,进而提高产品美观度,避免缝隙藏污纳垢。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握持凸体的数量为两个或以上、且沿所述握持槽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握持凸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夹固部和第二夹固部、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固部和第二夹固部连接并伸入所述握持槽内的触摸部,所述第一夹固部和所述第二夹固部与所述装配通孔的孔壁卡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摸部为弧面结构或波纹型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握持凸体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或所述触摸部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饰盖还包括分别与所述握持凸体连接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开设有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第二安装板开设有第二安装通孔,所述拉手盒本体上设置有穿设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内的第一固定柱、及穿设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内的第二固定柱。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和所述第二安装通孔的孔壁均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外柱面均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楔紧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远离所述拉手盒本体的一端分别设有扣压体,两个所述扣压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以及所述第二安装板扣压固定;或,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远离所述拉手盒本体的一端分别设有连接部,该连接部用于与紧固件紧固连接。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掀背门,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拉手盒结构。该掀背门通过采用该拉手盒结构,可大大提升用户使用握持手感,并能够消除分缝,提升外观美观度。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掀背门。使得用户使用该汽车时的体验感和手感提升,产品外观度增强,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拉手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拉手盒本体,11、握持槽,12、装配通孔,20、饰盖,21、握持凸体,211、第一夹固部,212、第二夹固部,213、触摸部,22、第一安装板,221、第一安装通孔,23、第二安装板,231、第二安装通孔,30、第一固定柱,40、第二固定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拉手盒结构,其包括:拉手盒本体10,用于装设在车门上,具体装设在车门内侧门板预留的安装孔内。通常地,拉手盒本体10采用软胶或塑料材质制成、且为槽型结构,即所述拉手盒本体10设有供手部伸入的握持槽11、及与所述握持槽11连通的装配通孔12,装配通孔12开设于握持槽11的槽壁上,需说明的是,该槽壁为操作时面向手掌面一侧的槽壁;及饰盖20,装设于所述拉手盒本体10上,且所述饰盖20包括穿设于所述装配通孔12并伸入所述握持槽11内的握持凸体21,使得操作时用户手掌能够正常握持到握持凸体21。上述的拉手盒结构使用时,将拉手盒本体10安装在车门的预设位置,之后将饰盖20安装到拉手盒本体10的背面,并使握持凸体21穿过装配通孔12并伸入握持槽11内。如此,当用户使用拉手盒结构操作车门时,手部伸入握持槽11内能够与握持凸体21接触,可增加手部握持触感,进而提升使用体验感;并且由于握持凸体21以过紧方式穿过装配通孔12,因而能够消除因装配产生的分缝,进而提高产品美观度,避免缝隙藏污纳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的拉手盒结构无需通过复杂工艺(例如注塑、铣削等)在拉手盒本体10表面上制作出筋条等微小结构,仅需将握持凸体21穿插通过装配通孔12即可凸出于握持槽11的槽壁,即可形成满足人体工学设计并可提升手感的触摸结构,利于降低拉手盒及车门的制造工艺难度及成本。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握持凸体21的数量为两个或以上、且沿所述握持槽11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可进一步提升用户手部握持触感,并且不同用户手掌的大小和/或握持位置具有随机性,本方案还能提供更大的触摸区域,保证良好的使用体验感。请继续参阅图1,此外,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饰盖20还包括分别与所述握持凸体21连接的第一安装板22和第二安装板23,所述第一安装板22开设有第一安装通孔221,所述第二安装板23开设有第二安装通孔231,所述拉手盒本体10上设置有穿设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221内的第一固定柱30、及穿设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231内的第二固定柱40。其中,第一固定柱30和第二固定柱40为一体成型设置于拉手盒本体10背面(背离握持槽11的侧面)上,因而结构强度更高。对饰盖20进行安装时,仅需将第一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手盒本体,用于装设在车门上,且所述拉手盒本体设有供手部伸入的握持槽、及与所述握持槽连通的装配通孔;及饰盖,装设于所述拉手盒本体上,且所述饰盖包括穿设于所述装配通孔并伸入所述握持槽内的握持凸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手盒本体,用于装设在车门上,且所述拉手盒本体设有供手部伸入的握持槽、及与所述握持槽连通的装配通孔;及饰盖,装设于所述拉手盒本体上,且所述饰盖包括穿设于所述装配通孔并伸入所述握持槽内的握持凸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凸体的数量为两个或以上、且沿所述握持槽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凸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夹固部和第二夹固部、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固部和第二夹固部连接并伸入所述握持槽内的触摸部,所述第一夹固部和所述第二夹固部均与所述装配通孔的孔壁卡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摸部为弧面结构或波纹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凸体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或所述触摸部采用弹性材料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拉手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饰盖还包括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镇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