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下防护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4247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5:43
前下防护总成,包括下防护横梁和两个支架,支架的主体部分由竖向布置的异形大板状件和异形小板状件相互扣合而成,异形大板状件主体板和异形小板状件隆起板的前下部对应设置有切角,切角内设置有用于与下防护横梁进行固定连接的横向角钢。该结构中的支架由冲压件拼焊而成,其支架的主体部分由两块板状冲压件扣合成一个封闭的盒形,盒形结构可极大程度提高支架的抗扭能力,可在满足法规要求的条件下显著降低支架的重量。

Front lower protection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下防护总成
本技术涉及一种商用车前下防护总成结构,属于商用车前下防护

技术介绍
国标GB26511-2011规定,商用车需要安装具有足够强度的前下防护。目前,国内外商用车前下防护中所使用的支架多采用铸件安装支架或者普通冲压结构支架,所使用的下防护横梁多采用截面为矩形、正方形、圆形和椭圆形的钢梁。铸件安装支架由铸钢、铸铁制成,虽可以满足前下防护法规的碰撞试验要求,但存在重量重、成本高的问题。普通冲压结构支架需要加大零件的料厚及尺寸才能满足前下防护法规的碰撞试验要求,同样存在存在重量重、成本高的问题。因此,为了满足法规要求,目前国内外商用车上使用的前下防护总成普遍存在重量重、成本高的问题,导致车辆油耗大、用户购车成本及使用成本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前下防护总成结构,该结构中的支架由冲压件拼焊而成,支架主体部分由两块板状冲压件扣合成一个封闭的盒形,盒形结构可极大程度提高支架的抗扭能力,可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前提条件下显著降低支架的重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前下防护总成,包括下防护横梁以及用于将下防护横梁固定在车身前下部的两个支架,两个支架一左一右对称的布置在下防护横梁上;支架的主体部分由竖向布置的异形大板状件和异形小板状件相互扣合而成,异形大板状件主体板的前边沿设置有连续的前翻边,异形大板状件主体板的后边沿和下边沿由一条圆滑且内凹朝上的弧形边沿组成,弧形边沿上设置有弧形翻边,前翻边和弧形翻边位于异形大板状件主体板的同一侧;异形小板状件为近似呈ㄣ形的冲压板,异形小板状件上端的贴板贴合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主体板内侧的上边沿处,异形小板状件上端的贴板与异形大板状件的主体板上对应设置有安置孔,异形小板状件下部隆起板的前边沿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的前翻边上,异形小板状件下部隆起板的后边沿和下边沿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的弧形翻边上,异形小板状件的贴板与隆起板之间的过渡板为前后水平向呈直线的水平直板、斜向直板或弧形板,过渡板的前端抵靠在前翻边的内侧,过渡板的后端抵靠在弧形翻边的内侧;异形大板状件主体板和异形小板状件隆起板的前下部对应设置有切角,切角内设置有用于与下防护横梁进行固定连接的横向角钢。优选的,角钢上下翼板的外表面与异形大板状件的主体板和异形小板状件的隆起板之间均设置有垂直加强筋板。优选的,异形小板状件下部隆起板的前边沿与异形大板状件主体板前边沿的结构相同,异形小板状件下部隆起板的前边沿贴合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前翻边的顶部或内侧;异形小板状件下部隆起板的后边沿和下边沿由一条圆滑且内凹朝上的弧形边沿组成,异形小板状件的弧形边沿贴合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弧形翻边的顶部或内侧。优选的,异形大板状件的主体板和异形小板状件的隆起板上均设置有减重透气孔。优选的,下防护横梁由高强度钢材制备而成,下防护横梁的截面为矩形,下防护横梁的前后侧钢板上分别设置有轴向加强槽。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新型结构中的支架由冲压件拼焊而成,支架的主体部分由两块板状冲压件扣合成一个封闭的盒形,盒形结构可极大程度提高支架的抗扭能力,可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前提条件下显著降低支架的重量。2.本新型结构在角钢上下翼板的外表面与异形大板状件的主体板和异形小板状件的隆起板之间均设置有垂直加强筋板,可进一步提高支架的结构强度。3.本新型结构将异形大板状件和异形小板状件的边沿结构设计的基本一致,避免了多余的结构出现,使支架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4.本新型结构在异形大板状件的主体板和异形小板状件的隆起板上均设置有减重透气孔,既实现了异形大板状件和异形小板状件拼装的方便性,又降低了自重。5.本新型结构中的下防护横梁由高强度钢材制备而成,并且在横梁的前后侧的受力处设置了将强槽,可在保证横梁强度要求的条件下有效降低横梁的自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支架另一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各部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下防护横梁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异形大板状件1,异形小板状件2,加强筋板3,安置孔4,减重透气孔5,角钢6,下防护横梁7,支架8,轴向加强槽9。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参见图1至图4,前下防护总成,包括下防护横梁7以及用于将下防护横梁7固定在车身前下部的两个支架8,两个支架8一左一右对称的布置在下防护横梁7上;支架8的主体部分由竖向布置的异形大板状件1和异形小板状件2相互扣合而成,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的前边沿设置有连续的前翻边,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的后边沿和下边沿由一条圆滑且内凹朝上的弧形边沿组成,弧形边沿上设置有弧形翻边,前翻边和弧形翻边位于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的同一侧;异形小板状件2为近似呈ㄣ形的冲压板,异形小板状件2上端的贴板贴合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内侧的上边沿处,异形小板状件2上端的贴板与异形大板状件1的主体板上对应设置有安置孔4,异形小板状件2下部隆起板的前边沿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1的前翻边上,异形小板状件2下部隆起板的后边沿和下边沿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1的弧形翻边上,异形小板状件2的贴板与隆起板之间的过渡板为前后水平向呈直线的水平直板、斜向直板或弧形板,过渡板的前端抵靠在前翻边的内侧,过渡板的后端抵靠在弧形翻边的内侧;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和异形小板状件2隆起板的前下部对应设置有切角,切角内设置有用于与下防护横梁7进行固定连接的横向角钢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角钢6上下翼板的外表面与异形大板状件1的主体板和异形小板状件2的隆起板之间均设置有垂直加强筋板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异形小板状件2下部隆起板的前边沿与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前边沿的结构相同,异形小板状件2下部隆起板的前边沿贴合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1前翻边的顶部或内侧;异形小板状件2下部隆起板的后边沿和下边沿由一条圆滑且内凹朝上的弧形边沿组成,异形小板状件2的弧形边沿贴合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1弧形翻边的顶部或内侧。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异形大板状件1的主体板和异形小板状件2的隆起板上均设置有减重透气孔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下防护横梁7由高强度钢材制备而成,下防护横梁7的截面为矩形,下防护横梁7的前后侧钢板上分别设置有轴向加强槽9。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前下防护总成,包括下防护横梁7以及用于将下防护横梁7固定在车身前下部的两个支架8,两个支架8一左一右对称的布置在下防护横梁7上。支架8的主体部分由竖向布置的异形大板状件1和异形小板状件2相互扣合而成,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的前边沿设置有连续的前翻边,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的后边沿和下边沿由一条圆滑且内凹朝上的弧形边沿组成,弧形边沿上设置有弧形翻边,前翻边和弧形翻边位于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的同一侧;异形小板状件2为近似呈ㄣ形的冲压板,异形小板状件2上端的贴板贴合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内侧的上边沿处,异形小板状件2上端的贴板与异形大板状件1的主体板上对应设置有安置孔4;异形小板状件2下部隆起板的前边沿与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前边沿的结构相同,异形小板状件2下部隆起板的前边沿贴合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1前翻边的内侧,异形小板状件2的贴板与隆起板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前下防护总成,包括下防护横梁(7)以及用于将下防护横梁(7)固定在车身前下部的两个支架(8),所述的两个支架(8)一左一右对称的布置在下防护横梁(7)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8)的主体部分由竖向布置的异形大板状件(1)和异形小板状件(2)相互扣合而成,所述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的前边沿设置有连续的前翻边,所述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的后边沿和下边沿由一条圆滑且内凹朝上的弧形边沿组成,所述的弧形边沿上设置有弧形翻边,所述的前翻边和弧形翻边位于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的同一侧;所述的异形小板状件(2)为近似呈ㄣ形的冲压板,所述异形小板状件(2)上端的贴板贴合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内侧的上边沿处,所述异形小板状件(2)上端的贴板与异形大板状件(1)的主体板上对应设置有安置孔(4),所述异形小板状件(2)下部隆起板的前边沿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1)的前翻边上,所述异形小板状件(2)下部隆起板的后边沿和下边沿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1)的弧形翻边上,所述异形小板状件(2)的贴板与隆起板之间的过渡板为前后水平向呈直线的水平直板、斜向直板或弧形板,所述过渡板的前端抵靠在前翻边的内侧,所述过渡板的后端抵靠在弧形翻边的内侧;所述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和异形小板状件(2)隆起板的前下部对应设置有切角,所述的切角内设置有用于与下防护横梁(7)进行固定连接的横向角钢(6)。...

【技术特征摘要】
1.前下防护总成,包括下防护横梁(7)以及用于将下防护横梁(7)固定在车身前下部的两个支架(8),所述的两个支架(8)一左一右对称的布置在下防护横梁(7)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8)的主体部分由竖向布置的异形大板状件(1)和异形小板状件(2)相互扣合而成,所述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的前边沿设置有连续的前翻边,所述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的后边沿和下边沿由一条圆滑且内凹朝上的弧形边沿组成,所述的弧形边沿上设置有弧形翻边,所述的前翻边和弧形翻边位于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的同一侧;所述的异形小板状件(2)为近似呈ㄣ形的冲压板,所述异形小板状件(2)上端的贴板贴合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1)主体板内侧的上边沿处,所述异形小板状件(2)上端的贴板与异形大板状件(1)的主体板上对应设置有安置孔(4),所述异形小板状件(2)下部隆起板的前边沿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1)的前翻边上,所述异形小板状件(2)下部隆起板的后边沿和下边沿固定在异形大板状件(1)的弧形翻边上,所述异形小板状件(2)的贴板与隆起板之间的过渡板为前后水平向呈直线的水平直板、斜向直板或弧形板,所述过渡板的前端抵靠在前翻边的内侧,所述过渡板的后端抵靠在弧形翻边的内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明辉吴怀主陈俊俊王文生李明王郑杰任伍星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