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电磁铆枪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3967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持式电磁铆枪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前部设置有驱动头,所述壳体的内腔后部设置有电磁发生器,所述电磁发生器上引出有内导线,所述内导线经转接头与外导线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结构设计简单、合理,而且易于操作,高效便捷,利于铆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Structure of hand-held electromagnetic rive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持式电磁铆枪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持式电磁铆枪结构。
技术介绍
针对于传统的铆接方法,如压铆、气铆和热铆等铆接方式在铆接过程中往往存在需要较大的操作空间、铆接力不足和不适用于钛合金与复合材料的铆接等问题,而且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飞行器的研制对新型材料使用比例不断增大,对铆接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实践证明电磁铆接具有铆接速度快、铆接能量易于精确控制、干涉量均匀、能极大提高铆接接头疲劳寿命等良好的铆接性能,并且能够较好的实现钛合金与复合材料等一些新型材料的铆接。但是根据已公开的一些文献资料可知,目前已研制出的固定式或吊装式电磁铆枪虽然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铆接功能,但是还存在设备复杂,结构庞大,减振效果不佳,接线方式不合理,导致铆枪笨重,后坐力大,绝缘效果较差容易产生电弧和接头失效等问题,不利于手持式操作,更不适合于在一些操作空间有限的飞行器内部进行铆接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手持式电磁铆枪结构,不仅结构设计合理,而且高效便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持式电磁铆枪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前部设置有驱动头,所述壳体的内腔后部设置有电磁发生器,所述电磁发生器上引出有内导线,所述内导线经转接头与外导线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头包含从前往后顺序设置的放大器、绝缘垫片以及驱动铜片,所述放大器、绝缘垫片以及驱动铜片连接为一体。进一步的,所述电磁发生器包含从前往后顺序设置的线圈、支架以及质量块,所述线圈、支架以及质量块连接为一体;所述质量块的底部开设有用以安装压线块的安装槽,所述质量块与壳体上均开设有过线槽,所述压线块上开设有压线槽。进一步的,所述电磁发生器与壳体的内腔后端之间设置有弹簧阻尼器,所述弹簧阻尼器的前端与质量块相连接,所述弹簧阻尼器的后端与壳体的内腔后端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内腔设置有内冷却空气管,所述内冷却空气管与外冷却空气管相连接,所述质量块上设置有用以内冷却空气管伸入的冷却管安装孔。进一步的,所述电磁发生器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电磁发生器的后端开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驱动头的后端连接有插入第一导向孔的芯轴,所述壳体的内腔后端连接有插入第二导向孔的导轨,所述驱动头与芯轴沿着第一导向孔前后运动,所述电磁发生器沿着导轨前后运动。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头包含基片,所述基片的一端左右两侧伸出有若干个用以抱住外导线的裸线的连接片,所述基片的另一端与内导线的裸线搭接接触。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后部设置有手柄,所述手柄上设置有触发放电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不仅结构设计简单、合理,而且易于操作,高效便捷,利于铆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驱动头和电磁发生器的构造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质量块的构造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压线块的构造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转接头的构造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转接头的构造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转接头的构造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转接头的构造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转接头的构造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铆钉铆接前的构造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铆钉铆接后的构造示意图。图中:1-壳体,101-套筒,102-后盖,2-驱动头,201-放大器,202-绝缘垫片,203-驱动铜片,3-电磁发生器,301-线圈,302-支架,303-质量块,4-内导线,5-转接头,501-基片,502-连接片,6-外导线,7-压线块,8-安装槽,9-过线槽,10-压线槽,11-弹簧阻尼器,12-阻尼器安装孔,13-内冷却空气管,14-外冷却空气管,15-冷却管安装孔,16-第二导向孔,17-芯轴,1701-定位台阶,18-导轨,19-手柄,20-触发放电开关,21-待连接板,22-铆钉,a-铆钉成形镦头。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如图1~12所示,一种手持式电磁铆枪结构,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内腔前部设置有驱动头2,所述壳体1的内腔后部设置有电磁发生器3,所述电磁发生器3上引出有内导线4,所述内导线4经转接头5与外导线6相连接;优选的,所述壳体1包含套筒101与后盖102,所述套筒101与后盖102经螺纹连接在一起或经过螺栓连接在一起,此时所述驱动头2、电磁发生器3均设置在套筒101内,所述套筒101起到导向的作用。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头2包含从前往后顺序设置的放大器201、绝缘垫片202以及驱动铜片203,所述放大器201、绝缘垫片202以及驱动铜片203连接为一体,所述放大器201、绝缘垫片202以及驱动铜片203经螺栓或者芯轴17连接为一体;所述放大器201采用现有的放大器201,所述放大器201的作用主要是能将应力脉冲经过不断的反射和透射后最终作用于铆钉上,实现铆钉的塑性变形,进而完成铆接;所述驱动铜片203的主要作用是产生感应涡流和涡流磁场,所述绝缘垫片202隔离放大器201与驱动铜片20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发生器3包含从前往后顺序设置的线圈301、支架302以及质量块303,所述线圈301、支架302以及质量块303连接为一体;所述质量块303的底部开设有用以安装压线块7的安装槽8,所述质量块303与壳体1上均开设有过线槽9,所述压线块7上开设有压线槽10;所述转接头5置于压线槽10内;所述线圈301呈盘形,所述线圈301与支架302经灌胶、封装为一体后再与质量块303通过螺栓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发生器3与壳体1的内腔后端之间设置有弹簧阻尼器11,所述弹簧阻尼器11的前端与质量块303相连接,所述弹簧阻尼器11的后端与壳体1的内腔后端相连接;所述质量块303上开设有用以容纳弹簧阻尼器11的阻尼器安装孔12;所述弹簧阻尼器11起到减震的作用,从而降低铆接时产生的后座力;所述弹簧阻尼器11采用现有的弹簧阻尼器11,或者可以直接使用弹簧替代,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技术结构紧凑、质量轻、减振效果良好,能够较好的实现中小直径铆钉的铆接,特别适合应用于一些空间狭小处的铆接作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的内腔设置有内冷却空气管13,所述内冷却空气管13与外冷却空气管14相连接,所述质量块303上设置有用以内冷却空气管13伸入的冷却管安装孔15;所述内冷却空气管13与外冷却空气管14相连接将外部的冷却空气引入到线圈301的表面,对所述线圈301起到良好的降温目的,因为所述线圈301在多次放电后会有较大的温升,会影响回路电阻从而影响铆接质量,所以必须对线圈301温度加以控制,使得所述线圈301绝缘效果更好,铆接质量更稳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发生器3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电磁发生器3的后端开设有第二导向孔16,所述驱动头2的后端连接有插入第一导向孔的芯轴17,所述壳体1的内腔后端连接有插入第二导向孔16的导轨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持式电磁铆枪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前部设置有驱动头,所述壳体的内腔后部设置有电磁发生器,所述电磁发生器上引出有内导线,所述内导线经转接头与外导线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式电磁铆枪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前部设置有驱动头,所述壳体的内腔后部设置有电磁发生器,所述电磁发生器上引出有内导线,所述内导线经转接头与外导线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磁铆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头包含从前往后顺序设置的放大器、绝缘垫片以及驱动铜片,所述放大器、绝缘垫片以及驱动铜片连接为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磁铆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发生器包含从前往后顺序设置的线圈、支架以及质量块,所述线圈、支架以及质量块连接为一体;所述质量块的底部开设有用以安装压线块的安装槽,所述质量块与壳体上均开设有过线槽,所述压线块上开设有压线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电磁铆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发生器与壳体的内腔后端之间设置有弹簧阻尼器,所述弹簧阻尼器的前端与质量块相连接,所述弹簧阻尼器的后端与壳体的内腔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家丁官飞谢金生黄立靖张良英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