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渗液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3718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渗液引流装置,包括密封套设在引流管上的硅胶软套,所述硅胶软套的底部连通并固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下方设有气囊球,所述连接管上活动套设有第一管,且第一管的底端延伸至气囊球内,所述第一管的侧壁上开设有顶部为开口设置的环形槽,且环形槽内固定套设有第一圆板,所述第一圆板的顶部开设有圆台形孔,所述环形槽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密封圈,连接管上固定套设有第二圆板,且第二圆板的底部与密封圈的顶部相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快速稳定的把气囊球与连接管连接,避免使用时气囊球脱落渗液的现象发生,方便使用,省时省力,满足医务人员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渗液引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引流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渗液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并把另一端伸出并固定在患者体外,以便患者在带管期间能够及时排出气体和收集胸腔内的液体,避免产生渗液造成患者衣物被渗透,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市面上现有的渗液引流装置包括套在患者身上引流管一端的硅胶套,硅胶套的一侧连通有连接管的一端,连接管的另一端套有气囊球,在使用时,先按压气囊球,使气囊球发生形变,再把气囊球的进液口与连接管对接,放松按压的气囊球,气囊球在恢复原样的同时吸出液体,当气囊球内液体满时,拔下气囊球挤压倒出液体,然后继续连接吸液体。现有的渗液引流装置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气囊球不便于与连接管快速稳定的对接,使用时气囊球容易掉落和液体渗出,容易造成液体流落至患者衣物上,渗透患者衣物,给医护人员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不能满足医务人员的使用需求,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渗液引流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渗液引流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渗液引流装置,包括密封套设在引流管上的硅胶软套,所述硅胶软套的底部连通并固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下方设有气囊球,所述连接管上活动套设有第一管,且第一管的底端延伸至气囊球内,所述第一管的侧壁上开设有顶部为开口设置的环形槽,且环形槽内固定套设有第一圆板,所述第一圆板的顶部开设有圆台形孔,所述环形槽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密封圈,连接管上固定套设有第二圆板,且第二圆板的底部与密封圈的顶部相接触,所述第二圆板的外侧与圆台形孔的侧壁不接触,所述连接管的两侧均设有开设在第二圆板上的空腔,且空腔的两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上滑动套设有竖板,且竖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横杆,横杆远离连接管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圆板外,所述横杆的一侧转动安装有滚轮,且滚轮的顶部与第一圆板的底部相接触,所述竖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按钮,且按钮远离连接管的一侧延伸至第二圆板外,所述按钮位于第一管的上方,所述竖板靠近连接管的一侧与对应的空腔靠近连接管的一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弹簧。优选的,所述硅胶软套的一侧开设有插槽,且插槽的侧壁与引流管的外侧相接触,插槽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出液孔,且出液孔与连接管相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二圆板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圆孔,且第一圆孔与连接管密封固定套装。优选的,所述竖板的一侧开设有方孔,且方孔与对应的定位杆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空腔远离连接管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第二圆孔,且第二圆孔与对应的按钮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圆台形孔的顶部孔径比底部孔径大。优选的,所述空腔远离连接管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矩形孔,且矩形孔与对应的横杆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横杆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销轴,滚轮的一侧设有第三圆孔,且第三圆孔内固定套设有轴承,轴承的内圈与对应的销轴的外侧固定套装。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硅胶软套、连接管、气囊球、第一管、环形槽、第二圆板、密封圈、第一圆板、空腔、定位杆、竖板、横杆、滚轮、按钮、弹簧、圆台形孔与插槽相配合,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按压两个按钮,按钮带动对应的竖板在定位杆上滑动并对弹簧压缩,竖板通过对应的横杆带动滚轮与第一圆板的底部错开,此时向下拉动气囊球,气囊球带动第一管向下移动与连接管分离,此时可以倒出气囊球内的液体,吸取液体时,挤压气囊球使其发生形变,此时把第一管插在连接管上,向上推动气囊球,气囊球通过第一管带动第一圆板向上移动,第一圆板带动圆台形孔的侧壁对两个滚轮进行挤压,在挤压力的作用下,滚轮移动并通过对应的横杆带动竖板对弹簧压缩,当滚轮与圆台形孔的侧壁错开时,此时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复位并通过对应的竖板带动横杆复位,横杆带动对应的滚轮复位,此时滚轮的顶部与第一圆板的底部相接触,第二圆板的底部与密封圈的顶部相接触,完成了对气囊球的固定,此时放松对气囊球的挤压力,发生形变对的气囊球恢复原样的同时并通过连接管吸取引流管内的液体,使得能够快速稳定的把气囊球与连接管连接,避免使用时气囊球脱落渗液的现象发生。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快速稳定的把气囊球与连接管连接,避免使用时气囊球脱落渗液的现象发生,方便使用,省时省力,满足医务人员的使用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渗液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渗液引流装置的A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硅胶软套、2连接管、3气囊球、4第一管、5环形槽、6第二圆板、7密封圈、8第一圆板、9空腔、10定位杆、11竖板、12横杆、13滚轮、14按钮、15弹簧、16圆台形孔、17插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2,一种新型的渗液引流装置,包括密封套设在引流管上的硅胶软套1,硅胶软套1的底部连通并固定有连接管2,连接管2的下方设有气囊球3,连接管2上活动套设有第一管4,且第一管4的底端延伸至气囊球3内,第一管4的侧壁上开设有顶部为开口设置的环形槽5,且环形槽5内固定套设有第一圆板8,第一圆板8的顶部开设有圆台形孔16,环形槽5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密封圈7,连接管2上固定套设有第二圆板6,且第二圆板6的底部与密封圈7的顶部相接触,第二圆板6的外侧与圆台形孔16的侧壁不接触,连接管2的两侧均设有开设在第二圆板6上的空腔9,且空腔9的两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定位杆10,定位杆10上滑动套设有竖板11,且竖板1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横杆12,横杆12远离连接管2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圆板6外,横杆12的一侧转动安装有滚轮13,且滚轮13的顶部与第一圆板8的底部相接触,竖板1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按钮14,且按钮14远离连接管2的一侧延伸至第二圆板6外,按钮14位于第一管4的上方,竖板11靠近连接管2的一侧与对应的空腔9靠近连接管2的一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弹簧15,硅胶软套1的一侧开设有插槽17,且插槽17的侧壁与引流管的外侧相接触,插槽17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出液孔,且出液孔与连接管2相连通,第二圆板6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圆孔,且第一圆孔与连接管2密封固定套装,竖板11的一侧开设有方孔,且方孔与对应的定位杆10滑动连接,空腔9远离连接管2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第二圆孔,且第二圆孔与对应的按钮14滑动连接,圆台形孔16的顶部孔径比底部孔径大,空腔9远离连接管2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矩形孔,且矩形孔与对应的横杆12滑动连接,横杆1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销轴,滚轮13的一侧设有第三圆孔,且第三圆孔内固定套设有轴承,轴承的内圈与对应的销轴的外侧固定套装,通过硅胶软套1、连接管2、气囊球3、第一管4、环形槽5、第二圆板6、密封圈7、第一圆板8、空腔9、定位杆10、竖板11、横杆12、滚轮13、按钮14、弹簧15、圆台形孔16与插槽17相配合,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按压两个按钮14,按钮14带动对应的竖板11在定位杆10上滑动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渗液引流装置,包括密封套设在引流管上的硅胶软套(1),所述硅胶软套(1)的底部连通并固定有连接管(2),所述连接管(2)的下方设有气囊球(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上活动套设有第一管(4),且第一管(4)的底端延伸至气囊球(3)内,所述第一管(4)的侧壁上开设有顶部为开口设置的环形槽(5),且环形槽(5)内固定套设有第一圆板(8),所述第一圆板(8)的顶部开设有圆台形孔(16),所述环形槽(5)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密封圈(7),连接管(2)上固定套设有第二圆板(6),且第二圆板(6)的底部与密封圈(7)的顶部相接触,所述第二圆板(6)的外侧与圆台形孔(16)的侧壁不接触,所述连接管(2)的两侧均设有开设在第二圆板(6)上的空腔(9),且空腔(9)的两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定位杆(10),所述定位杆(10)上滑动套设有竖板(11),且竖板(1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横杆(12),横杆(12)远离连接管(2)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圆板(6)外,所述横杆(12)的一侧转动安装有滚轮(13),且滚轮(13)的顶部与第一圆板(8)的底部相接触,所述竖板(1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按钮(14),且按钮(14)远离连接管(2)的一侧延伸至第二圆板(6)外,所述按钮(14)位于第一管(4)的上方,所述竖板(11)靠近连接管(2)的一侧与对应的空腔(9)靠近连接管(2)的一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弹簧(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渗液引流装置,包括密封套设在引流管上的硅胶软套(1),所述硅胶软套(1)的底部连通并固定有连接管(2),所述连接管(2)的下方设有气囊球(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上活动套设有第一管(4),且第一管(4)的底端延伸至气囊球(3)内,所述第一管(4)的侧壁上开设有顶部为开口设置的环形槽(5),且环形槽(5)内固定套设有第一圆板(8),所述第一圆板(8)的顶部开设有圆台形孔(16),所述环形槽(5)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密封圈(7),连接管(2)上固定套设有第二圆板(6),且第二圆板(6)的底部与密封圈(7)的顶部相接触,所述第二圆板(6)的外侧与圆台形孔(16)的侧壁不接触,所述连接管(2)的两侧均设有开设在第二圆板(6)上的空腔(9),且空腔(9)的两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定位杆(10),所述定位杆(10)上滑动套设有竖板(11),且竖板(1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横杆(12),横杆(12)远离连接管(2)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圆板(6)外,所述横杆(12)的一侧转动安装有滚轮(13),且滚轮(13)的顶部与第一圆板(8)的底部相接触,所述竖板(1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按钮(14),且按钮(14)远离连接管(2)的一侧延伸至第二圆板(6)外,所述按钮(14)位于第一管(4)的上方,所述竖板(11)靠近连接管(2)的一侧与对应的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倩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