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睡眠床垫的监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3650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睡眠床垫的监测电路,包括处理器MCU,处理器MCU的输出端连接隔离模块的输入端,隔离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加热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处理器MCU分别连接无线通信模块、睡眠监测模块及功能辅助模块双向通信,温度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处理器MCU的输入端,供电模块分别电性连接处理器MCU及隔离模块,分别与加热控制模块连接臀部脚部发热单元、腰部发热单元及背部发热单元。MCU通过双串口通讯,实时收集左右两路睡眠床垫信息,通过无线通讯,传至手机APP,手机APP传送至后台数据库处理分析,MCU根据人体睡眠状况,启动智能睡眠床垫远红外理疗功能或其他辅助手段,最终达到提高人体睡眠质量目的。

A monitoring circuit of intelligent sleeping mattr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睡眠床垫的监测电路
本技术属于数字模拟电子电路技术改进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睡眠床垫的监测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普通的床垫功能非常单一,无法监测人体生理现象,更不能持续大量收集人体睡眠信息,仅靠单一的数据,无法精准地反应人体健康指标,不能对人群的健康做出统筹分析。而智能睡眠床垫是在普通床垫的基础上,嵌入智能化模块电路,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持续地收集人体生理信号,通过数据库,精准量化人体健康指标,最终通过智能睡眠床垫的红外线理疗功能科学设定理疗温度和时间(定时时间可以设定为1-12小时,温度可以设定于30-45℃)让人拥有一个优质的睡眠,健康的人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睡眠床垫的监测电路,旨在解决人体睡眠质量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睡眠床垫的监测电路,所述监测电路包括处理器MCU、供电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睡眠监测模块、隔离模块、加热控制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及功能辅助模块,所述处理器MCU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隔离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加热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处理器MCU分别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睡眠监测模块及功能辅助模块双向通信,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处理器MCU的输入端,所述供电模块分别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MCU及隔离模块,分别与所述加热控制模块连接臀部脚部发热单元、腰部发热单元及背部发热单元。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睡眠监测模块通过串口通信连接所述处理器MCU,所述睡眠监测模块包括并行设置的左侧监测单元及右侧监测单元。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芯片U1、电感L3、电容C9、电容C8、电阻R6及发光二极管LED2,所述芯片U1的第12脚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9的一端及电感L3的一端,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8的一端及电源3.3V,所述芯片U1的第24脚通过所述电阻R6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阴极、芯片U1的第13、14、21、22脚、电容C8的另一端及电容C9的另一端均接地。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睡眠监测模块包括芯片U5、电容C13、电容C15、电容C12、电容C16、电容C19、电容C14及电感L4,所述芯片U5的第1脚通过电容C13连接所述芯片U5的第3脚,所述芯片U5的第4脚通过电容C15连接所述芯片U5的第5脚,所述芯片U5的第2脚连接所述电容C12的一端,所述芯片U5的第16脚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电容C16的一端及电感L4的一端,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14的正极及电源3.3V,所述芯片U5第15脚、电容C19的另一端及电容C14的负极均接地,所述芯片U5的第6脚经所述电容C19接地。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加热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25、电阻R37、光电耦合器U10、光电耦合器U12、电阻R26、电阻R38、双向可控硅T1、双向可控硅T2、继电器RL1、二极管D7、三极管Q6、电阻R43、电阻R41、电容C27、HTL1、HTC1、HTR1、电阻R22、二极管D5、光电耦合器U9、电阻R23、电阻R27、电容C23、电阻R34、二极管D6、光电耦合器U11、电阻R32、电阻R35及电容C24,所述电阻R25的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0的第1脚,所述光电耦合器U10的第6脚连接所述电阻R26的一端,所述光电耦合器U10的第4脚所述双向可控硅T1的控制端,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T1的一端、HTL1、二极管D5的阳极及光电耦合器U9的第2脚,所述双向可控硅T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T2的一端,所述双向可控硅T2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2的第4脚,所述光电耦合器U12的第1脚连接所述电阻R27的一端,所述光电耦合器U12的第6脚连接所述电阻R38的一端,所述电阻R3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T2的另一端、HTR1、二极管D6的阳极及光电耦合器U11的第2脚,所述光电耦合器U9的第1脚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22的一端及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光电耦合器U9的第4脚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23的一端及电阻R27的一端,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R23的一端,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继电器RL1的第1脚、电阻R34的一端及HTC1,所述光电耦合器U11的第1脚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及二极管D6的阴极,所述光电耦合器U11的第4脚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2的一端及电阻R35的一端,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4的一端,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所述继电器RL1的第2脚分别连接电源5V及二极管D7的阴极,所述继电器RL1的第3脚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阳极及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41的一端、电阻R43的一端及电容C27的一端。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29、热敏电阻NTC1及电容C25,所述电阻R29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热敏电阻NTC1的一端及电容C25的一端,所述热敏电阻NTC1的另一端及电容C25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连接电源3.3V,所述温度检测模块为两组。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监测电路还包括时钟模块及存储模块,所述时钟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处理器MCU的输入端,所述存储模块连接所述处理器MCU双向通信。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时钟模块包括芯片U7、电阻R16、电阻R17、晶振Y2、电容C22、二极管D4、电阻R49及电池BAT1,所述芯片U7的第6脚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16的一端及电阻R17的一端,所述芯片U7的第1脚通过所述晶振Y2连接所述芯片U7的第2脚,所述芯片U7的第3脚连接所述电容C22的一端,所述芯片U7的第3脚分别连接所述电池BAT1的正极及二极管D4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R49的一端。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存储模块包括芯片U8、电阻R46、电阻R47及电阻R48,所述芯片U8的第2脚连接所述电阻R46的一端,所述芯片U8的第6脚连接所述电阻R47的一端,所述芯片U8的第5脚连接所述电阻R48的一端。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功能辅助模块包括显示单元、按键单元、蜂鸣器及LED灯;所述供电模块包括与市电连接的保险丝,与所述保险丝连接的EMC滤波单元,与所述EMC滤波单元连接5V开关电源,与所述5V开关电源连接的3.3V稳压输出单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MCU通过双串口通讯电路MAX3232,实时收集左右两路睡眠床垫信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BLE2541,传送至手机APP,手机APP传送至后台数据库处理分析,MCU根据人体睡眠状况,启动智能睡眠床垫远红外理疗功能或其他辅助手段,最终达到提高人体睡眠质量目的。负载部分电路,负载除了温度传感器NTC能用于判断当前温度是否达到设定温度值,还可以通过简化的PC817反馈电路,在开关器件闭合后,判断发热体是否正常,这对于床垫内封闭式负载的完整性可以快速的做出判断。该电路,不仅可以正常采集睡眠监测传感器的信号,还可以远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睡眠床垫的监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电路包括处理器MCU、供电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睡眠监测模块、隔离模块、加热控制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及功能辅助模块,所述处理器MCU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隔离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加热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处理器MCU分别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睡眠监测模块及功能辅助模块双向通信,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处理器MCU的输入端,所述供电模块分别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MCU及隔离模块,分别与所述加热控制模块连接臀部脚部发热单元、腰部发热单元及背部发热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睡眠床垫的监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电路包括处理器MCU、供电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睡眠监测模块、隔离模块、加热控制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及功能辅助模块,所述处理器MCU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隔离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加热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处理器MCU分别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睡眠监测模块及功能辅助模块双向通信,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处理器MCU的输入端,所述供电模块分别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MCU及隔离模块,分别与所述加热控制模块连接臀部脚部发热单元、腰部发热单元及背部发热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睡眠监测模块通过串口通信连接所述处理器MCU,所述睡眠监测模块包括并行设置的左侧监测单元及右侧监测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芯片U1、电感L3、电容C9、电容C8、电阻R6及发光二极管LED2,所述芯片U1的第12脚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9的一端及电感L3的一端,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8的一端及电源3.3V,所述芯片U1的第24脚通过所述电阻R6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阴极、芯片U1的第13、14、21、22脚、电容C8的另一端及电容C9的另一端均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监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睡眠监测模块包括芯片U5、电容C13、电容C15、电容C12、电容C16、电容C19、电容C14及电感L4,所述芯片U5的第1脚通过电容C13连接所述芯片U5的第3脚,所述芯片U5的第4脚通过电容C15连接所述芯片U5的第5脚,所述芯片U5的第2脚连接所述电容C12的一端,所述芯片U5的第16脚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电容C16的一端及电感L4的一端,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14的正极及电源3.3V,所述芯片U5第15脚、电容C19的另一端及电容C14的负极均接地,所述芯片U5的第6脚经所述电容C19接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监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25、电阻R37、光电耦合器U10、光电耦合器U12、电阻R26、电阻R38、双向可控硅T1、双向可控硅T2、继电器RL1、二极管D7、三极管Q6、电阻R43、电阻R41、电容C27、HTL1、HTC1、HTR1、电阻R22、二极管D5、光电耦合器U9、电阻R23、电阻R27、电容C23、电阻R34、二极管D6、光电耦合器U11、电阻R32、电阻R35及电容C24,所述电阻R25的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0的第1脚,所述光电耦合器U10的第6脚连接所述电阻R26的一端,所述光电耦合器U10的第4脚所述双向可控硅T1的控制端,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T1的一端、HTL1、二极管D5的阳极及光电耦合器U9的第2脚,所述双向可控硅T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T2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跃红刘学乐龚辉许少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恩鹏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