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轮结构以及智能自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3641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轮结构以及智能自移动装置,所述驱动轮结构包括壳体、轮体、驱动轮支架和扭转机构,所述壳体包括轮罩部;所述轮体通过第一轴安装于所述轮罩部上;位于至少部分所述壳体上方,其中,所述壳体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驱动轮支架内;所述扭转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驱动轮支架的侧壁之间,以由所述扭转机构对所述壳体施加作用力而控制所述轮体自主调节高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驱动轮结构简化了驱动轮后期组装的工序,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

A driving wheel structure and intelligent self mov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驱动轮结构以及智能自移动装置
本技术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驱动轮结构以及智能自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智能自移动装置对于移动的平稳性和越障能力均有着较高要求,这就要求其驱动轮结构除了要满足装置移动的需求,还要求驱动轮有一定的自主调节高度的能力,以保证机器在运动过程中能在表面不平整的地面平稳运行,并且有一定高度的越障能力。然而目前现有的驱动轮结构装配较为复杂,降低了智能自移动装置的生成效率和装配效率,并且,其还具有高度空间占用较大的缺点。因此,鉴于上述技术问题的存在,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驱动轮结构以及智能自移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轮结构,所述驱动轮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轮罩部;轮体,所述轮体通过第一轴安装于所述轮罩部上;驱动轮支架,位于至少部分所述壳体上方,其中,所述壳体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驱动轮支架内;扭转机构,所述扭转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驱动轮支架的侧壁之间,以由所述扭转机构对所述壳体施加作用力而控制所述轮体自主调节高度。示例性地,所述驱动轮结构还包括:第二轴,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其中,所述扭转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轴上。示例性地,所述扭转机构包括线圈部,以及与所述线圈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其中,所述线圈部套设于所述第二轴上,以使所述扭转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轴上。示例性地,所述驱动轮结构还包括:固定部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所述固定部件固定所述第一扭臂的顶端,其中,所述第二扭臂抵靠于所述驱动轮支架的与所述第二轴的轴线平行的侧壁上。示例性地,所述扭转机构包括扭转弹簧。示例性地,所述扭转机构包括相互间隔的两个线圈部、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其中,所述第一扭臂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线圈部的外端点并使所述第一扭臂向外延伸呈折线形,所述第二扭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线圈部的内端点向外延伸呈折线形。示例性地,所述驱动轮结构还包括第三轴,其中,所述第二轴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三轴穿过所述第二轴固定于所述驱动轮支架内,以使所述壳体可旋转地固定于所述驱动轮支架内。示例性地,所述壳体还包括驱动装置安装部,所述固定部件具体地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安装部的顶部。示例性地,所述驱动轮结构还包括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轮体的旋转,其中,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轮体的外侧并固定安装于所述驱动装置安装部上。示例性地,所述驱动轮结构还包括齿轮组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齿轮组和所述轮体依次传动连接。示例性地,所述壳体还包括用于安装驱动装置的驱动装置安装部,以用于安装齿轮组的齿轮箱,其中,所述轮罩部和所述驱动装置安装部并排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且所述壳体上背离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轮体的一侧向外凸出形成容纳所述齿轮组的所述齿轮箱。示例性地,所述驱动轮结构还包括齿轮组,其中,所述壳体还包括齿轮箱,所述齿轮组安装于所述齿轮箱内。示例性地,所述线圈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轴的外径。示例性地,所述壳体上还固定设置有轴套,所述第二轴与所述轴套相配合,并使所述第二轴的两端从所述轴套中露出。示例性地,所述驱动结构还包括轮盖,所述轮盖设置于所述驱动轮支架的下方,并与部分所述驱动轮支架相配合安装,其中,部分所述轮体位于所述轮盖的下方。示例性地,所述固定部件具体为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卡槽,所述第一扭臂的顶端卡扣于所述卡槽内。示例性地,所述第二轴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二分之一高度处或者二分之一高度以上。本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智能自移动装置,所述智能自移动装置包括前述的驱动轮结构。本技术的驱动轮结构简化了驱动轮后期组装的工序,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并且,驱动轮的自主调节高度功能是通过扭转机构来实现,扭转机构具有高可靠性、高寿命的特点,确保了驱动轮结构的整体可靠性,同时扭转机构力度和尺寸精确可调也能保证驱动轮自主调节的力度和高度的精确度;最后,本技术的驱动轮结构中第三轴(也即整个壳体的转轴)位置往驱动轮结构的中心移动,因此可适当降低整个组件在高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由于本技术的智能自移动装置包括前述的驱动轮结构,因此其同样具有驱动轮结构的上述优点。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技术的原理。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驱动轮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驱动轮结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4A示出了图1所示的驱动轮结构在正常状态时的示意图;图4B示出了图1所示的驱动轮结构在受压状态时的示意图;图4C示出了图1所示的驱动轮结构的轮体转轴位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以不同形式实施,而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将使公开彻底和完全,并且将本技术的范围完全地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层和区的尺寸以及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明白,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上”、“与...相邻”、“连接到”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地在其它元件或层上、与之相邻、连接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上”、“与...直接相邻”、“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则不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应当明白,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技术教导之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可表示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为了方便描述而被使用从而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意图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然后,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在其之下”或“在其下”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面”和“在...下”可包括上和下两个取向。器件可以另外地取向(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制。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轮罩部;轮体,所述轮体通过第一轴安装于所述轮罩部上;驱动轮支架,位于至少部分所述壳体上方,其中,所述壳体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驱动轮支架内;扭转机构,所述扭转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驱动轮支架的侧壁之间,以由所述扭转机构对所述壳体施加作用力而控制所述轮体自主调节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轮罩部;轮体,所述轮体通过第一轴安装于所述轮罩部上;驱动轮支架,位于至少部分所述壳体上方,其中,所述壳体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驱动轮支架内;扭转机构,所述扭转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驱动轮支架的侧壁之间,以由所述扭转机构对所述壳体施加作用力而控制所述轮体自主调节高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结构还包括:第二轴,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其中,所述扭转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轴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机构包括线圈部,以及与所述线圈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其中,所述线圈部套设于所述第二轴上,以使所述扭转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轴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结构还包括:固定部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所述固定部件固定所述第一扭臂的顶端,其中,所述第二扭臂抵靠于所述驱动轮支架的与所述第二轴的轴线平行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江赵冰李明月
申请(专利权)人: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