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释减震压力分散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3552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缓释减震压力分散鞋底,包括外底和中底,外底上设置有一级减震结构、二级减震结构、三级减震结构和四级减震结构;减震结构包括吸能承接单元、分散单元、形变轨道和连接柱;吸能承接单元为减震结构中心部位的底盘,分散单元为吸能承接单元周围的多个花瓣形结构,形变轨道为多个分散单元花瓣形结构之间的间隙通道,连接柱为吸能承接单元上的圆柱;中底上设置有多个螺纹孔,位置与外底上设置的减震结构中的连接柱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各个足底区域进行减震设计,实现了鞋底减震的分部性,对摩擦力进行逐次缓解,在整个鞋底上出现了多级缓释减震效应,实现了鞋底减震的目的。

Slow release, shock absorption and pressure dispersion so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缓释减震压力分散鞋底
本技术属于减震鞋底
,具体涉及一种缓释减震压力分散鞋底。
技术介绍
大部分运动鞋在减震设计方面,往往只从鞋底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出发从而忽视了人脚自身的减震系统,从而造成事倍功半。人体骨骼和关节自身是运动中的第一承力点,然后在借助外部的系统进行辅助分散压力。对于人体足部而言,运动中的力学路径是存在顺序的。以鞋底材料为主的传统减震鞋没有充分考虑运动中力学运用于足部不同部位的递次性,没有进行区别设计;部分减震鞋只在后跟部位设置减震结构,缺乏对前足力学的分散减震导致减震效果差;即使在前后部都设置有减震结构,但是鞋底减震结构设置不符合足底受力部位点,不能对运动中的缓冲力逐步分次释放。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缓释减震压力分散鞋底,可以克服足触地过程中压力集中现象,对足底压力进行多级分散应力,缓释释放阻力,加大压力分散时间,达到减震的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缓释减震压力分散鞋底,包括外底和中底,外底上设置有一级减震结构、二级减震结构、三级减震结构和四级减震结构,所述各级减震结构包括吸能承接单元、分散单元、形变轨道和连接柱,吸能承接单元为减震结构中心部位的底盘,分散单元为吸能承接单元周围的多个花瓣形结构,形变轨道为多个分散单元花瓣形结构之间的间隙通道,连接柱为吸能承接单元上的圆柱。中底上设置有多个孔洞,位置与外底上设置的减震结构中的连接柱对应。一级减震结构位于足跟,二级减震结构位于第一、二趾跖关节,三级减震结构位于第三至第五趾跖关节,四级减震结构位于腰窝。所述外底和中底使用发泡EVA或橡胶材料注塑加工一次成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针对各个足底区域进行减震设计,实现了鞋底减震的分部性和力学递次性,对缓冲力进行逐次缓解,在整个鞋底上出现了多级缓释减震效应,实现了鞋底多级缓释减震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鞋底立体结构图;图2为足底压力分布图;图3为本技术的外底减震单元布局图;图4为本技术的减震结构立体结构图。图中,1-外底、2-中底、3-足跟、4-一级减震结构、5-第一、二趾跖关节、6-二级减震结构、7-第三至第五趾跖关节、8-三级减震结构、9-腰窝、10-四级减震结构、11-一级减震结构吸能承接单元、12-一级减震结构分散单元、13-形变轨道、14-二级减震结构吸能承接单元、15-二级减震结构分散单元、16-三级减震结构吸能承接单元、17-三级减震结构分散单元、18-四级减震结构吸能承接单元、19-四级减震结构分散单元、20-连接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缓释减震的鞋底,依据足触地过程中足底力学转移特征,实现足底减震目的。包括外底1和中底2,外底上设置有一级减震结构4、二级减震结构6、三级减震结构8和四级减震结构10。参见附图4,每级减震结构包括吸能承接单元、分散单元、形变轨道13和连接柱20四部分。吸能承接单元为减震结构中央的圆形底盘,高度为1.5-2mm,分散单元为吸能承接单元周围的多个花瓣形结构,分散单元结构高度低于吸能承接单元高度,高度为1-1.5mm,形变轨道13为多个分散单元花瓣形结构之间的间隙通道,宽度设置为0.5-1mm,连接柱20为外底与中底的连接方式,高度设置为3-5mm。一级减震结构4位于足部的足跟3位置,为圆形,半径优选为20mm。二级减震结构6位于足部的第一、二趾跖关节5,为圆形,半径优选为10mm。三级减震结构8位于足部的第三至第五趾跖关节7,为椭圆形。四级减震结构10位于足部的腰窝9部位,为长椭圆形。参见附图1,中底2上设置有多个孔洞,位置与外底上设置的减震结构中的连接柱20对应,在外底内侧与连接柱20外表面使用粘合剂,能够将外底1与中底2固定连接。吸能承接单元结构材料硬度优选为40邵氏度,分散单元结构材料硬度优选为45-50邵氏度,鞋底采用发泡EVA或橡胶材料,使用注塑成型的加工方式一次成型。本技术使用原理如下:一个步态的足部力学路径的转移表现为:足跟触地然后转移至第一二趾跖关节区域,然后传递至第三到第五趾跖关节区域,最后在腰窝部位外侧结束力学转移。足触地时,足底压力首先作用于位于足跟的一级减震结构吸能承接单元11上,此时吸能承接单元瞬时发挥承重支撑作用,并同时由于受到压力作用产生形变,该结构在形变轨道上发生压缩变形,并将压力辐射至四周分散传递至一级减震结构分散单元15上,各个压力分散单元首先将力进行承接支撑保障足部触地的稳定性,同时伴随着分散结构的形变吸震,借此实现压力的进一步分散缓释,至此足底后跟部位的一级减震过程结束。根据上述足部行走过程中足底的力学转移路径在第一、二趾跖关节位置进行二级减震缓释功能,并依次进行其他足底部位减震,最终实现整个足底压力的分散减震。本技术的内容不限于实施例所列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技术说明书而对本技术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换,均为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缓释减震压力分散鞋底,包括外底(1)和中底(2),其特征在于:外底上设置有一级减震结构(4)、二级减震结构(6)、三级减震结构(8)和四级减震结构(10),所述各级减震结构包括吸能承接单元、分散单元、形变轨道(13)和连接柱(20),吸能承接单元为减震结构中心部位的底盘,分散单元为吸能承接单元周围的多个花瓣形结构,形变轨道(13)为多个分散单元花瓣形结构之间的间隙通道,连接柱(20)为吸能承接单元上的圆柱。

【技术特征摘要】
1.缓释减震压力分散鞋底,包括外底(1)和中底(2),其特征在于:外底上设置有一级减震结构(4)、二级减震结构(6)、三级减震结构(8)和四级减震结构(10),所述各级减震结构包括吸能承接单元、分散单元、形变轨道(13)和连接柱(20),吸能承接单元为减震结构中心部位的底盘,分散单元为吸能承接单元周围的多个花瓣形结构,形变轨道(13)为多个分散单元花瓣形结构之间的间隙通道,连接柱(20)为吸能承接单元上的圆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释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向东孙云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