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33494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包括好氧堆肥模块和无土栽培模块,所述的好氧堆肥模块包括厨余垃圾处理模块和微生物制肥模块。所述厨余垃圾处理模块的顶部设有进料口,厨余垃圾处理模块的出料端与微生物制肥模块的进料端连接,微生物制肥模块的出料端连接无土栽培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能有效地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垃圾的产出量,实现废物利用;同时又能将有机肥直接利用于无土栽培,种出的果蔬残余又可重新投入厨余垃圾处理模块再生成有机肥,形成生态循环系统,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满足都市市民的生活情趣,适于推广应用。

An ecological circulation soilless cultiv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
本技术涉及厨余垃圾回收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让人头疼的垃圾问题也越来越为一般家庭所重视,如剩菜、剩饭、菜叶、果皮、豆壳、骨头等,丢只可惜,留之有害身体健康,弃之污染环境、滋生蚊蝇。而众所周知,厨余垃圾除含大量有机物外,还富含氮、磷、钾、钙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易于转化成有机肥,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若能进行适当的处理并用于种植,则能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目前,市场上虽有“大胃王”、“金刚侠”等琳琅满目的家庭垃圾处理器,但这些处理器大都是垃圾研磨罢了,磨成粉浆直接往下水道冲走,结果大量堵塞下水道,不但不环保,更增加了环卫工人的清理难度;此外也有一些堆肥桶,但若家中未配置种植系统,则有机肥形同虚设,难以实现预期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直接将厨余垃圾转化为能被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并供给给种植区内的植物吸收,做到厨余垃圾零排放、零污染的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包括好氧堆肥模块和无土栽培模块,所述的好氧堆肥模块包括厨余垃圾处理模块和微生物制肥模块。所述厨余垃圾处理模块的顶部设有进料口,厨余垃圾处理模块的出料端与微生物制肥模块的进料端连接,微生物制肥模块的出料端连接无土栽培模块。进一步地,所述厨余垃圾处理模块的进料口处设有一半圆形固定盖,所述半圆形固定盖的上方设有一个可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料口的活动盖,所述活动盖上设有一拨片,所述半圆形固定盖的圆心处固设有一中心轴,所述活动盖套在所述中心轴上。进一步地,所述厨余垃圾处理模块的内部设有食物破碎装置,所述的食物破碎装置包括手柄、杆轴、旋转刀片和螺杆主体。所述中心轴的内部设有沿轴线贯穿所述中心轴的螺旋轨道,所述杆轴由外至内穿过所述螺旋轨道并伸入厨余垃圾处理模块内部,所述杆轴的上部为可与所述螺旋轨道相合并产生旋转效果的螺旋杆。通过上下拉动所述杆轴,螺旋杆与螺旋轨道配合促使螺旋杆沿轴线转动,进而带动旋转刀片旋转,对厨余垃圾进行粉碎。所述的旋转刀片和螺杆主体固设在所述杆轴的底部,所述手柄固设在所述杆轴的顶部。进一步地,所述的厨余垃圾处理模块与微生物制肥模块之间设有一活动筛分盘,所述的活动筛分盘上开设有若干筛分孔,所述厨余垃圾处理模块的侧边设有一个用于驱动所述活动筛分盘上下活动的转换柄。其中,所述的活动筛分盘为半球状。破碎后的处于垃圾进入至微生物制肥模块内,比筛分孔大而停留在活动筛分盘上,拨动转换柄使得大颗粒的厨余垃圾从低位置上升至高位置后重新掉落,再次经历破碎,直至通过筛分孔。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制肥模块的出料端通过连接管与无土栽培模块相连接,所述的无土栽培模块包括若干个种植器组,所述的种植器组由若干个种植器上下叠加而成,相邻的种植器组之间通过连接管互相连接。其中,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外螺纹,所述微生物制肥模块的出料端以及每个种植器组底部的种植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连接管的内螺纹孔。种植器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其中,所述微生物制肥模块的出料端处设有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无土栽培模块的隔离网。其中,所述种植器的中部设有中空圆轴,所述中空圆轴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用于与另一种植器的中空圆轴相对接的螺纹,种植器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断叠加,所述中空圆轴的外壁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个通孔,有机肥可通过通孔进行传送,也可人工从种植器的顶端浇一定量的水,水可以通过通孔在各个种植器之间传送。优选地,所述种植器的形状为四瓣花形。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经济实用,易于操作,可以一有厨余垃圾就添加进去,无需用电,手动破碎,且无需为无土栽培施肥;2、因地制宜,灵活使用,可根据场地不同特点自行连接无土栽培模块的管道和增减种植器的个数;3、采用无土栽培,利用原生态有机肥,防止土传病害,符合大自然的规律,经久不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活动盖与半圆形固定盖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种植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转换柄拨动至不同位置时活动筛分盘的位置状态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好氧堆肥模块;101、厨余垃圾处理模块;102、微生物制肥模块;1021、内螺纹孔;10、隔离网;11、进料口;12、半圆形固定盖;13、活动盖;131、拨片;14、中心轴;140、螺旋轨道;15、食物破碎装置;151、手柄;152、杆轴;153、旋转刀片;154、螺杆主体;155、螺旋杆;16、活动筛分盘;160、筛分孔;17、转换柄;2、无土栽培模块;20、连接管;21、种植器组;211、种植器;2111、内螺纹孔;212、中空圆轴;213、螺纹;214、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4所示,一种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包括好氧堆肥模块1和无土栽培模块2,好氧堆肥模块1包括厨余垃圾处理模块101和微生物制肥模块102。厨余垃圾处理模块101的出料端与微生物制肥模块102的进料端连接,微生物制肥模块102内设有蚯蚓、苍蝇、蜣螂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厨余垃圾处理模块101的顶部设有进料口11,进料口11处设有一半圆形固定盖12,半圆形固定盖12的上方设有一个可打开或关闭进料口11的活动盖13,活动盖13上设有一拨片131,半圆形固定盖12的圆心处固设有一中心轴14,活动盖13套在中心轴14上。厨余垃圾处理模块101的内部设有食物破碎装置15,食物破碎装置15包括手柄151、杆轴152、旋转刀片153和螺杆主体154。中心轴14的内部设有沿轴线贯穿中心轴14的螺旋轨道140,杆轴152由外至内穿过螺旋轨道140并伸入厨余垃圾处理模块11内部,杆轴152的上部为可与螺旋轨道140相合并产生旋转效果的螺旋杆155。旋转刀片153和螺杆主体154固设在杆轴152的底部,手柄151固设在杆轴152的顶部。厨余垃圾处理模块101与微生物制肥模块102之间设有一活动筛分盘16,活动筛分盘16为半球状,活动筛分盘16上开设有若干筛分孔160,厨余垃圾处理模块11的侧边设有一个用于驱动活动筛分盘16上下活动的转换柄17。微生物制肥模块102的出料端通过连接管20与无土栽培模块2相连接,微生物制肥模块102的出料端处设有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无土栽培模块2的隔离网10。无土栽培模块2包括若干个种植器组21,种植器组21由若干个种植器211上下叠加而成,种植器211的形状为四瓣花形,相邻的种植器组21之间通过连接管20互相连接。连接管20的两端分别设有外螺纹201,微生物制肥模块102的出料端设有用于与连接管20的外螺纹201相配合的内螺纹孔1021,每个种植器组21底部的种植器211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用于与连接管20的外螺纹201相配合的内螺纹孔2111。种植器211的中部设有中空圆轴212,中空圆轴21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用于与另一种植器211的中空圆轴212相对接的螺纹213,中空圆轴212的外壁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个通孔21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将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厨余垃圾丢入厨余垃圾处理模块101内,手动上下推拉手柄1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好氧堆肥模块和无土栽培模块,所述的好氧堆肥模块包括厨余垃圾处理模块和微生物制肥模块,所述厨余垃圾处理模块的顶部设有进料口,厨余垃圾处理模块的出料端与微生物制肥模块的进料端连接,微生物制肥模块的出料端连接无土栽培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好氧堆肥模块和无土栽培模块,所述的好氧堆肥模块包括厨余垃圾处理模块和微生物制肥模块,所述厨余垃圾处理模块的顶部设有进料口,厨余垃圾处理模块的出料端与微生物制肥模块的进料端连接,微生物制肥模块的出料端连接无土栽培模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厨余垃圾处理模块的进料口处设有一半圆形固定盖,所述半圆形固定盖的上方设有一个可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料口的活动盖,所述活动盖上设有一拨片,所述半圆形固定盖的圆心处固设有一中心轴,所述活动盖套在所述中心轴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厨余垃圾处理模块的内部设有食物破碎装置,所述的食物破碎装置包括手柄、杆轴、旋转刀片和螺杆主体,所述中心轴的内部设有沿轴线贯穿所述中心轴的螺旋轨道,所述杆轴由外至内穿过所述螺旋轨道并伸入厨余垃圾处理模块内部,所述杆轴的上部为可与所述螺旋轨道相合并产生旋转效果的螺旋杆,所述的旋转刀片和螺杆主体固设在所述杆轴的底部,所述手柄固设在所述杆轴的顶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循环无土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厨余垃圾处理模块与微生物制肥模块之间设有一活动筛分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烟李倩倩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氧元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