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判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329127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2: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变电站直流系统运维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判定方法,其判定方法包括:实时监测直流母线电压、蓄电池组压及蓄电池组每节电池的单体电压;根据计算得到的电压差值判断蓄电池是否脱离母线并判定脱离原因。通过对母线电压、蓄电池组压、蓄电池单体电压、单体内阻等综合监测判定,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的判定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判定的准确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判定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电站直流系统运维监控
,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判定方法。
技术介绍
在变电站直流系统运行中,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的故障时有发生,此时,一旦发生交流失电,整个直流系统将可能面临失电,甚至会危及到整个变电站的安全运行,造成巨大的损失。现有技术中,虽然对直流母线和电池组安装了一些列的在线监测设备,对母线电压、蓄电池组压、蓄电池单体电压、单体内阻等参数进行了实时监测,但由于各监测量间相互孤立,未形成一套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的判定方法。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为201710496457.X和201611085512.8两篇专利均涉及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的问题,但其判断策略中均引入浮充电流作为判据。通过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即便现有浮充电流传感器的精度极高,但由于受限于变电站直流系统蓄电池容量、性能、负载设备配置的不同,浮充电流差异极大,由其所进行的判定结果误判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判定方法,通过该方法能够实时监测蓄电池组是否脱离直流母线,判断脱离母线原因,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的判定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判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实时采集正母线和蓄电池组负极间电压U1、蓄电池组正极和负母线间电压U2及蓄电池组每节电池的单体电压Vi,其中i=1,2,3,4,…n,n为蓄电池组电池节数;S2:若所述电压U1和所述电压U2间存在压差或电压U1和电压U2同时为零,判定蓄电池组因开关断开或熔断器熔断而脱离母线,否则进入步骤S3;S3:根据所述蓄电池组内某节电池的单体电压Vi,判定蓄电池组是否因蓄电池组内部开路而脱离母线。通过实时监测采集正母线和蓄电池组负极间电压U1、蓄电池组正极和负母线间电压U2及蓄电池组每节电池的单体电压Vi,对电压U1、电压U2及蓄电池组某节电池的单体电压Vi进行分析判断蓄电池组是否脱离母线,并判定脱离原因。进一步的,在正母线和蓄电池组负极熔断器蓄电池侧分别设置一个检测点,用于实时监测采集正母线电压U母+、蓄电池组负极电压U蓄-间电压差值得到电压U1,电压U1计算公式为:U1=U母+-U蓄-。进一步的,在蓄电池组正极熔断器蓄电池侧和负母线分别设置一个检测点,用于实时监测采集蓄电池组正极电压U蓄+、负母线电压U母-间电压差值得到电压U2,电压U2计算公式为:U2=U蓄+-U母-。进一步的,当i=1时,实时监测采集单体电池正极电压Vi+、负极电压Vi-间电压差值,得出单体电压Vi;当i=2,3,4,…n时,实时监测采集蓄电池组前一节的单体电池负极电压V(i-1)-、蓄电池组的本节负极电压Vi-间电压差值,得出单体电压Vi;蓄电池组内某节电池单体电压Vi的计算公式为:进一步的,所述S3包括以下子步骤:3-1)蓄电池组内第i节电池单体电压Vi高于设定值,则判定为蓄电池组内该节单体电压越限,进入步骤3-2);3-2)联动蓄电池组第i节电池所在的内阻循环进行内阻测试,若所述内阻测试成功,则判定为单体电压采集故障;若内阻测试失败,则判定为蓄电池组因蓄电池组内部开路脱离直流母线,并确定开路点为第i节蓄电池。进一步的,所述内阻循环为蓄电池组所分出的小组,每小组的电压等级为24V。进一步的,若有无法整分的蓄电池组,采用最后一个循环前借的方式。进一步的,对于两个内阻循环中都存在的某节电池,联动内阻循环号小的循环进行内阻测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实时监测采集正母线和蓄电池组负极间电压U1、蓄电池组正极和负母线间电压U2及蓄电池组每节电池的单体电压Vi,对电压差值进行分析判断蓄电池组是否脱离母线,并判定脱离原因。当判定因蓄电池组内部开路而脱离直流母线时,能够确定具体开路点。通过对母线电压、蓄电池组压、蓄电池单体电压、单体内阻等综合监测判定,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的判定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判定的准确率。附图说明图1为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判定流程图。图2为蓄电池组和母线电压采集示意图。图3为单体电压采集示意图。图4为2V*52节蓄电池组内阻循环示意图。图5为内阻循环测试原理图。图6为直流瞬间放电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判定方法。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S1:实时采集正母线和蓄电池组负极间电压U1、蓄电池组正极和负母线间电压U2及蓄电池组每节电池的单体电压Vi,其中i=1,2,3,4,…n,n为蓄电池组电池节数;S2:若电压U1和电压U2间存在压差或电压U1和电压U2同时为零,判定蓄电池组因开关断开或熔断器熔断而脱离母线,否则进入步骤S3;S3:根据蓄电池组内某节电池的单体电压Vi,判定蓄电池组是否因蓄电池组内部开路而脱离母线。在正母线和蓄电池组负极熔断器蓄电池侧分别设置一个检测点,用于实时监测采集正母线电压U母+、蓄电池组负极电压U蓄-间电压差值得到电压U1,电压U1计算公式为:U1=U母+-U蓄-。在蓄电池组正极熔断器蓄电池侧和负母线分别设置一个检测点,用于实时监测采集蓄电池组正极电压U蓄+、负母线电压U母-间电压差值得到电压U2,电压U2计算公式为:U2=U蓄+-U母-。当i=1时,实时监测采集单体电池正极电压Vi+、负极电压Vi-间电压差值,得出单体电压Vi;当i=2,3,4,…n时,实时监测采集蓄电池组前一节的单体电池负极电压V(i-1)-、蓄电池组的本节负极电压Vi-间电压差值,得出单体电压Vi;蓄电池组内某节电池单体电压Vi的计算公式为:S3包括以下子步骤:3-1)蓄电池组内第i节电池单体电压Vi高于设定值,则判定为蓄电池组内该节单体电压越限,进入步骤3-2);3-2)联动蓄电池组第i节电池所在的内阻循环进行内阻测试,若内阻测试成功,则判定为单体电压采集故障;若内阻测试失败,则判定为蓄电池组因蓄电池组内部开路脱离直流母线,并确定开路点为第i节蓄电池。内阻循环为蓄电池组所分出的小组,每小组的电压等级为24V。例如2V的蓄电池组,12节为一小组,即为一个内阻循环,12V的蓄电池组,2节为一小组,即为一个内阻循环。若有无法整分的蓄电池组,采用最后一个循环前借的方式。对于两个内阻循环中都存在的某节电池,联动内阻循环号小的循环进行内阻测试。如图4所示,2V*52节的蓄电池组,则分为5个内阻循环,分别对应电池编号为1~12、13~24、25~36、37~48、41~52。上述中编号为42的电池,既在第4个循环(37~48)中,又在第5个循环(41~52)中,则联动内阻循环号小的循环进行内阻测试,即联动第4个循环(37~48)进行内阻测试。内阻测试采用直流瞬间放电法,不对直流系统产生额外的附加信号,避免了对变电站保护等重要设备可能造成的影响。通过瞬间向负载放电,快速测量断电前后电压的变化,从而计算出内阻。放电负载采用了恒流负载,确保电压变化时每次放电的电流不变。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下,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包括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实时采集正母线和蓄电池组负极间电压U1、蓄电池组正极和负母线间电压U2及蓄电池组每节电池的单体电压Vi,其中i=1,2,3,4,…n,n为蓄电池组电池节数;S2:若所述电压U1和所述电压U2间存在压差或电压U1和电压U2同时为零,判定蓄电池组因开关断开或熔断器熔断而脱离母线,否则进入步骤S3;S3:根据所述蓄电池组内某节电池的单体电压Vi,判定蓄电池组是否因蓄电池组内部开路而脱离母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实时采集正母线和蓄电池组负极间电压U1、蓄电池组正极和负母线间电压U2及蓄电池组每节电池的单体电压Vi,其中i=1,2,3,4,…n,n为蓄电池组电池节数;S2:若所述电压U1和所述电压U2间存在压差或电压U1和电压U2同时为零,判定蓄电池组因开关断开或熔断器熔断而脱离母线,否则进入步骤S3;S3:根据所述蓄电池组内某节电池的单体电压Vi,判定蓄电池组是否因蓄电池组内部开路而脱离母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正母线和蓄电池组负极熔断器蓄电池侧分别设置一个检测点,用于实时监测采集正母线电压U母+、蓄电池组负极电压U蓄-间电压差值得到电压U1,电压U1计算公式为:U1=U母+-U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蓄电池组正极熔断器蓄电池侧和负母线分别设置一个检测点,用于实时监测采集蓄电池组正极电压U蓄+、负母线电压U母-间电压差值得到电压U2,电压U2计算公式为:U2=U蓄+-U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组脱离直流母线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当i=1时,实时监测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菲张立臣王书堂尹宝林成明杨弘光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智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