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世明专利>正文

行星螺杆传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2696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行星螺杆传动机构,主要解决传统的螺旋传动机构存在的摩擦阻力大、传动效率低、误差大、磨损快、寿命短等弊端。它的中部为右旋多头主动大螺杆,其外围均匀分布有右旋单头行星小螺杆,小螺杆两端分别设在支撑环上,小螺杆的外齿部分与内齿环啮合,其中部的螺纹部分分别与大螺杆和内螺母啮合,内齿环分别镶嵌在内螺母的两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传统传动机构的弊端,广泛用于机械传动中。(*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传动机构,特别是一种行星螺杆传动机构。传统的螺旋传动有滑动螺旋传动和滚珠丝杆传动,其摩擦阻力较大,传动效率一般不超过40%,易发热且不适合转速较高的使用场合。在微调时又易出现爬行现象,回程有间隙,定位误差大,磨损快,寿命短。滚珠丝杆传动如果要得到较高的定位精度,需经调整和预紧,且易在螺杆上产生疲劳点蚀现象。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擦阻力小、效率高、寿命长的行星螺杆传动机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的中部为右旋多头主动大螺杆1,其外围均匀分布有右旋单头行星小螺杆6,小螺杆两端分别设置在支撑环8上,小螺杆的外齿部分与内齿环7啮合,其中部的螺纹部分分别与大螺杆1和内螺母11啮合,内齿环7分别镶嵌在内螺母11的两端。上述所说的大螺杆1呈牙形角90°;行星小螺杆6为13根;内螺母11为6头螺母,其螺距与大螺杆1一致。本技术的优点较多,其传动件之间为纯滚动摩擦,因此效率较高,运转平稳可靠,启动时无颤动,无论高速还是低速时无爬行现象。特殊的行星啮合结构,使其无需预紧即实现往复运动过程中不出现轴向间隙。同时大螺杆的多头性和多个行星小螺杆的同时受力,保证了传动的快速和承受很大的轴向载荷。在内螺母两端均镶嵌有内齿环,同时在小螺杆的两端铣有与内齿环相同模数的外齿,在小螺杆与大螺杆、内螺母啮合的同时,内、外齿也相互啮合,保证了小螺杆公转时的同步性,使得传动可靠。特殊的结构使得本技术摩擦阻力及摩损较小,效率高,寿命长。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B-B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附图所示的结构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图中,1为大螺杆,2为圆柱销(4个),3为钢丝挡圈(2个),4和5为弹性圆柱销(8个),6为行星小螺杆(13个),7为内齿环(2个),8为支撑环(2个),9为油堵(2个),10为防尘端盖(2个),11为螺母(1个)。本技术中的大小螺杆及螺母均有高硬度要求,采用中碳以上的合金钢。在使用过程中应防止金属屑、砂石等杂物进入螺母,并给予充分的润滑。本技术使用时,大螺杆转动带动每个小螺杆作反向旋转(小螺杆自转),同时小螺杆又绕大螺杆作与大螺杆旋向一致的公转,并产生轴向移动。13根小螺杆同时又与内螺母啮合,旋向相反。由于小螺杆的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反,故小螺杆与螺母在任意触点的相对瞬时速度为零,即为瞬时纯滚动,相对于螺母不存在相对轴向移动,因此当大螺杆转动时带动小螺杆的轴向移动也就带动了螺母作轴向移动,若螺母与需牵引的零部件连接起来后,就可实现零部件的轴向移动。权利要求1.一种行星螺杆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中部为右旋多头主动大螺杆(1),其外围均匀分布有右旋单头行星小螺杆(6),小螺杆两端分别设置在支撑环(8)上,小螺杆的外齿部分与内齿环(7)啮合,其中部的螺纹部分分别与大螺杆(1)和内螺母(11)啮合,内齿环(7)分别镶嵌在内螺母(11)的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螺杆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所说的大螺杆(1)呈牙形角90°;行星小螺杆(6)为13根;内螺母(11)为6头螺母,其螺距与大螺杆(1)一致。专利摘要一种行星螺杆传动机构,主要解决传统的螺旋传动机构存在的摩擦阻力大、传动效率低、误差大、磨损快、寿命短等弊端。它的中部为右旋多头主动大螺杆,其外围均匀分布有右旋单头行星小螺杆,小螺杆两端分别设在支撑环上,小螺杆的外齿部分与内齿环啮合,其中部的螺纹部分分别与大螺杆和内螺母啮合,内齿环分别镶嵌在内螺母的两端。本技术克服了传统传动机构的弊端,广泛用于机械传动中。文档编号F16H25/24GK2398479SQ9924542公开日2000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1999年11月26日专利技术者李世明, 罗振坤, 傅明, 周魏魏, 雷文, 王晓东 申请人:傅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星螺杆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中部为右旋多头主动大螺杆(1),其外围均匀分布有右旋单头行星小螺杆(6),小螺杆两端分别设置在支撑环(8)上,小螺杆的外齿部分与内齿环(7)啮合,其中部的螺纹部分分别与大螺杆(1)和内螺母(11)啮合,内齿环(7)分别镶嵌在内螺母(11)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世明罗振坤傅明周巍巍雷文王晓东涂汉平
申请(专利权)人:李世明罗振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