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用的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6917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1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用的加载装置,包括:第一钢梁,间隔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钢梁,间隔设置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一丝杆,穿设在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中;第二丝杆,穿设在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中;第一螺母,设置在第一钢梁的一侧面,与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二螺母,设置在第二钢梁的一侧面,与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三螺母,设置在第一钢梁的一侧面,与第二丝杆螺纹连接;第四螺母,设置在第二钢梁的一侧面,与第二丝杆螺纹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加载装置使得无需额外特定设置钢筋梁,直接将任一钢筋梁夹住以检测钢筋梁的承受力,使得能够更真实地反映钢筋梁在结构中的受力性能。

A Loading Device for Test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Cast-in-situ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用的加载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用的加载装置。
技术介绍
在建筑领域中,钢筋梁对房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实验室常需要对钢筋梁进行检测,以检测钢筋梁的承载力。目前,为了方便钢筋梁的检测,传统的方式中,通常会在钢筋梁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支撑部,以通过支撑部支撑起钢筋梁,这样方便工作人员对钢筋梁的检测。然而,这种检测承受力用的钢筋梁是特定设置的,即支撑部是为了检测特定设置在钢筋梁上的,待检测完后,钢筋梁是直接扔掉,浪费,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用的加载装置,使得无需额外特定设置钢筋梁,可直接将任一钢筋梁夹住以支撑钢筋梁来检测钢筋梁的承受力,且又方便拆卸及安装,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用的加载装置,包括:第一钢梁,其中所述第一钢梁间隔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钢梁,与所述第一钢梁间隔设置且用于与所述第一钢梁夹设钢筋梁,其中所述第二钢梁间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和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第四通孔;第一丝杆,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中;第二丝杆,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中;第一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钢梁远离所述第二钢梁的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二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钢梁远离所述第一钢梁的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三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钢梁远离所述第二钢梁的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三螺母与所述第二丝杆螺纹连接;第四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钢梁远离所述第一钢梁的一侧面,其中所述第四螺母与所述第二丝杆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钢梁和所述第二钢梁由金属材料构成。优选地,所述第一钢梁呈矩形状,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一钢梁的对角线的角部中。优选地,所述第二钢梁呈矩形状,且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二钢梁的对角线的角部中。优选地,所述钢筋梁呈圆柱状,其中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钢筋梁的外径。优选地,所述钢筋梁呈矩形状,其中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钢筋梁的截面的对角线的长度。优选地,所述第一钢梁的底部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中螺纹连接有第一螺钉,其中所述第一螺钉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钢梁的厚度。优选地,所述第二钢梁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对应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中螺纹连接有第二螺钉,其中所述第二螺钉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钢梁的厚度。优选地,所述第一钢梁靠近所述第二钢梁的另一侧面设有第一摩擦层,所述第二钢梁靠近所述第一钢梁的另一侧面设有第二摩擦层。优选地,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设有用于卡置所述第一螺母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丝杆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卡置所述第二螺母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设有用于卡置所述第三螺母的第三凸起部,所述第二丝杆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卡置所述第四螺母的第四凸起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所公开的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用的加载装置包括:第一钢梁,其中第一钢梁间隔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钢梁,与第一钢梁间隔设置且用于与第一钢梁夹设钢筋梁,其中第二钢梁间隔设置有与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和与第二通孔对应的第四通孔;第一丝杆,穿设在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中;第二丝杆,穿设在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中;第一螺母,设置在第一钢梁远离第二钢梁的一侧面,其中第一螺母与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二螺母,设置在第二钢梁远离第一钢梁的一侧面,其中第二螺母与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三螺母,设置在第一钢梁远离第二钢梁的一侧面,其中第三螺母与第二丝杆螺纹连接;第四螺母,设置在第二钢梁远离第一钢梁的一侧面,其中第四螺母与第二丝杆螺纹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所公开的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用的加载装置能够使得在检测钢筋梁的承受力时无需额外特定设置钢筋梁,可直接将任一钢筋梁夹住以支撑钢筋梁来检测钢筋梁的承受力,且又方便拆卸及安装,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用的加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用的加载装置夹设钢筋梁时的剖切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该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用的加载装置包括第一钢梁11、第二钢梁12、第一丝杆13、第二丝杆14、第一螺母111、第二螺母121、第三螺母112和第四螺母122。第一钢梁11间隔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钢梁11呈矩形状,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一钢梁11的对角线的角部中。第二钢梁12与第一钢梁11间隔设置,其中第二钢梁12用于与第一钢梁11夹设钢筋梁10,即钢筋梁10设置在第一钢梁11和第二钢梁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钢梁12间隔设置有与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和与第二通孔对应的第四通孔。优选地,第二钢梁12呈矩形状,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设置在第二钢梁12的对角线的角部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钢梁11和第二钢梁12由金属材料构成。第一丝杆13穿设在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中。第二丝杆14穿设在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中。在本实施例中,钢筋梁10呈圆柱状,其中第一丝杆13和第二丝杆14之间的距离大于钢筋梁10的外径。应理解,由于第一丝杆13和第二丝杆14之间的距离大于钢筋梁10的外径,因此当第一钢梁11和第二钢梁12夹设钢筋梁10时,钢筋梁与第一丝杆13和第二丝杆14不接触的。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钢筋梁10呈矩形状,其中第一丝杆13和第二丝杆14之间的距离大于钢筋梁10的截面的对角线的长度,使得第一钢梁11和第二钢梁12夹设钢筋梁10时,钢筋梁与第一丝杆13和第二丝杆14不接触的。第一螺母111设置在第一钢梁11远离第二钢梁12的一侧面,其中第一螺母111与第一丝杆13螺纹连接。第二螺母121设置在第二钢梁12远离第一钢梁11的一侧面,其中第二螺母121与第一丝杆13螺纹连接。应理解,由于第一螺母111和第二螺母121均与第一丝杆13螺纹连接的,因此在需要第一钢梁11和第二钢梁12夹设钢筋梁时,将第一钢梁11和第二钢梁12分别夹设在任一钢筋梁的两端,通过旋转第一螺母111和第二螺母121,使得第一钢梁11和第二钢梁12之间的距离变窄,从而使得第一钢梁11和第二钢梁12夹紧钢筋梁10,从而方便检测钢筋梁10的承受力。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钢梁11和第二钢梁12可夹设任意的钢筋梁10,无需额外特定设置钢筋梁,大大降低了钢筋梁的浪费。第三螺母112设置在第一钢梁11远离第二钢梁12的一侧面,其中第三螺母112与第二丝杆14螺纹连接。第四螺母122设置在第二钢梁12远离第一钢梁11的一侧面,其中第四螺母122与第二丝杆14螺纹连接。应理解,由于第三螺母112和第四螺母122均与第二丝杆14螺纹连接的,因此在需要第一钢梁11和第二钢梁12夹设钢筋梁时,将第一钢梁11和第二钢梁12分别夹设在任一钢筋梁的两端,通过旋转第三螺母112和第四螺母122,共同利用第一丝杆13和第二丝杆14使得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用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梁,其中所述第一钢梁间隔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钢梁,与所述第一钢梁间隔设置且用于与所述第一钢梁夹设钢筋梁,其中所述第二钢梁间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和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第四通孔;第一丝杆,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中;第二丝杆,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中;第一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钢梁远离所述第二钢梁的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二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钢梁远离所述第一钢梁的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三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钢梁远离所述第二钢梁的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三螺母与所述第二丝杆螺纹连接;第四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钢梁远离所述第一钢梁的一侧面,其中所述第四螺母与所述第二丝杆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用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梁,其中所述第一钢梁间隔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二钢梁,与所述第一钢梁间隔设置且用于与所述第一钢梁夹设钢筋梁,其中所述第二钢梁间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和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第四通孔;第一丝杆,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中;第二丝杆,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中;第一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钢梁远离所述第二钢梁的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二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钢梁远离所述第一钢梁的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三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钢梁远离所述第二钢梁的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三螺母与所述第二丝杆螺纹连接;第四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钢梁远离所述第一钢梁的一侧面,其中所述第四螺母与所述第二丝杆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梁和所述第二钢梁由金属材料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梁呈矩形状,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一钢梁的对角线的角部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梁呈矩形状,且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设置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振灼李宏山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睿博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