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俊兰专利>正文

建筑物阴角防水卷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6511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1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建筑物阴角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轴,连接轴转动连接有第一扇形防水贴、第二扇形防水贴和边角防水贴,第一扇形防水贴内角的角度为90,第二扇形防水贴内角的角度为180°,第一扇形防水贴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搭接凹槽,第二扇形防水贴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搭接凹槽,边角防水贴其中一侧形状与第一搭接凹槽相配合,边角防水贴另外一侧与第二搭接凹槽相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将防水卷材制成适于阴角建筑的裁切件,配合自粘层,省却裁切、焊接步骤,施工工艺简单方便,便于节省工期,普通施工人员也可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物阴角防水卷材
本技术涉及防水材料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建筑物阴角防水卷材。
技术介绍
目前建筑行业对防渗、防水处理一般是铺设防水卷材或者喷涂防水涂料,由于建筑物表面存在很多阴角,即墙面上凸出来的墙角、建筑物外部凸出的四角以及门窗洞口与墙面的夹角等,因此铺设防水材料时施工人员需对这些阴角等细部节点反复处理,需熟练技术人员选取适当大小的防水卷材裁切折叠,辅之焊接、喷涂等工艺,工艺比较复杂,耽误施工进度且对施工人员技术要求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施工效率高、对施工人员要求比较低的建筑物阴角防水卷材。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建筑物阴角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轴,连接轴转动连接有第一扇形防水贴、第二扇形防水贴和边角防水贴,第一扇形防水贴内角的角度为90°,第二扇形防水贴内角的角度为180°,第一扇形防水贴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搭接凹槽,第二扇形防水贴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搭接凹槽,边角防水贴其中一侧形状与第一搭接凹槽相配合,边角防水贴另外一侧与第二搭接凹槽相配合;第一扇形防水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隔离层、第一自粘层、第一无纺布层、第一防水层,第一搭接凹槽位于第一自粘层上,第一搭接凹槽上设有第一隔离片;第二扇形防水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二隔离层、第二自粘层、第二无纺布层、第二防水层,第二搭接凹槽位于第二自粘层上,第二搭接凹槽上设有第二隔离片;边角防水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三隔离层、第三自粘层、第三无纺布层、第三防水层;连接轴顶部设有粘贴层,连接轴底部设有防水压盖;第三防水层的一侧靠近防水压盖设置,第二防水层靠近第三隔离层设置,第一防水层靠近第二隔离层设置。一种具体优化方案,第一搭接凹槽、第二搭接凹槽的形状相同。一种具体优化方案,第一搭接凹槽的形状为矩形、扇形或弧形,第二搭接凹槽的形状为矩形、扇形或弧形。一种具体优化方案,第一搭接凹槽一端与第一扇形防水贴内角连接,第一搭接凹槽另一端与第一扇形防水贴外角连接。一种具体优化方案,第一隔离层、第二隔离层、第三隔离层、第一隔离片、第二隔离片的材质为PE或PET。一种具体优化方案,第一防水层、第二防水层、第三防水层的材质为SBS改性沥青油毡、沥青或改性沥青。一种具体优化方案,第一自粘层、第二自粘层、第三自粘层的材质为PS压敏自粘胶或高聚物改性沥青自黏胶。一种具体优化方案,边角防水贴的数量为两个。本技术采用了将防水卷材制成适于阴角建筑的裁切件,配合自粘层,省却裁切、焊接步骤,施工工艺简单方便,便于节省工期,普通施工人员也可操作。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建筑物阴角防水卷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扇形防水贴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第一扇形防水贴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4是第二扇形防水贴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第二扇形防水贴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6是边角防水贴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边角防水贴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建筑物阴角防水卷材的使用状态图。图9是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9所示,建筑物阴角防水卷材,包括连接轴4,连接轴4转动连接有第一扇形防水贴1、第二扇形防水贴2和边角防水贴3,第一扇形防水贴1内角的角度为90°,第二扇形防水贴2内角的角度为180°,第一扇形防水贴1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搭接凹槽10,第二扇形防水贴2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搭接凹槽20,边角防水贴3其中一侧形状与第一搭接凹槽10相配合,边角防水贴3另外一侧与第二搭接凹槽20相配合;第一扇形防水贴1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隔离层11、第一自粘层12、第一无纺布层13、第一防水层14,第一搭接凹槽10位于第一自粘层12上,第一搭接凹槽10上设有第一隔离片15;第二扇形防水贴2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二隔离层21、第二自粘层22、第二无纺布层23、第二防水层24,第二搭接凹槽20位于第二自粘层22上,第二搭接凹槽20上设有第二隔离片25;边角防水贴3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三隔离层31、第三自粘层32、第三无纺布层33、第三防水层34;连接轴4顶部设有粘贴层42,连接轴4底部设有防水压盖41;第三防水层34的一侧靠近防水压盖41设置,第二防水层24靠近第三隔离层31设置,第一防水层14靠近第二隔离层21设置。第一搭接凹槽10、第二搭接凹槽20的形状相同。第一搭接凹槽10的形状为矩形、扇形或弧形,第二搭接凹槽20的形状为矩形、扇形或弧形。第一搭接凹槽10一端与第一扇形防水贴1内角连接,第一搭接凹槽10另一端与第一扇形防水贴1外角连接。边角防水贴3的数量为两个。上述第一隔离层11、第二隔离层21、第三隔离层31、第一隔离片15、第二隔离片25的材质为PE、PET等隔离膜,第一防水层14、第二防水层24、第三防水层34的材质为SBS改性沥青油毡、沥青、改性沥青等。第一自粘层12、第二自粘层22、第三自粘层32的材质为PS压敏自粘胶或高聚物改性沥青自黏胶。使用时,将粘贴层42与墙角固定,然后将第一隔离层11揭去,然后将第一扇形防水贴1与墙面固定,然后将第二隔离层21揭开,并将第二扇形防水贴2对准其余墙面贴好,然后将第三隔离层31、第一隔离片15、第二隔离片25揭开,将两个边角防水贴3分别覆盖于第一扇形防水贴1和第二扇形防水贴2上,将其缝隙覆盖,然后将防水压盖41与第一扇形防水贴1、第二扇形防水贴2、边角防水贴3固定,完成施工。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所述的角度并非严格数学意义上的角度,允许0-5°内的误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建筑物阴角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轴,连接轴转动连接有第一扇形防水贴、第二扇形防水贴和边角防水贴,第一扇形防水贴内角的角度为90,第二扇形防水贴内角的角度为180°,第一扇形防水贴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搭接凹槽,第二扇形防水贴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搭接凹槽,边角防水贴其中一侧形状与第一搭接凹槽相配合,边角防水贴另外一侧与第二搭接凹槽相配合;第一扇形防水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隔离层、第一自粘层、第一无纺布层、第一防水层,第一搭接凹槽位于第一自粘层上,第一搭接凹槽上设有第一隔离片;第二扇形防水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二隔离层、第二自粘层、第二无纺布层、第二防水层,第二搭接凹槽位于第二自粘层上,第二搭接凹槽上设有第二隔离片;边角防水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三隔离层、第三自粘层、第三无纺布层、第三防水层;连接轴顶部设有粘贴层,连接轴底部设有防水压盖;第三防水层的一侧靠近防水压盖设置,第二防水层靠近第三隔离层设置,第一防水层靠近第二隔离层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物阴角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轴,连接轴转动连接有第一扇形防水贴、第二扇形防水贴和边角防水贴,第一扇形防水贴内角的角度为90,第二扇形防水贴内角的角度为180°,第一扇形防水贴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搭接凹槽,第二扇形防水贴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搭接凹槽,边角防水贴其中一侧形状与第一搭接凹槽相配合,边角防水贴另外一侧与第二搭接凹槽相配合;第一扇形防水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隔离层、第一自粘层、第一无纺布层、第一防水层,第一搭接凹槽位于第一自粘层上,第一搭接凹槽上设有第一隔离片;第二扇形防水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二隔离层、第二自粘层、第二无纺布层、第二防水层,第二搭接凹槽位于第二自粘层上,第二搭接凹槽上设有第二隔离片;边角防水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三隔离层、第三自粘层、第三无纺布层、第三防水层;连接轴顶部设有粘贴层,连接轴底部设有防水压盖;第三防水层的一侧靠近防水压盖设置,第二防水层靠近第三隔离层设置,第一防水层靠近第二隔离层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兰
申请(专利权)人:王俊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