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旭宸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可吸引冲洗补气监测CO2浓度的气管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5656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1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可吸引冲洗补气监测CO2浓度的气管导管,它包括管体,在所述管体前端设有套囊,在所述管体管壁内设有两根吸引管道、一根冲洗补气管道和一根CO2浓度监测管道,两根吸引管道分别为吸引管道Ⅰ和吸引管道Ⅱ,在吸引管道Ⅰ的前端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Ⅰ和吸引孔Ⅱ,在吸引管道Ⅱ的前端也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Ⅲ和吸引孔Ⅳ,所述吸引孔Ⅰ和吸引孔Ⅲ并排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保护气道组织不受损伤,最大限度减少声门下分泌物因渗漏误吸入肺部导致感染风险。

A New Tracheal Tube for Monitoring CO2 Concentration by Suction Flushing and Supplementary Ga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可吸引冲洗补气监测CO2浓度的气管导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用导管,具体涉及一种气管导管。
技术介绍
呼吸机是危重患者支持和治疗的重要生命支持手段之一。但机械通气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患者出现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VAP的发生原因众多,但主要是与气囊管理及声门下分泌物能否被充分引流密切相关。虽然现在临床已经采用带有声门下吸引的气管插管,但仍无法将气囊与气管导管之间最低位皱襞内的分泌物清除彻底,且在吸引的过程中容易损伤气道壁粘膜,导致出血或溃疡形成。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保护气道组织不受损伤,最大限度减少声门下分泌物因渗漏误吸入肺部导致感染风险的新型可吸引冲洗补气监测CO2浓度的气管导管。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型可吸引冲洗补气监测CO2浓度的气管导管,它包括管体,在所述管体前端设有套囊,在所述管体管壁内设有两根吸引管道、一根冲洗补气管道和一根CO2浓度监测管道,两根吸引管道分别为吸引管道Ⅰ和吸引管道Ⅱ,在吸引管道Ⅰ的前端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Ⅰ和吸引孔Ⅱ,在吸引管道Ⅱ的前端也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Ⅲ和吸引孔Ⅳ,所述吸引孔Ⅰ和吸引孔Ⅲ并排设置,所述吸引孔Ⅱ和吸引孔Ⅳ并排设置,所述吸引孔Ⅰ和吸引孔Ⅲ设在管体背面处套囊的上端0.4-0.6cm处,所述吸引孔Ⅱ和吸引孔Ⅳ设在管体背面处套囊上端的0.9-1.1cm处,在所述冲洗补气管道前端设有一个补气冲洗孔,所述补气冲洗孔设在管体正面处套囊上端的0.9-1.1cm处,在所述CO2浓度监测管道前端设有一个CO2浓度采样孔,所述CO2浓度采样孔设在补气冲洗孔上端的0.9-1.1cm处,所述吸引管道、冲洗补气管道和CO2浓度监测管道从管体后端侧壁穿出。所述吸引孔Ⅰ和吸引孔Ⅲ设在管体背面处套囊的上端0.5cm处,所述吸引孔Ⅱ和吸引孔Ⅳ设在管体背面处套囊上端的1.0cm处。所述补气冲洗孔设在管体正面处套囊上端的1.0cm处。所述CO2浓度采样孔设在补气冲洗孔上端的1.0cm处。两根吸引管道后端融合设置形成同一管道。所述管体、吸引管道、冲洗补气管道和CO2浓度监测管道一体成型。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本技术整体结构设置合理,通过设置两根吸引管道,能够有效的将气囊上分泌物以及气囊与气管导管之间皱襞内的分泌物清除彻底,从而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微量渗漏和误吸,可以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或风险;在吸引的过程中通过补气孔同步进行补气,也可接入冲洗液,防止在吸引的过程中由于较大的吸引负压损伤气道壁粘膜,降低气管粘膜组织损伤的风险;并通过监测气囊上方CO2浓度,自动保持气囊压力在合适的范围内,减少气囊上方滞留物中的细菌负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处的截面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中吸引孔的设置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补气冲洗孔和CO2浓度采样孔的设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型可吸引冲洗补气监测CO2浓度的气管导管,它包括管体1,在所述管体1前端设有套囊2,在所述管体1管壁内设有两根吸引管道、一根冲洗补气管道3和一根CO2浓度监测管道4,它们一体成型,两根吸引管道分别为吸引管道Ⅰ5和吸引管道Ⅱ6,在引管道Ⅰ5的前端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Ⅰ7和吸引孔Ⅱ8,在吸引管道Ⅱ6的前端也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Ⅲ9和吸引孔Ⅳ10,所述吸引孔Ⅰ7和吸引孔Ⅲ9并排设置,所述吸引孔Ⅱ8和吸引孔Ⅳ10并排设置,所述吸引孔Ⅰ7和吸引孔Ⅲ9设在管体1背面处套囊2的上端0.5cm处,所述吸引孔Ⅱ8和吸引孔Ⅳ10设在管体1背面处套囊2上端的1.0cm处,在所述冲洗补气管道3前端设有一个补气冲洗孔11,所述补气冲洗孔11设在管体1正面处套囊2上端的1.0cm处,在所述CO2浓度监测管道4前端设有一个CO2浓度采样孔12,所述CO2浓度采样孔12设在补气冲洗孔11上端的1.0cm处,所述吸引管道、冲洗补气管道3和CO2浓度监测管道4从管体1后端侧壁穿出,吸引管道Ⅰ5和吸引管道Ⅱ6后端融合设置形成同一管道13,可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进行吸引,在进行吸引的同时可通过补气冲洗孔11进行补气,防止气囊被负压吸破和气道粘膜损伤,如发现吸引不畅或气囊上分泌物粘稠,可通过该管道进行冲洗,将气囊上滞留物彻底清除再吸,CO2浓度监测管道4可与CO2浓度监测装置连接后进行CO2浓度监测,以确保维持最合适的气囊压力,保证最低的气囊压力来密封气道,减少气囊对气道壁的压迫。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可吸引冲洗补气监测CO2浓度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管体(1),在所述管体(1)前端设有套囊(2),在所述管体(1)管壁内设有两根吸引管道、一根冲洗补气管道(3)和一根CO2浓度监测管道(4),两根吸引管道分别为吸引管道Ⅰ(5)和吸引管道Ⅱ(6),在吸引管道Ⅰ(5)的前端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Ⅰ(7)和吸引孔Ⅱ(8),在吸引管道Ⅱ(6)的前端也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Ⅲ(9)和吸引孔Ⅳ(10),所述吸引孔Ⅰ(7)和吸引孔Ⅲ(9)并排设置,所述吸引孔Ⅱ(8)和吸引孔Ⅳ(10)并排设置,所述吸引孔Ⅰ(7)和吸引孔Ⅲ(9)设在管体(1)背面处套囊(2)的上端0.4‑0.6cm处,所述吸引孔Ⅱ(8)和吸引孔Ⅳ(10)设在管体(1)背面处套囊(2)上端的0.9‑1.1cm处,在所述冲洗补气管道(3)前端设有一个补气冲洗孔(11),所述补气冲洗孔(11)设在管体(1)正面处套囊(2)上端的0.9‑1.1cm处,在所述CO2浓度监测管道(4)前端设有一个CO2浓度采样孔(12),所述CO2浓度采样孔(12)设在补气冲洗孔(11)上端的0.9‑1.1cm处,所述吸引管道、冲洗补气管道(3)和CO2浓度监测管道(4)从管体(1)后端侧壁穿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可吸引冲洗补气监测CO2浓度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管体(1),在所述管体(1)前端设有套囊(2),在所述管体(1)管壁内设有两根吸引管道、一根冲洗补气管道(3)和一根CO2浓度监测管道(4),两根吸引管道分别为吸引管道Ⅰ(5)和吸引管道Ⅱ(6),在吸引管道Ⅰ(5)的前端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Ⅰ(7)和吸引孔Ⅱ(8),在吸引管道Ⅱ(6)的前端也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Ⅲ(9)和吸引孔Ⅳ(10),所述吸引孔Ⅰ(7)和吸引孔Ⅲ(9)并排设置,所述吸引孔Ⅱ(8)和吸引孔Ⅳ(10)并排设置,所述吸引孔Ⅰ(7)和吸引孔Ⅲ(9)设在管体(1)背面处套囊(2)的上端0.4-0.6cm处,所述吸引孔Ⅱ(8)和吸引孔Ⅳ(10)设在管体(1)背面处套囊(2)上端的0.9-1.1cm处,在所述冲洗补气管道(3)前端设有一个补气冲洗孔(11),所述补气冲洗孔(11)设在管体(1)正面处套囊(2)上端的0.9-1.1cm处,在所述CO2浓度监测管道(4)前端设有一个CO2浓度采样孔(12),所述CO2浓度采样孔(12)设在补气冲洗孔(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旭宸宗雅娟吴小忠周瑛胡焕南
申请(专利权)人:吴旭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