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4040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带轮,利用卷挂在外周面上的动力传递用带而旋转,其特征在于,具有带轮主体(10)和螺纹部件,    所述带轮主体(10)具有:圆筒状的外周部(11),卷挂前述动力传递用带;延伸部(12),设置成从外周部(11)的内周面侧向径向内侧延伸;圆筒状的内周部(13),设置成从延伸部(12)的内周面侧沿着轴向延伸;轴承(14),可旋转地支承内周部(13);多个贯通孔(12a),在延伸部(12)上沿着周向相互隔开间隔而设置,且分别沿轴向贯通延伸部(12);    所述螺纹部件固定在带轮主体(10)上,在与带轮主体(10)的各螺纹孔(12a)对应的各位置上,具有沿带轮主体(10)的轴向延伸的螺纹孔(20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安装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压缩机中、且利用巻挂 在外周面上的动力传递用带而旋转的带轮
技术介绍
一般公知的带轮如图8所示,具有圆筒状的外周部101,巻挂动 力传递用带;延伸部102,设置成从外周部101的内周面侧向径向内側 延伸;圆筒状的内周部103,设置成从延伸部102的内周面側沿着轴向 延伸;多个螺紋孔102a,沿带轮的轴向贯通延伸部102;轴承104,将 内周部103可旋转地支承到从动机器110上。各螺紋孔102a沿周向相 互隔开间隔而配置。通过分别螺紋接合在各螺紋孔102a中的多个螺栓 105,将动力传递板106固定到延伸部102上。动力传递板106经由轮 毂107连接在从动机器110的从动轴111上。即,从带传递来的动力 被传递到动力传递板106侧。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421619号公报但是,前述带轮中,是通过各螺栓105向各螺紋孔10h的螺紋接 合,将动力传递板106固定到延伸部102上。因此,为了利用各螺栓 105将动力传递板106可靠地固定,需要使各螺紋孔102a的轴向长度 足够长。即,需要有厚度与各螺紋孔102a的轴向长度对应的延伸部 102。因此,带轮的轻量化及轻量化带来的制造成本降低都难以实现。 此外,在对延伸部102进行切削加工以使各螺紋孔102以外的部分变 薄的情况下,可确保各螺紋孔102a的轴向长度,且能实现轻量化。但 是,进行切削加工相应地会使制造成本变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不增加延伸部厚度的情况下充分 获得螺紋孔的轴向长度的带轮。为实现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带轮利用巻挂在外周面上的动力传递 用带而旋转,其中,具有带轮主体和螺紋部件,所述带轮主体具有圓筒状的外周部,巻挂前述动力传递用带;延伸部,设置成从外周部 的内周面側向径向内側延伸;圆筒状的内周部,设置成从延伸部的内 周面侧沿着轴向延伸;轴承,可旋转地支承内周部;多个贯通孔,在 延伸部上沿着周向相互隔开间隔而设置,且分别沿轴向贯通延伸部; 所述螺紋部件固定在带轮主体上,在与带轮主体的各螺紋孔对应的各 位置上,具有沿带轮主体的轴向延伸的螺紋孔。由此,螺紋孔设置在固定于带轮主体上的螺紋部件上,所以不需 要在带轮主体上设置螺紋孔。即,不需要增加延伸部的厚度便可充分 获得螺紋孔的轴向长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带轮,不需要增加延伸部的厚度便可充分获得螺紋 孔的轴向长度。因此,可实现由延伸部的变薄带来的轻量化及轻量化 带来的制造成本的降低。本专利技术的前述目的和这以外的目的、特征、优点通过以下的说明 和附图将变得更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方式的带轮的側剖视图。图2是图1的A方向视图。图3是图1的B方向视图。图4是表示带轮的组装方法的侧剖视图。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方式的带轮的側剖视图。图6是图5的C方向视图。图7是图5的D方向视图。图8是具有现有的带轮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IO带轮主体,11外周部,12延伸部,12a贯通孔,12b安装孔, 13内周部,14轴承,20平板状部件,20a贯通孔,20b翻边部,20c 螺紋孔,20d安装孔,30铆钉,40带轮主体,41外周部,42延伸 部,42a贯通孔,43内周部,44轴承,50螺母,50a突起,50b螺 紋孔。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方式。图1是带轮的侧剖碎见图, 图2是图1的A方向视图,图3是图1的B方向视图,图4是表示带轮 的组装方法的侧剖^L图。第1实施方式的带轮具有带轮主体10、和固定在延伸部12上的平 板状部件20,所述带轮主体10具有圆筒状的外周部ll,在外周面 上巻挂未图示的动力传递用带;延伸部12,设置成从外周部11的轴向 一端侧的内周面側向径向内側延伸;圆筒状的内周部13,设置成从延 伸部12的内周面侧沿着轴向延伸;轴承14,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内周部 13的内周面。在外周部1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带槽lla,该带槽lla形成为沿着 周向延伸。在延伸部12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孔12a,各贯通孔12a沿着轴向贯 通延伸部12。此外,各贯通孔12a沿着周向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在延 伸部12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2b,各安装孔沿着轴向贯通延伸部 12。此外,各安装孔12b沿着周向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各贯通孔12a 和各安装孔12b沿周向相互交替配置。在内周部13的轴向一端側,设置有抵接部13a,抵接部13a沿轴 向抵接在轴承14的轴向一端面上。在内周部13的轴向另一端侧设置 有多个铆接部13b,各铆接部13b沿轴向抵接在轴承14的轴向另一端 面上。各铆接部13b沿周向相互隔开间隔而设置。平板状部件20是通过对冷轧钢板或热轧钢板等金属制的板状部件 进行沖压加工而成形的,被成形为圆板状。在平板状部件20的径向中 央部,设置有贯通孔20a。贯通孔20a沿带轮主体10的轴向贯通平板 状部件20,贯通孔20a的内径比带轮主体10的内周部13的外径稍大。 在平寺反状部件20上设置有多个翻边部20b。各翻边部20b沿周向相互 隔开间隔而配置,各翻边部20b配置在与带轮主体10的各贯通孔 对应的各位置上。通过在平板状部件20上设置多个预制孔,并且进行 将各预制孔的附近向带轮主体10的轴向翻起的翻边加工,而成形各翻 边部20b。此外,在各翻边部20b上分别i殳置有螺紋孔20c。在平才反状 部件20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20d。各安装孔20d沿周向相互隔开间隔 而配置,各安装孔20d沿带轮主体10的轴向贯通平板状部件20。此外, 各安装孔20d配置在与带轮主体10的各安装孔对应的各位置上。平板状部件20被多个铆钉30固定在带轮主体10的延伸部12上(参 照图4)。各铆钉3(M皮插入到各安装孔12b、 20d中而沿轴向进行铆接。 各铆钉30相当于技术方案中记栽的紧固部件。前述第1实施方式的带轮中,插入在带轮主体10的各贯通孔12a中 的未图示的多个螺栓被螺紋接合在平板状部件20的各螺紋孔20c中, 通过各螺栓将未图示的被固定部件固定在带轮上。此外,由于在各翻 边部20b中设置有各螺紋孔20c,所以与平板状部件20的板厚无关, 能充分获得各螺紋孔20c的轴向长度。进而,在进行用于成形平板状 部件20的成形加工时,进4亍用于成形各翻边部20b的翻边加工。因此, 能利用廉价的加工确保各螺紋孔20c的轴向长度。而且,在各翻边部 20b中设置各螺紋孔20c。因此,与各螺紋孔20c的轴向长度无关,能 实现平板状部件20的轻量化。进而,平板状部件20被各铆钉30固定 在带轮主体10上。因此,可通过廉价的加工可靠地将平板状部件20 固定在带轮主体10上。这样,第l实施方式的带轮中,在固定于带轮主体IO上的平板状 部件20上,设置有各螺紋孔20c。因此,不需要在带轮主体IO上设置 螺紋孔,所以不使延伸部12变厚,便能充分获得各螺紋孔20c的轴向 长度。即,可实现延伸部12的厚度减薄带来的轻量化及轻量化带来的制造成本的降低。此外,通过翻边加工在平板状部件20上设置各翻边部20b,在各 翻边部20b上设置各螺紋孔20c。因此,可通过廉价的加工,确保各螺 紋孔20c的轴向长度。此外,与各螺紋孔20c的轴向长度无关,可实 现平板状部件20的轻量化。即,在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知己吉田元昭一之濑启一小泽笃史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