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品应专利>正文

一种升降琴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2816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0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乐器辅助用品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升降琴凳,包括承坐部、两个底座、“U”形立柱,“U”形立柱与底座固定连接,且“U”形立柱设有空腔,空腔内设置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包括缸体、缸体支承、活塞杆、活塞、密封圈,活塞杆上固定有圆柱体,缸体上有凹字形板,凹字形板上固定有“L”形连接板,“L”形连接板和承坐部连接,承坐部上转动连接有控制杆,控制杆穿过“L”形连接板的侧壁且位于凹字形板内,在控制杆上设有两个压片,压片上设有盲孔,且控制杆的两端部设有手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紧凑简单,稳定程度高,调节幅度较大且速度较快、精确准确,并且转动控制杆所需要的力度较小,外形简洁美观。

An elevator sto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琴凳
本技术属于乐器辅助用品的
,具体涉及一种升降琴凳。
技术介绍
钢琴音质优美,是一种极受人们喜爱的乐器,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习钢琴的人群也越来越广泛,作为乐器辅助用品——琴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市面上的琴凳主要分为不可升降琴凳和可升降琴凳,其中可升降琴凳由于高度可调节,能适应不同演奏者的高度要求,因而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升降琴凳结构复杂,转动升降开关时所需要的力度较大,不利于儿童操作,另外市面上的升降琴凳的调节速度慢,不利于快速调节琴凳的高度,并且难以精确的将琴凳调准到演奏者习惯舒适的高度,当琴凳的高度与演奏者的身高不匹配时,不仅会造成演奏者姿势不正确,而且容易引起疲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升降琴凳的结构复杂,转动升降开关时所需要的力度较大,调节速度慢,精度不够精确等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琴凳。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升降琴凳,包括承坐部、两个底座,以及位于承坐部与底座之间的“U”形立柱,所述“U”形立柱的下端与底座固定连接,且“U”形立柱的立柱部位为上部开口的空腔结构,在“U”形立柱的空腔结构内设置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位于“U”形立柱空腔结构内且下部开口内部为空腔结构的缸体、至少一个固定套在缸体外表面且位于缸体和“U”形立柱之间的缸体支承、位于缸体空腔结构内且穿过缸体上侧壁的活塞杆、固定在活塞杆下端的活塞、套在缸体上且位于“U”形立柱与缸体之间的密封圈的密封圈,所述活塞杆的上表面固定有一直径比活塞杆小的圆柱体,所述缸体的上表面固定有一凹字形板,凹字形板上开设有供活塞杆上端通过的通孔,在凹字形板的两端各固定有一“L”形连接板,用螺栓将“L”形连接板板和承坐部连接从而间接的将凹字形板与承坐部连接在一起,所述承坐部转动连接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穿过两个“L”形连接板的侧壁且位于凹字形板内,在控制杆上设有两个压片,每个压片上设有一与活塞杆上的圆柱体进行配合的盲孔,在控制杆的两端部各设有一轮状的手柄。所述的升降琴凳,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承坐部是由PU合成革、高回弹海绵、中密度板组成,所述“L”形连接板通过螺栓固定在中密度板的下表面上,高回弹海绵放置在中密度板上表面上,PU合成革包裹住高回弹海绵固定在中密度板上。所述的一种升降琴凳,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缸体支承的每个外侧壁上至少半嵌入有一个滚珠,滚珠位于缸体支承和“U”形立柱之间,且与“U”形立柱的内侧壁接触。所述的一种升降琴凳,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控制杆上套有一个扭簧,扭簧的两端部分别固定在凹字形板的两内侧壁上,且扭簧位于两个压片之间。所述的一种升降琴凳,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活塞下表面固定有一减震弹簧,减震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U”形立柱内底部。所述的一种升降琴凳,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底座两端的底部各固定有一个垫片,该垫片底部设有齿形防滑结构。所述的一种升降琴凳,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垫片是由橡胶制成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采用的一种升降琴凳,设计合理,结构紧凑简单,稳定程度高,调节幅度较大且速度较快、精确准确,能够一次性就可以将琴凳调到使演奏者舒适的高度位置,并且转动控制杆所需要的力度较小,外形简洁美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不带承坐部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升降装置的立体图。图中:1-承坐部;2-底座;3-“U”形立柱;4-缸体;5-缸体支承;6-活塞杆;7-活塞;8-密封圈;9-凹字形板;10-“L”形连接板;11-控制杆;1101-压片;1102-手柄;1103-扭簧;12-滚珠;13-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如图1-4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升降琴凳,包括承坐部1、两个底座2,以及位于承坐部1与底座2之间“U”形立柱3,所述“U”形立柱3的下端与底座2焊接固定在一起,且“U”形立柱3的立柱部位为上部开口的空腔结构,在“U”形立柱3的空腔结构内设置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位于“U”形立柱3空腔结构内且下部开口内部为空腔结构的缸体4、上下并列套在缸体4外表面并焊接固定且位于缸体4和“U”形立柱3之间的缸体支承5、位于缸体4空腔结构内且穿过缸体4上侧壁的活塞杆6、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固定在活塞杆6下端的活塞7、套在缸体4上且位于“U”形立柱3与缸体4之间的的密封圈8,所述活塞杆6的上表面焊接固定有一直径比活塞杆6小的圆柱体,所述缸体4的上表面焊接固定有一凹字形板9,凹字形板9上开设有供活塞杆6伸缩端通过的通孔,在凹字形板9的两端各焊接固定有一“L”形连接板10,用螺栓将“L”形连接板10板和承坐部1连接从而间接的将凹字形板9与承坐部1连接在一起,所述承坐部1转动连接有控制杆11,所述控制杆11穿过两个“L”形连接板10的侧壁且位于凹字形板9内,在控制杆11上设有两个压片1101,每个压片1101上设有一与活塞杆6上的圆柱体进行配合的盲孔,在控制杆11的左右端部通过螺纹配合连接有一轮状的手柄1102。升降琴凳的工作原理:将缸体4放入“U”形立柱3的空腔内,注入一定量的气体后,然后将密封圈8固定在“U”形立柱3开口处,这样密封圈8不仅能使“U”形立柱3的空腔结构完全密封,还能够进行限位,限制升降琴凳的缸体4在上升状态时由于惯性而与“U”形立柱3分离,其中活塞7又将完全密封的“U”形立柱3空腔结构分为上下两个腔室,正常情况下,演奏者还未坐上去时,升降琴凳是处于最高位置,当演奏者坐上去时,演奏者自身的重力一部分通过承坐部1传递给升降装置,在活塞7的作用下,下腔室内的气体体积不断被压缩,当下腔室的体积被压缩到一定时,此时下腔室内的气体施加给活塞7的压力与演奏者的通过承坐部1传递给活塞杆6的压力一样的时候,琴凳不再下降,到达了使演奏者舒适的位置。活塞杆6上的圆柱体与控制杆11上压片1101的盲孔配合时,可以锁住活塞杆6,因为锁紧力很大,能够支撑相当的荷载所以可以防止活塞杆6向上伸展,对于同一个演奏者,在体重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时,不需要再次调整升降琴凳的高度;对于不同的演奏者或者随着演奏者的成长而导致体重发生明显大幅度的变化时,需要再次调整升降琴凳的高度,此时,只需要转动手柄1102,使压片1101和圆柱体分离,下腔室内的气体施加给活塞7的压力大于上腔室内的气体施加给活塞7的压力,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琴凳上升,最终升到最高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坐部1是由PU合成革、高回弹海绵、中密度板组成,所述“L”形连接板10通过螺栓固定在中密度板的下表面上,高回弹海绵放置在中密度板上表面上,PU合成革包裹住高回弹海绵固定在中密度板上。由PU合成革、高回弹海绵、中密度板组成的承坐部1不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升降琴凳,其特征在于:包括承坐部(1)、两个底座(2),以及位于承坐部(1)与底座(2)之间的“U”形立柱(3),所述“U”形立柱(3)的下端与底座(2)固定连接,且“U”形立柱(3)的立柱部位为上部开口的空腔结构,在“U”形立柱(3)的空腔结构内设置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位于“U”形立柱(3)空腔结构内且下部开口内部为空腔结构的缸体(4)、至少一个固定套在缸体(4)外表面且位于缸体(4)和“U”形立柱(3)之间的缸体支承(5)、位于缸体(4)空腔结构内且穿过缸体(4)上侧壁的活塞杆(6)、固定在活塞杆(6)下端的活塞(7)、套在缸体(4)上且位于“U”形立柱(3)与缸体(4)之间的密封圈(8),所述活塞杆(6)的上表面固定有一直径比活塞杆(6)小的圆柱体,所述缸体(4)的上表面固定有一凹字形板(9),凹字形板(9)上开设有供活塞杆(6)上端通过的通孔,在凹字形板(9)的两端各固定有一“L”形连接板(10),用螺栓将“L”形连接板(10)板和承坐部(1)连接在一起,所述承坐部(1)转动连接有控制杆(11),所述控制杆(11)穿过两个“L”形连接板(10)的侧壁且位于凹字形板(9)内,在控制杆(11)上设有两个压片(1101),每个压片(1101)上设有一与活塞杆(6)上的圆柱体进行配合的盲孔,在控制杆(11)的两端部各设有一轮状的手柄(110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琴凳,其特征在于:包括承坐部(1)、两个底座(2),以及位于承坐部(1)与底座(2)之间的“U”形立柱(3),所述“U”形立柱(3)的下端与底座(2)固定连接,且“U”形立柱(3)的立柱部位为上部开口的空腔结构,在“U”形立柱(3)的空腔结构内设置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位于“U”形立柱(3)空腔结构内且下部开口内部为空腔结构的缸体(4)、至少一个固定套在缸体(4)外表面且位于缸体(4)和“U”形立柱(3)之间的缸体支承(5)、位于缸体(4)空腔结构内且穿过缸体(4)上侧壁的活塞杆(6)、固定在活塞杆(6)下端的活塞(7)、套在缸体(4)上且位于“U”形立柱(3)与缸体(4)之间的密封圈(8),所述活塞杆(6)的上表面固定有一直径比活塞杆(6)小的圆柱体,所述缸体(4)的上表面固定有一凹字形板(9),凹字形板(9)上开设有供活塞杆(6)上端通过的通孔,在凹字形板(9)的两端各固定有一“L”形连接板(10),用螺栓将“L”形连接板(10)板和承坐部(1)连接在一起,所述承坐部(1)转动连接有控制杆(11),所述控制杆(11)穿过两个“L”形连接板(10)的侧壁且位于凹字形板(9)内,在控制杆(11)上设有两个压片(1101),每个压片(1101)上设有一与活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品应
申请(专利权)人:李品应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