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跨链共识时延优化方法
本专利技术创造针对跨链共识机制时延差值过多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提出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跨链共识时延优化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区块链应用的迅速发展,不同业务场景对区块链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全球区块链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而不同区块链网络的相互隔绝,导致链之间无法有效进行数字资产转移、跨链通信等操作.随着区块链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和复杂化,越来越多的区块链项目提出跨区块链交易的需求与解决方案,跨区块链交易机制打破了区块链孤立的局面,使得不同区块链之间可以互联互动互通,极大的提升了区块链数据的价值和使用空间。但实现不同区块链间的协同操作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理论和实践挑战。区块链A与区块链B进行跨链交易时,由于交易双方所在区块链不同,因此跨链双方所在链可能选择不同的共识机制对账本达成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两侧最终达成共识的时间不同甚至相差很多。而要避免跨链交易双花问题的产生,链A与链B必须同时将跨链交易所在的新区块链接到各自的主链上。共识时间的时延差过大可能导致共识一致性快的区块链A花费时间等待链B达成共识,在链A的等待阶段新交易无法被节点处理 ...
【技术保护点】
1.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跨链共识时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为:步骤1)、针对跨区块链交易时两条链选取共识机制的异同,基于模式识别方法对跨链双方的共识机制进行预处理;步骤2)、基于智能的共识机制运行模拟器,对预处理机制传入的相异共识机制进行智能化模拟共识过程,计算两条链共识机制的平均时延差值t;步骤3)、将不满足系统可容忍的最长时延差值σ的相异共识机制输入决策控制器,进行处理,在不改变双方链本身共识机制前提下,决策控制器基于动态规划算法选择出适合相异共识机制的共识机制M;步骤4)、选取双方链的部分可信节点,采用步骤3)中得到的共识机制M,对跨链交易进行验证达成共识。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跨链共识时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为:步骤1)、针对跨区块链交易时两条链选取共识机制的异同,基于模式识别方法对跨链双方的共识机制进行预处理;步骤2)、基于智能的共识机制运行模拟器,对预处理机制传入的相异共识机制进行智能化模拟共识过程,计算两条链共识机制的平均时延差值t;步骤3)、将不满足系统可容忍的最长时延差值σ的相异共识机制输入决策控制器,进行处理,在不改变双方链本身共识机制前提下,决策控制器基于动态规划算法选择出适合相异共识机制的共识机制M;步骤4)、选取双方链的部分可信节点,采用步骤3)中得到的共识机制M,对跨链交易进行验证达成共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跨链共识时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具体方法如下:1.1)信息获取:使用相应的设备或者传感器对跨链交易的节点进行信息采集;1.2)预处理:对采集获取的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即将信息转化为数字量输入计算机;1.3)特征提取与选择:将待处理的跨链双方各自的特征构造成便于比较、分析的描述量即特征向量,利用特征向量构造出特征空间进行特征表达;1.4)分类决策:对跨链双方的特征分量按判别函数的计算结果进行识别和分类;1.5)过滤掉相同类的共识机制保留相异的共识机制等待处理;定义1:测试对象集合A={a1,a2};定义2:模式向量集合B={B(i)|B(i)∈A,i=1,2,};定义3:特征集合C={C1,C2,......C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跨链共识时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具体方法如下:2.1)首先获取跨链双方所在链的某些交易数据以及包含跨链交易的区块信息;2.2)其次利用共识机制模拟算法模拟跨链双方共识达成一致的过程,并获取各自链的共识时间;其中,需经过多次模拟获得相异共识机制的平均共识时间t1、t2,并计算相异共识机制的平均时延差值t,t=|t1-t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跨链共识时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具体方法如下:3.1)将平均时延差值t与系统可容忍的时延差值σ进行比较,在这里将系统容忍度时延差值按照“2-5-8原则”进行判断。当用户在2秒以内得到响应时,感觉系统响应很快;当用户在2-5秒之间得到响应时,感觉系统的响应速度较快;当用户在5-8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妍,刘荆欣,韩笑,李继鑫,潘宏,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