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田珉专利>正文

应用在触控屏上的五指琴结构的显示和虚拟操作界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2225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30 03:18
应用在触控屏上的五指琴结构的显示和虚拟操作界面,它由触控屏幕1、琴键组合体、功能选择键组及其功能状态显示屏72等要素组成。触控屏幕1作为外化内部电路功能的显示设备,具有触碰感应的虚拟操作功能。显示的虚拟操作界面中的琴键外形或方或圆,大小与人手指头的接触面相当,它们依托其载体触控屏幕1并显露其上分列触控屏幕1左右两侧的两个音域区间中又自下而上地划分为四个基本分区区域,各个琴键就安排其中。而左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按其音序编号“1、2、3、4、5”,则依次对应着基准本位键。其他音键则由就近的基准本位键所对应的手指触及。本发明专利技术琴键平面触控,虚拟操作,具有五指定位,指法简单,精巧便携,易于普及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在触控屏上的五指琴结构的显示和虚拟操作界面
应用在触控屏上的五指琴结构的显示和虚拟操作界面涉及IT计算机领域。
技术介绍
传统的键盘器乐的琴键排列均为一字排开的直线设计,键盘界面长,体积大,指法要求严格,指、腕、臂动作繁复,易生疲劳;且无法在一个可触控的电子显示屏幕上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触控式琴键,五指定位弹奏,易学有趣的新型键盘琴结构的虚拟的操作显示界面。本专利技术由触控屏幕1、琴键组合体、功能选择键组及其功能状态显示屏72等要素组成。触控屏幕1作为外化内部电路功能的显示设备,具有触碰感应的虚拟操作功能。显示的虚拟操作界面中的琴键外形或方或圆,大小与人手指头的接触面相当,它们依托其载体触控屏幕1并显露其上。琴键组合体分别由低音琴键组、中音琴键组、和弦琴键组和高音琴键组组成。低音琴键组和中音琴键组分左右两个相对独立的音域区间分列于以触控屏幕1中央划分开去的两侧。左右两个音域区间中又自下而上地划分为四个分区区域,各个琴键就安排其中。位于左音域区间的低音琴键组由七个音阶琴键和其五个半音的音阶琴键共十二个组成。其每个对应标注的音名及音阶序号的琴键依次表述为:c,即低音键“1”键2;d,即低音键“2”键3;e,即低音键“3”键4;f,即低音键“4”键5;g,即低音键“5”键6;a,即低音键“6”键7;b,即低音键“7”键8;c,即低音键“1”键2与d,即低音键“2”键3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9;d,即低音键“2”键3与e,即低音键“3”键4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10;f,即低音键“4”键5与g,即低音键“5”键6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11;g,即低音键“5”键6与a,即低音键“6”键7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12;a,即低音键“6”键7与b,即低音键“7”键8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13。位于右音域区间的中音琴键组由七个音阶琴键和其五个半音的音阶琴键共十二个组成,其每个对应标注的音名及音阶序号的琴键依次表述为:c1,即中音键“1”键14;d1,即中音键“2”键15;e1,即中音键的“3”键16;f1,即中音键“4”键17;g1,即中音键“5”键18;a1,即中音键“6”键19;b1,即中音键“7”键20;c1,即中音键“1”键14与d1,即中音键“2”键15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1;d1,即中音键“2”键15与e1,即中音键“3”键16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2;f1,即中音键“4”键17与g1,即中音键“5”键18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3;g1,即中音键“5”键18与a1,即中音键“6”键19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4;a1,即中音键“6”键19与b1,即中音键“7”键20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5。位于触控屏幕1左右两音域区间的低音组琴键和中音组琴键共有二十四个,每个琴键都按着各自对应处的位置在分区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分区之间平行相处,其区域大小或间距以能包容其中的琴键既能各自活动自如、又互不扰动、同时顺应手指的自然操作便捷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弹奏时,手形处于自然松驰状态,手指微屈,其指头可轻松自然地触及到对应的区域中的琴键位置。设若五根手指分别表示的手指音序编号为:大拇指为“1”,食指为“2”,中指为“3”,无名指为“4”,小指为“5”,那么,具体五个手指的基本定位方位指向的分区中的键位音序号依次为——位于触控屏幕1左侧的左音域区间:左一分区位于左音域区间的最下方,设有一个键位:c,即低音键“1”键2,它与左大拇指的指位对应。左食指、左中指、左无名指和左小指依次分别对应左三分区——隔着左手掌虎口跨过的左二分区——一字排开的d,即低音键“2”键3;e,即低音键“3”键4;f,即低音键“4”键5和g,即低音键“5”键6;以上五键定义为基准本位键;其中,左食指对应的d,即低音键“2”键3为基准定位键,以确定其它手指头的基本定位。低音半音键12,紧邻g,即低音键“5”键6,设定由左小指就近触击;左二分区中排列有三个低音半音键位,位列于左三分区的几个基准本位键——d,即低音键“2”键3;e,即低音键“3”键4;f,即低音键“4”键5的下方——具体排列顺序如此:低音半音键9,低音半音键10,c,低音半音键11,它们分别由就近对应的左食指、左中指和左无名指向下弹指触击。左四分区设有三个键:b,即低音键“6”键7,挨近基准本位键“4”键的上方,由左无名指上弹;a,即低音键“7”键8,靠近基准本位键“3”键,由左中指弹击;低音半音键13,紧邻a,即低音键“6”键7,由左小指触及。同理,右一分区位于触控屏幕1右侧的音域区间的最下方,设有一个键位:c1,即中音键“1”键14,它与右大拇指的指位对应。右食指、右中指、右无名指和右小指依次分别对应右三分区——隔着右手掌虎口跨过的右二分区——一字排开的d1,即中音键“2”键15位;e1,即中音键“3”键16位;f1,即中音键“4”键17位和g1,即中音键“5”键18位;以上五键定义为基准本位键;其中,右食指对应的d1,即中音键“2”键15为基准定位键,以确定其它手指头的基本定位。中音半音键24,紧邻g1,即中音键“5”键18,设定由右小指就近触击。右二分区中排列有三个中音半音键位,位列于右三分区的几个基准本位键——d1,即中音键“2”键15位;e1,即中音键“3”键16位;f1,即中音键“4”键17——的下方,具体排列顺序如此:中音半音键21,中音半音键22,中音半音键23,它们分别由就近对应的右食指、右中指和右无名指向下弹指触击。右四分区设有三个键位:b1,即中音键“6”键19,挨近基准本位键“4”键的上方,由右无名指上弹;a1,即中音键“7”键20,靠近基准本位键“3”键的上方,由右中指弹击;中音半音键25,紧邻a1,即中音键“6”键19位,由右小指触及。在触控屏幕1左右音域区间的一分区下面设有基调选择控制键和基调升、降调选择控制键,由左至右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左一分区设有:C基调选择控制键26;D基调选择控制键27;E基调选择控制键28;F基调选择控制键29;右一分区设有:G基调选择控制键30;A基调选择控制键31和B基调选择控制键32;基调升调选择控制键33和基调降调选择控制键34,设在便于触及的左右一分区交汇的中央,即c,低音键“1”键2和c1,中音键“1”键14的中间;其大小与彼此的间距以不妨碍左大拇指操作低音“1”键2和右大拇指操作中音“1”键14为合宜。在触控屏幕1内部电路中制有一基调切换集成电路36,与中央处理器35等控制和音频电路配合,使得基调选择控制键和基调升、降调选择控制键实现功能。在触控屏幕1的左音域区间的四分区上面设有一个第五分区,即左五分区,它上面一字排开设有超低音和弦伴奏琴键组,超低音和弦伴奏琴键组的主键共有七个,从右至左的排列顺序为:和弦键C,即“1”37;和弦键D,即“2”38;和弦键E,即“3”39;和弦键F,即“4”40;和弦键G,即,“5”41;和弦键A,即“6”42;和弦键B,即“7”43。和弦半音琴键共有五个,依次排列次序为:和弦半音键44,位于和弦键C,即“1”37和和弦键D,即“2”38之间的上方;和弦半音键45,位于和弦键D,即“2”38和和弦键E,即“3”39之间的上方;和弦半音琴键46,位于和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应用在触控屏上的五指琴结构的显示和虚拟操作界面,它由触控屏幕(1)、琴键组合体、功能选择键组及其功能状态显示屏(72)等要素组成,其特征在于,触控屏幕(1)作为外化内部电路功能的显示设备,具有触碰感应的虚拟操作功能;显示的虚拟操作界面中的琴键外形或方或圆,大小与人手指头的接触面相当,它们依托其载体触控屏幕(1)并显露其上;琴键组合体分别由低音琴键组、中音琴键组、和弦琴键组和高音琴键组组成,低音琴键组和中音琴键组分左右两个相对独立的音域区间分列于以触控屏幕(1)中央划分开去的两侧;左右两个音域区间中又自下而上地划分为四个基本分区区域,各个琴键就安排其中;位于左音域区间的低音琴键组由七个音阶琴键和其五个低音半音的音阶琴键共十二个组成,其每个对应标注的音名及音阶序号的琴键依次表述为:c,即低音键“1”键(2);d,即低音键“2”键(3);e,即低音键“3”键(4);f,即低音键“4”键(5);g,即低音键“5”键(6);a,即低音键“6”键(7);b,即低音键“7”键(8);c,即低音键“1”键(2)与d,即低音键“2”键(3)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9);d,即低音键“2”键(3)与e,即低音键“3”键(4)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10);f,即低音键“4”键(5)与g,即低音键“5”键(6)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11);g,即低音键“5”键(6)与a,即低音键“6”键(7)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12);a,即低音键“6”键(7)与b,即低音键“7”键(8)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13);位于右音域区间的中音琴键组由七个音阶琴键和其五个中音半音的音阶琴键共十二个组成,其每个对应标注的音名及音阶序号的琴键依次表述为:c1,即中音键“1”键(14);d1,即中音键“2”键(15);e1,即中音键的“3”键(16);f1,即中音键“4”键(17);g1,即中音键“5”键(18);a1,即中音键“6”键(19);b1,即中音键“7”键(20);c1,即中音键“1”键(14)与d1,即中音键“2”键(15)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1);d1,即中音键“2”键(15)与e1,即中音键“3”键(16)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2);f1,即中音键“4”键(17)与g1,即中音键“5”键(18)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3);g1,即中音键“5”键(18)与a1,即中音键“6”键(19)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4);a1,即中音键“6”键(19)与b1,即中音键“7”键(20)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5);位于触控屏幕(1)左右两音域区间的低音组琴键和中音组琴键共有二十四个,每个琴键都按着各自对应处的位置在分区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分区之间平行相处,其区域大小或间距以能包容其中的琴键既能各自活动自如、又互不扰动、同时顺应手指的自然操作便捷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弹奏时,手形处于自然松驰状态,手指微屈,其指头可轻松自然地触及到对应的区域中的琴键位置;设若五根手指分别表示的手指音序编号为:大拇指为“1”,食指为“2”,中指为“3”,无名指为“4”,小指为“5”,那么,具体五个手指的基本定位方位指向的分区中的键位音序号依次为——位于触控屏幕(1)左侧的左音域区间:左一分区位于左音域区间的最下方,设有一个键位:C,即低音键“1”键(2),它与左大拇指的指位对应;左食指、左中指、左无名指和左小指依次分别对应左三分区——隔着左手掌虎口跨过的左二分区——一字排开的d,即低音键“2”键(3);e,即低音键“3”键(4);f,即低音键“4”键(5)和g,即低音键“5”键(6);以上五键定义为基准本位键;其中,左食指对应的d,即低音键“2”键(3)为基准定位键,以确定其它手指头的基本定位;低音半音键(12),紧邻g,即低音键“5”键(6),设定由左小指就近触击;左二分区中排列有三个半音键位,位列于左三分区的几个基准本位键——d,即低音键“2”键(3);e,即低音键“3”键(4);f,即低音键“4”键(5)的下方——具体排列顺序如此:低音半音键(9);低音半音键(10);c,低音半音键(11),它们分别由就近对应的左食指、左中指和左无名指向下弹指触击;左四分区设有三个键:b,即低音键“6”键(7),挨近基准本位键“4”键的上方,由左无名指上弹;a,即低音键“7”键(8),靠近基准本位键“3”键,由左中指弹击;半音键(13),紧邻a,即低音键“6”键(7),由左小指触及;同理,右一分区位于触控屏幕(1)右侧的音域区间的最下方,设有一个键位:c1,即中音键“1”键(14),它与右大拇指的指位对应;右食指、右中指、右无名指和右小指依次分别对应右三分区——隔着右手掌虎口跨过的右二分区——一字排开的d1,即中音键“2”键(15)位;e1,即中音键“3”键(16)位;f1,...

【技术特征摘要】
1.应用在触控屏上的五指琴结构的显示和虚拟操作界面,它由触控屏幕(1)、琴键组合体、功能选择键组及其功能状态显示屏(72)等要素组成,其特征在于,触控屏幕(1)作为外化内部电路功能的显示设备,具有触碰感应的虚拟操作功能;显示的虚拟操作界面中的琴键外形或方或圆,大小与人手指头的接触面相当,它们依托其载体触控屏幕(1)并显露其上;琴键组合体分别由低音琴键组、中音琴键组、和弦琴键组和高音琴键组组成,低音琴键组和中音琴键组分左右两个相对独立的音域区间分列于以触控屏幕(1)中央划分开去的两侧;左右两个音域区间中又自下而上地划分为四个基本分区区域,各个琴键就安排其中;位于左音域区间的低音琴键组由七个音阶琴键和其五个低音半音的音阶琴键共十二个组成,其每个对应标注的音名及音阶序号的琴键依次表述为:c,即低音键“1”键(2);d,即低音键“2”键(3);e,即低音键“3”键(4);f,即低音键“4”键(5);g,即低音键“5”键(6);a,即低音键“6”键(7);b,即低音键“7”键(8);c,即低音键“1”键(2)与d,即低音键“2”键(3)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9);d,即低音键“2”键(3)与e,即低音键“3”键(4)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10);f,即低音键“4”键(5)与g,即低音键“5”键(6)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11);g,即低音键“5”键(6)与a,即低音键“6”键(7)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12);a,即低音键“6”键(7)与b,即低音键“7”键(8)之间的琴键为低音半音键(13);位于右音域区间的中音琴键组由七个音阶琴键和其五个中音半音的音阶琴键共十二个组成,其每个对应标注的音名及音阶序号的琴键依次表述为:c1,即中音键“1”键(14);d1,即中音键“2”键(15);e1,即中音键的“3”键(16);f1,即中音键“4”键(17);g1,即中音键“5”键(18);a1,即中音键“6”键(19);b1,即中音键“7”键(20);c1,即中音键“1”键(14)与d1,即中音键“2”键(15)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1);d1,即中音键“2”键(15)与e1,即中音键“3”键(16)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2);f1,即中音键“4”键(17)与g1,即中音键“5”键(18)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3);g1,即中音键“5”键(18)与a1,即中音键“6”键(19)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4);a1,即中音键“6”键(19)与b1,即中音键“7”键(20)之间的琴键为中音半音键(25);位于触控屏幕(1)左右两音域区间的低音组琴键和中音组琴键共有二十四个,每个琴键都按着各自对应处的位置在分区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分区之间平行相处,其区域大小或间距以能包容其中的琴键既能各自活动自如、又互不扰动、同时顺应手指的自然操作便捷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弹奏时,手形处于自然松驰状态,手指微屈,其指头可轻松自然地触及到对应的区域中的琴键位置;设若五根手指分别表示的手指音序编号为:大拇指为“1”,食指为“2”,中指为“3”,无名指为“4”,小指为“5”,那么,具体五个手指的基本定位方位指向的分区中的键位音序号依次为——位于触控屏幕(1)左侧的左音域区间:左一分区位于左音域区间的最下方,设有一个键位:C,即低音键“1”键(2),它与左大拇指的指位对应;左食指、左中指、左无名指和左小指依次分别对应左三分区——隔着左手掌虎口跨过的左二分区——一字排开的d,即低音键“2”键(3);e,即低音键“3”键(4);f,即低音键“4”键(5)和g,即低音键“5”键(6);以上五键定义为基准本位键;其中,左食指对应的d,即低音键“2”键(3)为基准定位键,以确定其它手指头的基本定位;低音半音键(12),紧邻g,即低音键“5”键(6),设定由左小指就近触击;左二分区中排列有三个半音键位,位列于左三分区的几个基准本位键——d,即低音键“2”键(3);e,即低音键“3”键(4);f,即低音键“4”键(5)的下方——具体排列顺序如此:低音半音键(9);低音半音键(10);c,低音半音键(11),它们分别由就近对应的左食指、左中指和左无名指向下弹指触击;左四分区设有三个键:b,即低音键“6”键(7),挨近基准本位键“4”键的上方,由左无名指上弹;a,即低音键“7”键(8),靠近基准本位键“3”键,由左中指弹击;半音键(13),紧邻a,即低音键“6”键(7),由左小指触及;同理,右一分区位于触控屏幕(1)右侧的音域区间的最下方,设有一个键位:c1,即中音键“1”键(14),它与右大拇指的指位对应;右食指、右中指、右无名指和右小指依次分别对应右三分区——隔着右手掌虎口跨过的右二分区——一字排开的d1,即中音键“2”键(15)位;e1,即中音键“3”键(16)位;f1,即中音键“4”键(17)位和g1,即中音键“5”键(18)位;以上五键定义为基准本位键;其中,右食指对应的d1,即中音键“2”键(15)为基准定位键,以确定其它手指头的基本定位;中音半音键(24),紧邻g1,即中音键“5”键(18),设定由右小指就近触击;右二分区中排列有三个半音的键位,位列于右三分区的几个基准本位键——d1,即中音键“2”键(15)位;e1,即中音键“3”键(16)位;f1,即中音键“4”键(17)——的下方,具体排列顺序如此:中音半音键(21),中音半音键(22),中音半音键(23),它们分别由就近对应的右食指、右中指和右无名指向下弹指触击;右四分区设有三个键位:b1,即中音键“6”键(19),挨近基准本位键“4”键的上方,由右无名指上弹;a1,即中音键“7”键(20),靠近基准本位键“3”键的上方,由右中指弹击;半音键(25),紧邻a1,即中音键“6”键(19)位,由右小指触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触控屏上的五指琴结构的显示和虚拟操作界面,其特征在于,在触控屏幕(1)左右音域区间的一分区下面设有基调选择控制键和基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珉
申请(专利权)人:田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