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盖梁在上下楼层墙体处的新型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1344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9 2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楼盖梁在上下楼层墙体处的新型连接结构,包括第一下墙体和第一上墙体组成的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以及第二下墙体和第二上墙体组成的相邻的另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第一下墙体和第一上墙体连接的交界面与第二下墙体和第二上墙体连接的交界面齐平形成楼层分界面,还包括楼盖边梁和楼盖托梁,所述楼盖边梁上下两端分别都固定连接于第二下墙体和第二上墙体,所述楼盖边梁的侧面上固定若干根水平的楼盖托梁的端部,所述楼盖托梁平行于所述第一下墙体和第一上墙体组成的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连接方式的抗震能力、抗风能力、承载能力以及楼板刚度均大大增加,从而保障建筑的稳定型、安全性。

A New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Floor Beam at Upper and Lower Floor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楼盖梁在上下楼层墙体处的新型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楼盖梁在上下楼层墙体处的新型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冷弯薄壁轻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是一种新型的装配式轻钢建筑体系,由于具有安装方便、施工周期短、节能节材、绿色环保、经济效益好等优点,逐渐成为砖混结构的一种更新替代建筑体系。为增强轻钢结构的抗震能力、抗风能力、承载能力以及楼板刚度,特做此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楼盖梁在上下楼层墙体处的新型连接结构,楼盖梁在上下楼层墙体处的新型连接方式可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抗风能力、承载能力以及楼板刚度。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楼盖梁在上下楼层墙体处的新型连接结构,包括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组成的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以及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组成的相邻的另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连接的交界面与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连接的交界面齐平形成楼层分界面,还包括楼盖边梁10和楼盖托梁12,所述楼盖边梁10上下两端分别都固定连接于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所述楼盖边梁10的侧面上固定若干根水平的楼盖托梁12的端部,所述楼盖托梁12平行于所述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组成的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优选地,所述楼盖托梁12通过L型连接件11固定连接于楼盖边梁10上。优选地,所述楼盖边梁10和楼盖托梁12的顶面高度都高于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的交界面。优选地,还包括楼盖边托梁9,所述楼盖边托梁9的端部也固定于所述楼盖边梁10的侧面上,且所述楼盖边托梁9处于楼盖边梁10的前后端部位置,所述楼盖边托梁9的上下两端分别都固定连接于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优选地,所述楼盖边托梁9也通过L型连接件11固定连接于楼盖边梁10上。优选地,所述楼盖边托梁9的顶面高度都高于所述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的交界面。优选地,所述第一下墙体Q1包括固定在第一下墙顶梁2下端的第一下墙架柱3,所述第一上墙体Q2包括固定在第一上墙底梁1上端的第一上墙架柱4,所述第二下墙体Q3包括固定在第二下墙顶梁7下端的第二下墙架柱5,所述第二上墙体Q4包括固定在第二上墙底梁8上端的第二上墙架柱6;所述第一下墙顶梁2和第一上墙底梁1、第二下墙顶梁7和第二上墙底梁8贴合形成楼层分界面。优选地,楼盖边梁10与第二上墙体Q4的第二上墙架柱6的翼缘、第二上墙底梁8的翼缘以及第二下墙体Q3的第二下墙顶梁7的翼缘、第二下墙架柱5的翼缘都分别固定连接。优选地,楼盖边托梁9与第一上墙体Q2的第一上墙架柱4的翼缘、第一上墙底梁1的翼缘以及第一下墙体Q1的第一下墙架柱3的翼缘、第一下墙顶梁2的翼缘都分别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为:该楼盖边梁、楼盖边托梁的腹板既与上层墙体的底梁翼缘、墙架柱翼缘通过螺钉(螺栓、铆钉、焊接等方式)进行有效连接;又与下层墙体顶梁翼缘、墙架柱翼缘的翼缘通过螺钉(螺栓、铆钉、焊接等方式)进行有效连接,该连接方式的抗震能力、抗风能力、承载能力以及楼板刚度均大大增加,从而保障建筑的稳定型、安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楼盖边梁在上下楼层处的安装示意图。图3为楼盖边梁在上下楼层处的安装剖面示意图。图4为楼盖边托梁在上下楼层处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楼盖边托梁在上下楼层处的安装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5所示一种楼盖梁在上下楼层墙体处的新型连接结构,包括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组成的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以及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组成的相邻的另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连接的交界面与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连接的交界面齐平形成楼层分界面,还包括楼盖边梁10和楼盖托梁12,所述楼盖边梁10上下两端分别都固定连接于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所述楼盖边梁10的侧面上固定若干根水平的楼盖托梁12的端部,所述楼盖托梁12平行于所述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组成的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墙体Q1包括固定在第一下墙顶梁2下端的第一下墙架柱3,所述第一上墙体Q2包括固定在第一上墙底梁1上端的第一上墙架柱4,所述第二下墙体Q3包括固定在第二下墙顶梁7下端的第二下墙架柱5,所述第二上墙体Q4包括固定在第二上墙底梁8上端的第二上墙架柱6;所述第一下墙顶梁2和第一上墙底梁1、第二下墙顶梁7和第二上墙底梁8贴合形成楼层分界面。本实施例还包括楼盖边托梁9,所述楼盖边托梁9的端部也固定于所述楼盖边梁10的侧面上,且所述楼盖边托梁9处于楼盖边梁10的前后端部位置,所述楼盖边托梁9的上下两端分别都固定连接于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楼盖边梁10、楼盖托梁12、楼盖边托梁9在上下层轻钢墙体处安装时,其顶面并不与上下楼层的交接面齐平,而是高出该交界面。即,所述楼盖边梁10和楼盖托梁12的顶面高度都高于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的交界面;所述楼盖边托梁9的顶面高度都高于所述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的交界面。楼盖托梁12、楼盖边托梁9分别通过L型连接件11固定连接于楼盖边梁10上。其中,楼盖边梁10与第二上墙体Q4的第二上墙架柱6的翼缘、第二上墙底梁8的翼缘以及第二下墙体Q3的第二下墙顶梁7的翼缘、第二下墙架柱5的翼缘都分别固定连接;楼盖边托梁9与第一上墙体Q2的第一上墙架柱4的翼缘、第一上墙底梁1的翼缘以及第一下墙体Q1的第一下墙架柱3的翼缘、第一下墙顶梁2的翼缘都分别固定连接,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定于螺钉、螺栓、铆钉、焊接等方式。本专利技术因楼盖边梁10、楼盖边托梁9既与上层墙体的底梁、墙架柱相连接,又与下层墙体的顶梁、墙架柱相连接,宛如一道圈梁将楼盖梁与上下层墙体相连接,该方式用于提高冷弯薄壁型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抗风能力,增加其整体刚度,保障建筑的结构安全。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楼盖梁在上下楼层墙体处的新型连接结构,包括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组成的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以及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组成的相邻的另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连接的交界面与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连接的交界面齐平形成楼层分界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楼盖边梁(10)和楼盖托梁(12),所述楼盖边梁(10)上下两端分别都固定连接于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所述楼盖边梁(10)的侧面上固定若干根水平的楼盖托梁(12)的端部,所述楼盖托梁(12)平行于所述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组成的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楼盖梁在上下楼层墙体处的新型连接结构,包括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组成的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以及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组成的相邻的另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连接的交界面与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连接的交界面齐平形成楼层分界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楼盖边梁(10)和楼盖托梁(12),所述楼盖边梁(10)上下两端分别都固定连接于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所述楼盖边梁(10)的侧面上固定若干根水平的楼盖托梁(12)的端部,所述楼盖托梁(12)平行于所述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组成的一个上下楼层的墙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楼盖梁在上下楼层墙体处的新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楼盖托梁(12)通过L型连接件(11)固定连接于楼盖边梁(10)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楼盖梁在上下楼层墙体处的新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楼盖边梁(10)和楼盖托梁(12)的顶面高度都高于第二下墙体(Q3)和第二上墙体(Q4)的交界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楼盖梁在上下楼层墙体处的新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楼盖边托梁(9),所述楼盖边托梁(9)的端部也固定于所述楼盖边梁(10)的侧面上,且所述楼盖边托梁(9)处于楼盖边梁(10)的前后端部位置,所述楼盖边托梁(9)的上下两端分别都固定连接于第一下墙体(Q1)和第一上墙体(Q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楼盖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磊刘伦广
申请(专利权)人:华新顿现代钢结构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