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院教学演示用移动急救担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0208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9 1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医院教学演示用移动急救担架,包括头部框架,头部框架一侧设有腿部框架,头部框架和腿部框架之间通过腰部框架连接,头部框架和腿部框架之间形成的四边形内侧设有连接布,连接布上设有软垫,头部框架和腿部框架外侧以及两个腰部框架上均设有把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拥有较好的折叠性,且折叠后占用空间较小,拥有的活动杆可以穿过插销鼻上,用以固定担架,本使用结构在教学演示用的时候,整个担架需要四位医务人员抬起,受力比较均匀,使患者避免了二次受伤,对医院人员的工作也比较省力,安装比较简单,省时省力,给需要学习使用移动急救担架的医务人员解决了很多困难。

A Mobile First Aid Stretcher for Teaching Demonstration in Hospit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院教学演示用移动急救担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急救担架,特别涉及一种医院教学演示用移动急救担架,属于医疗器械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急救担架在医院外出援救的时候会经常会用到,且需要人工进行抬运,在医院教学演示可移动的急救担架中,很多担架比较复杂,在使用担架的过程中需要至少两人将患者抬起才能顺利的将患者移动,这样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容易使患者受到二次伤害,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难度,在教学中,给需要学习的医务人员带来了很多困难,很多的担架不能进行折叠存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医院教学演示用移动急救担架,解决了急救担架在医院外出援救的时候会经常会用到,且需要人工进行抬运,在医院教学演示可移动的急救担架中,很多担架比较复杂,在使用担架的过程中需要至少两人将患者抬起才能顺利的将患者移动,这样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容易使患者受到二次伤害,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难度,在教学中,给需要学习的医务人员带来了很多困难,很多的担架不能进行折叠存放,且可以折叠存放的担架基本折叠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医院教学演示用移动急救担架,包括所述头部框架,所述头部框架一侧设有腿部框架,所述头部框架和腿部框架之间通过腰部框架连接,所述头部框架和腿部框架之间形成的四边形内侧设有连接布,所述连接布上设有软垫,所述头部框架和腿部框架外侧以及两个腰部框架上均设有把手,所述把手上套设有防滑手把套,所述腿部框架和头部框架外两侧在靠近腰部框架处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套杆,且所述套杆相对于腿部框架与头部框架的外侧均套设有活动杆,所述腰部框架外侧两端均设有插销鼻,所述腰部框架底部连接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底部两侧均设有固定板挂钩,所述头部框架与腿部框架底部两侧均连接第一固定板,且所述头部框架和腿部框架与第一固定板焊接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穿插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固定板通过第一转轴与支撑杆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杆底部均连接万向轮,所述支撑杆内侧底部均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上穿插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固定板通过第二转轴与限位杆顶端活动连接,所述限位杆末端连接挂钩,且限位杆末端与挂钩焊接连接,所述挂钩与固定板挂钩为可拆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腰部框架与第三固定板为焊接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软垫为超细纤维材质制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套杆的长度大于头部框架与腿部框架的框架厚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销鼻与活动杆可拆卸连接。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拥有较好的折叠性,且折叠后占用空间较小,拥有的活动杆可以穿过插销鼻上,用以固定担架,本使用结构在教学演示用的时候,整个担架需要四位医务人员抬起,受力比较均匀,使患者避免了二次受伤,对医院人员的工作也比较省力,安装比较简单,省时省力,给需要学习使用移动急救担架的医务人员解决了很多困难。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连接布与各个框架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头部框架;2、把手;3、防滑手把套;4、套杆;5、插销鼻;6、活动杆;7、第一固定板;8、第一转轴;9、支撑杆;10、万向轮;11、第二固定板;12、第二转轴;13、限位杆;14、挂钩;15、第三固定板;16、固定板挂钩;17、连接布;18、软垫;19、腿部框架;20、腰部框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3所示,一种医院教学演示用移动急救担架,包括头部框架1,头部框架1一侧设有腿部框架19,头部框架1和腿部框架19之间通过腰部框架20连接,头部框架1和腿部框架19之间形成的四边形内侧设有连接布17,连接布17上设有软垫18,头部框架1和腿部框架19外侧以及两个腰部框架20上均设有把手2,把手2上套设有防滑手把套3,腿部框架19和头部框架1外两侧在靠近腰部框架20处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套杆4,且套杆4相对于腿部框架19与头部框架1的外侧均套设有活动杆6,腰部框架20外侧两端均设有插销鼻5,腰部框架20底部连接第三固定板15,第三固定板15底部两侧均设有固定板挂钩16,头部框架1与腿部框架19底部两侧均连接第一固定板7,且头部框架1和腿部框架19与第一固定板7焊接连接,第一固定板7上穿插设有第一转轴8,第一固定板7通过第一转轴8与支撑杆9活动连接,支撑杆9底部均连接万向轮10,支撑杆9内侧底部均设有第二固定板11,第二固定板11上穿插设有第二转轴12,第二固定板11通过第二转轴12与限位杆13顶端活动连接,限位杆13末端连接挂钩14,且限位杆13末端与挂钩14焊接连接,挂钩14与固定板挂钩16为可拆卸连接。腰部框架20与第三固定板15为焊接连接,使挂钩14与固定板挂钩16连接性更加稳定;软垫18为超细纤维材质制成,使患者可以避免床板的硬度带来的二次伤害;套杆4的长度大于头部框架1与腿部框架19的框架厚度,使活动杆6可以套设在插销鼻5上;插销鼻5与活动杆6可拆卸连接,方便固定担架整体。具体的,在医院教学演示用移动急救担架时,需要四个医务人员手动握住把手2,将担架抬起,套设在套杆4上的活动杆6的另一侧穿过插销鼻5,用于固定担架整体,将每个支撑杆9放下,手动将每个限位杆13末端上的挂钩14挂在固定板挂钩16上,用于固定支撑杆9,使整个担架可以在地面上自由移动,当演示到需要将担架抬到救护车上时,只需将挂在固定板挂钩16上的挂钩14取出,便可以降低担架的高度,使医务人员可以将担架上的受伤人员轻松抬入车内,本使用结构在教学演示用的时候,整个担架需要四位医务人员抬起,受力比较均匀,使患者避免了二次受伤,对医院人员的工作也比较省力,安装比较简单,省时省力,给需要学习使用移动急救担架的医务人员解决了很多困难。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医院教学演示用移动急救担架,包括头部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框架(1)一侧设有腿部框架(19),所述头部框架(1)和腿部框架(19)之间通过腰部框架(20)连接,所述头部框架(1)和腿部框架(19)之间形成的四边形内侧设有连接布(17),所述连接布(17)上设有软垫(18),所述头部框架(1)和腿部框架(19)外侧以及两个腰部框架(20)上均设有把手(2),所述把手(2)上套设有防滑手把套(3),所述腿部框架(19)和头部框架(1)外两侧在靠近腰部框架(20)处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套杆(4),且所述套杆(4)相对于腿部框架(19)与头部框架(1)的外侧均套设有活动杆(6),所述腰部框架(20)外侧两端均设有插销鼻(5),所述腰部框架(20)底部连接第三固定板(15),所述第三固定板(15)底部两侧均设有固定板挂钩(16),所述头部框架(1)与腿部框架(19)底部两侧均连接第一固定板(7),且所述头部框架(1)和腿部框架(19)与第一固定板(7)焊接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7)上穿插设有第一转轴(8),所述第一固定板(7)通过第一转轴(8)与支撑杆(9)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杆(9)底部均连接万向轮(10),所述支撑杆(9)内侧底部均设有第二固定板(11),所述第二固定板(11)上穿插设有第二转轴(12),所述第二固定板(11)通过第二转轴(12)与限位杆(13)顶端活动连接,所述限位杆(13)末端连接挂钩(14),且限位杆(13)末端与挂钩(14)焊接连接,所述挂钩(14)与固定板挂钩(16)为可拆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院教学演示用移动急救担架,包括头部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框架(1)一侧设有腿部框架(19),所述头部框架(1)和腿部框架(19)之间通过腰部框架(20)连接,所述头部框架(1)和腿部框架(19)之间形成的四边形内侧设有连接布(17),所述连接布(17)上设有软垫(18),所述头部框架(1)和腿部框架(19)外侧以及两个腰部框架(20)上均设有把手(2),所述把手(2)上套设有防滑手把套(3),所述腿部框架(19)和头部框架(1)外两侧在靠近腰部框架(20)处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套杆(4),且所述套杆(4)相对于腿部框架(19)与头部框架(1)的外侧均套设有活动杆(6),所述腰部框架(20)外侧两端均设有插销鼻(5),所述腰部框架(20)底部连接第三固定板(15),所述第三固定板(15)底部两侧均设有固定板挂钩(16),所述头部框架(1)与腿部框架(19)底部两侧均连接第一固定板(7),且所述头部框架(1)和腿部框架(19)与第一固定板(7)焊接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东马琳丽陈春玲王慧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