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血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0199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9 1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止血器械,包括至少一对电极,每对电极包括一个工作极和一个回路极;所述电极设置有进液口和回液口,并且所述电极内设置有与进液口和回液口连通的空腔,进液口、空腔和回液口构成冷却介质循环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冷却介质的流动带走了电极上的热量,使得电极始终保持较低的温度,避免了粘刀现象,从而使能量能够持续输出,进而产生较大的止血范围。由于止血区域规则,更方便切割手术,能大大提高手术效率。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同时解决了现有止血器械止血区域不规则和容易“粘刀”的技术问题。

A hemostatic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止血器械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止血的器械。
技术介绍
在外科手术中经常会用到电外科止血器械,例如电刀、电凝钳、超声刀、电凝镊等;而目前的电外科器械通常是用于表面止血,止血深度和止血范围较小,在进行大范围切割手术时止血效率较低。并且目前的止血器械的止血电极没有降温功能,导致组织迅速干结、碳化,出现“粘刀”的现象,结痂的组织阻碍能量的传输,大大较弱止血效果,并且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清理电极。加之,目前的止血器械使用时形成的止血区域(如球形、椭球形及其他异形)不方便切割,降低了手术效率。实际手术中,止血区域是否理想,尤其,易于切割的长方体形止血区域,对于提高手术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的止血器械均不能形成长方体形等易于切割止血区域,不能满足快速手术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止血器械,解决了现有止血器械止血区域不规则和容易“粘刀”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采用一种止血器械,至少包括一对用于导电止血和消融的电极,每对电极包括一个工作极和一个回路极,各个工作极和回路极间隔设置;所述电极设置有进液口、回液口,以及与进液口和回液口连通构成冷却介质循环通道的空腔。电极通过带插头的电缆线与射频等离子主机连接,通电后,使得射频能量在工作极和回路极之间流动。由于组织具有一定阻抗,射频能量流经组织时会产生热量,而该热量令组织螺旋蛋白收缩、脱水,使血管闭合,从而实现止血功能。在止血时,电极本身不会发热,止血的热量来自射频能量流经组织时“欧姆发热”产生的热量。电极周边的射频能量远大于远处的射频能量,这就导致电极周边的组织会更加容易脱液干结,如果电极周边的组织过早脱水干结,则射频能量无法传输到更远的组织去,那么就无法对远处的组织止血,止血范围大大减小。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电极为具有空腔的针状电极,针状电极包括直管状的电极本体,所述电极本体一端为封闭的尖端,另一端为进液口,尖端和进液口之间为电极的空腔;所述回液口设置在电极本体靠近进液口的侧壁上。电极的外形为直管状并具有尖端,使得电极便于深入组织或者平靠在组织上进行止血。整个电极为封闭状态,使得冷却介质仅能在电极内部循环而不渗漏。回液口设置在电极本体靠近进液口的位置,不仅能增大冷却介质在电极本体内流动的行程,提高散热效果,而且也能够提高各个电极插入组织的深度。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进液口处设置有延伸进空腔的进液管,进液管的直径小于电极本体的直径,且进液管位于空腔内部的一端与电极本体的尖端留有间隙。进液管深入电极本体内部,由于所述进液管直径小于电极本体,且与电极本体的尖端留有间隙,使得进液管与电极本体之间具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空腔,使冷却介质的进入通道和回流通道分离,回流效率更高,能更及时带走热量。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改进,进液管与电极本体同轴。确保进液管与电极本体之间间隔的一致避免单边,使得冷却介质在电极本体内均匀流动。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电极为针状并呈弧形。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每个电极的作用端(即电极本体具有尖端的一端)平齐。使得每个电极插入组织深处的深度都能相同,进行深层止血,或者平靠组织表面时,能够形成更易切割的止血区域。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每个电极之间相互平行,或相邻电极呈正八字设置,或相邻电极呈倒八字设置。有利于形成便于手术切割的止血区域,而不形成类似球形或椭球形等不便于手术切割的止血区域。与所述每个电极的作用端平齐这一特征结合,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长方体形止血区域。长方体形止血区域的长度或宽度与厚度的比值通常不小于2。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各个电极的进液口分别通过进液支管连通有进液总管;所述各个电极的回液口分别通过回液支管连通有回液总管。即每个冷却介质循环通道形成并联。外部进入的冷却介质能够同时到达需要降温的各个电极,更加及时地降温,避免“粘刀”,降温效果更好。所述每个电极的回液口分别通过回液支管连通有回液总管,便于连接冷却介质循环装置。作为另一种的改进,一个所述电极通过回液口与另一个所述电极的进液口相连通,使两两电极之间构成串联的冷却介质循环通道。串联后,只需要第一个电极的进液口通过进液支管连通有进液总管,最后一个电极的回液口通过回液支管连通有回液总管即可。外部进入的冷却介质能够依次到达需要降温的各个电极,能及时地降温,避免“粘刀”,降温效果也较好。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电极为呈一字排布的两对。现有用于深层消融的器械例如微波消融针,只针对深层特定区域的组织消融,消融区域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圆状的消融区域不利于切割手术。通过一字排布,可以形成更大的长方体形止血区域,止血范围广。作为一种改进,还包括用于封装电极的壳体,所述壳体由上壳和下壳拼合而成;且所述电极本体的尖端延伸出壳体。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电极本体作用部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小于2。所谓作用部,是指电极本体可插入组织的部分。为了保证插入深度,电极本体的作用部的长度至少是其宽度的两倍或者两倍以上。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电极本体为方柱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电极中空,其空腔分别与进液口和回液口连通,构成冷却介质循环通道,使用时,冷却介质能够依次通过进液口、空腔和回液口,利用冷却介质带走电极上的热量;因此电极的温度不会过高(保持在25℃左右),不会出现“粘刀现象”,而电极周围的组织不会过早干结,使得射频能量可以传输出去,令远处的组织产热、脱水、止血。通电后,射频能量能够在组织内部产生大致为长方体的消融区域(或截面呈四边形/梯形的消融区域),经多次消融后,组织上形成立体的凝固带,构成凝固带的各个边或面均较直(直边、平面),更加有利于切割。以凝固带边缘为切开线将病变的组织切除,切开侧与原生侧通过凝固带分隔开,避免了出血。同时,通过冷却介质的流动带走了电极上的热量,使得电极始终保持较低的温度,避免了粘刀现象,从而使能量能够持续输出,进而产生较大的止血范围。加之,由于双极电极(若工作极和回路极平行且等长)的设计,射频能量只在电极之间传递,且射频能量会在电极连线的垂直方向扩散,从而形成扁平状的长方体形止血(消融)区域(或截面呈四边形/梯形的消融区域),止血区域规则,更方便切割手术,能大大提高手术效率。因此,本专利技术同时解决了现有止血器械止血区域不规则和容易“粘刀”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表面止血消融,还可以用于深层组织的止血消融。即可使用针状电极或针状弧形电极等,插入深层组织内部,会形成长方体形的消融区域;当平靠组织表面时,可以在组织表面形成较薄的长方体形(或长方形)消融区域。另外,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是间隔设置的工作极和回路极,射频能量仅作用于病灶组织,不会给整个人体通电,也不需要负极板配合,能够避免普通的单极电极因负极板易脱落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不会灼伤人体,同时,也省去了需要使用负极板的麻烦,使得手术更加安全和方便。为解决上述问题,没有发现可参考的现有技术资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很难想到将“冷却介质循环通道”与至少一对双极电极结合,可以产生这么好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电极结构示意图。图4为冷却介质流动示意图。图5为串联式电极示意图。图6为弧形电极示意图。图7为工作效果示意图。图8为经多次消融后的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止血器械,包括至少一对电极,其特征在于:每对电极包括一个工作极和一个回路极;所述电极设置有进液口、回液口,以及与进液口和回液口连通构成冷却介质循环通道的空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止血器械,包括至少一对电极,其特征在于:每对电极包括一个工作极和一个回路极;所述电极设置有进液口、回液口,以及与进液口和回液口连通构成冷却介质循环通道的空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止血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包括直管状的电极本体,所述电极本体一端为封闭的尖端,另一端为进液口,尖端和进液口之间为电极的空腔;所述回液口设置在电极本体靠近进液口的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止血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处设置有延伸进空腔的进液管,进液管的直径小于电极本体的直径,且进液管位于空腔内部的一端与电极本体的尖端留有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止血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与电极本体同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止血器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敬兴义冯曦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美创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