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锂锰超薄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98070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1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次锂锰超薄电池。它包括正极,负极和铝塑膜,所述铝塑膜内表面上对称设有正极坑和负极坑;所述正极位于所述正极坑内,所述负极位于所述负极坑内;所述正极表面涂覆有导电胶,有隔膜粘贴在所述正极外表面,所述导电胶位于所述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量产导入快速简便、超薄的优点。

Primary lithium-manganese ultrathin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次锂锰超薄电池
本技术涉及一次锂锰电池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一次锂锰超薄电池。
技术介绍
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促生了智能银行卡片、房卡、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兴一次锂锰电池应用的出现,使薄型电池,尤其是厚度0.5mm以下的超薄电池逐渐成为一次锂电池的重要分支领域,超薄电池也成为国内众多锂电池工厂正在研发的新型技术产品。目前超薄电池仅有欧美及日本少数几家企业能够批量供货生产,产品受制海外技术垄断严重,其技术难点在于电池在组装过程中正负极、隔膜、铝塑膜等材料无法精确定位及封装成型,国内有限的超薄电池技术及专利仅可在实验室内实现样品生产,无法应用于批量化供货。因此,现亟需一种厚度较小,结构稳固,便于批量生产的一次锂锰超薄电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一次锂锰超薄电池,其厚度小于或等于0.5mm,结构稳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次锂锰超薄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和铝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塑膜内表面上对称设有正极坑和负极坑;所述正极位于所述正极坑内,所述负极位于所述负极坑内;所述正极表面涂覆有导电胶,有隔膜粘贴在所述正极外表面,所述导电胶位于所述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正极坑和负极坑均为方形坑。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正极的基材选用金属箔材。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正极选用厚度为10μm~15μm的铝箔或不锈钢箔,所述正极的成片厚度为120μm~150μm;有空白区域设于所述正极一顶角上,有正极耳焊接于所述空白区域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极为厚度为50μm~80μm的超薄锂带,有负极耳铆压在所述负极一顶角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正极耳为不锈钢极耳;所述负极耳为镍极耳。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有正极极耳胶设于所述正极耳上、且位于所述正极端部;有负极极耳胶设于所述负极耳上、且位于所述负极端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正极耳一端位于所述铝塑膜端部内侧、另一端伸出所述铝塑膜;所述负极耳一端位于所述铝塑膜端部内侧、另一端伸出所述铝塑膜;所述正极极耳胶一端位于所述铝塑膜端部内侧、另一端伸出所述铝塑膜;所述负极极耳胶一端位于所述铝塑膜端部内侧、另一端伸出所述铝塑膜。所述正极均为电池正极;所述负极均为电池负极。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一次锂锰超薄电池,其厚度小于或等于0.5mm;本技术在现有的锂锰软包装电池生产工艺基础上就能实现本技术的所有工艺技术,量产导入快速简便;(2)本技术解决了固定装配过程中的正负极位置的技术难题(现有技术中固定装配过程中的正负极位置恰好是超薄电池最大的技术障碍);本技术开创性的提出一次锂锰超薄电池的铝塑膜冲坑思路,铝塑膜冲坑有助于固定装配过程中的正负极位置,铝塑膜冲坑之后,成品电池的外观也更方正平滑;(3)本技术采用三次顶封成型的成型方法,解决了传统铝塑膜软包装电池采用一次顶封时超薄电池正负极耳位置容易跑偏的难题;本技术通过控制封焊温度和时间,保证了三次顶封成型不会影响本技术铝塑膜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极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负极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冲坑后的铝塑膜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铝塑膜内表面设有正极和负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铝塑膜折叠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成品结构示意图。图中1-正极,1.1-正极耳,1.2-正极极耳胶,1.3-空白区域,2-负极,2.1-负极耳,2.2-负极极耳胶,3-铝塑膜,3.1-正极坑,3.2-负极坑,3.3-顶封边,4-导电胶,5-隔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技术的优点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参阅附图可知:一次锂锰超薄电池,包括正极1,负极2和铝塑膜3,所述铝塑膜3内表面上对称设有正极坑3.1和负极坑3.2,有助于固定装配过程中的正负极位置,且铝塑膜冲坑之后,成品电池的外观更方正平滑;所述正极1位于所述正极坑3.1内,所述负极2位于所述负极坑3.2内;固定装配过程中的正负极位置;所述正极1表面涂覆有导电胶4,有隔膜5粘贴在所述正极1外表面,所述导电胶4位于所述正极1与所述隔膜5之间(如图5所示),导电胶能够将隔膜固定在正极表面,防止隔膜移动错位。所述正极坑3.1和负极坑3.2均为方形坑(如图3-图5所示),方形坑的尺寸与正负极尺寸相同,使正负极片能够固定在方形坑中,防止正负极在装配过程中移动错位。所述正极1的基材选用金属箔材,金属箔材在电池工作时能起到正极集流作用,同时选用金属箔材更有利于正极浆料涂布。所述正极1选用厚度为10μm~15μm的铝箔或不锈钢箔,所述正极1的成片厚度为120μm~150μm;铝箔表面形成的氧化层和不锈钢箔有抗正极浆料和水分的腐蚀作用,此厚度尺寸的正极才能保证制备的电池总厚度不超过0.5mm。有空白区域1.3设于所述正极1一顶角上,有正极耳1.1焊接于所述空白区域1.3上(如图1所示)。所述负极2为厚度为50μm~80μm的超薄锂带,有负极耳2.1铆压在所述负极2一顶角上(如图2所示),此厚度尺寸的负极才能保证制备的电池总厚度不超过0.5mm。所述正极耳1.1为不锈钢极耳;所述负极耳2.1为镍极耳,为了保证电池品质,正极极耳需选用化学惰性强的不锈钢,负极极耳需选用导电性强的镍。有正极极耳胶1.2设于所述正极耳1.1上、且位于所述正极1上端(如图1所示);有负极极耳胶2.2设于所述负极耳2.1上、且位于所述负极2上端(如图2所示),极耳胶是聚丙烯PP材质,能够与铝塑膜内表面的聚丙烯PP热熔封焊。所述正极耳1.1一端位于所述铝塑膜3端部内侧、另一端伸出所述铝塑膜3;所述负极耳2.1一端位于所述铝塑膜3端部内侧、另一端伸出所述铝塑膜3;所述正极极耳胶1.2一端位于所述铝塑膜3端部内侧、另一端伸出所述铝塑膜3;所述负极极耳胶2.2一端位于所述铝塑膜3端部内侧、另一端伸出所述铝塑膜3(如图4、图5所示),正负极耳是金属材质,无法与铝塑膜封焊密封,需要使用极耳胶将正负极耳与铝塑膜熔融封焊。本技术所述的一次锂锰超薄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正极1使用单面涂布式工艺,选用的基材经辊压成片;步骤二:用激光机清粉正极1,留出小片空白区域1.3,待正极1干燥除水后,将正极耳1.1与空白区域1.3的金属箔材焊接(如图1所示);步骤三:将负极耳2.1铆压在负极2上(如图2所示);步骤四:用冲坑模具在铝塑膜3内表面对称冲出正极坑3.1和负极坑3.2,并将铝塑膜3裁切至需要的长度(如图3所示);步骤五:先封焊正极,将焊好正极耳1.1的正极1放置在正极坑3.1中,用热封机将正极极耳胶1.2与铝塑膜3的顶封边3.3内表面熔融封焊;步骤六:再焊接负极,将铆接好负极耳2.1的负极2放置在负极坑3.2中,用热封机将负极极耳胶2.2与铝塑膜3的顶封边3.3内表面熔融封焊(如图4所示);步骤七:在正极1外表面涂上一层导电胶4,然后将裁切好尺寸的隔膜5粘贴在正极1外表面;步骤八:对折铝塑膜3;在热封机下,将正极极耳胶1.2与铝塑膜3的顶封边3.3内表面熔融封焊、将负极极耳胶2.2与铝塑膜3的顶封边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次锂锰超薄电池,包括正极(1),负极(2)和铝塑膜(3),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塑膜(3)内表面上对称设有正极坑(3.1)和负极坑(3.2);所述正极(1)位于所述正极坑(3.1)内,所述负极(2)位于所述负极坑(3.2)内;所述正极(1)表面涂覆有导电胶(4),有隔膜(5)粘贴在所述正极(1)外表面,所述导电胶(4)位于所述正极(1)与所述隔膜(5)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次锂锰超薄电池,包括正极(1),负极(2)和铝塑膜(3),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塑膜(3)内表面上对称设有正极坑(3.1)和负极坑(3.2);所述正极(1)位于所述正极坑(3.1)内,所述负极(2)位于所述负极坑(3.2)内;所述正极(1)表面涂覆有导电胶(4),有隔膜(5)粘贴在所述正极(1)外表面,所述导电胶(4)位于所述正极(1)与所述隔膜(5)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锂锰超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坑(3.1)和负极坑(3.2)均为方形坑。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锂锰超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1)的基材选用金属箔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锂锰超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1)选用厚度为10μm~15μm的铝箔或不锈钢箔,所述正极(1)的成片厚度为120μm~150μm;有空白区域(1.3)设于所述正极(1)一顶角上,有正极耳(1.1)焊接于所述空白区域(1.3)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敬于力阮红林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昊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