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敷料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43663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3:0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负压敷料贴,包括负压敷料和引流盒,引流盒设于负压敷料上端,负压敷料下端粘贴于创面周围的皮肤上,负压敷料用于吸收创面的渗液,引流盒用于将负压敷料内的渗液吸出,引流盒包括外壳、弹性膜和抽气管,外壳罩设于弹性膜上,且外壳与弹性膜之间形成负压腔,外壳与负压敷料连接,负压敷料和弹性膜上均设有与负压腔连通的通孔,抽气管穿过外壳与负压腔连通以抽出负压腔中的气体或液体,使用时,直接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负压敷料贴的负压敷料下端粘贴于创面周围的皮肤上即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便于患者行动,且减少连接的操作,降低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的要求,减少引流管,降低成本。

Negative pressure dres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负压敷料贴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压敷料贴。
技术介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drainage,简称VSD)是德国ULM大学WimFleischman博士于1992年首创,并形成理论雏形,用于四肢创面的引流;1994年中国裘华德教授首次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普外科,开创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普外科应用的先河,王彦峰、裘华德教授在中国于1997年得到授权了第一个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专利。现有的VSD技术基本配置包括负压源(包括医用吸引机、医院使用的中心负压装置或负压引流瓶等)、引流管、亲水性泡沫材料或其它医用疏水性泡沫材料或海绵类敷料或纱布类敷料(以下对上述医用材料统称多孔泡沫材料)、可粘贴密封薄膜和引流容器组成。接通负压源引流,可以将人体组织内的渗血、渗液、液化坏死的组织碎片以及脓液等液化物质引流至引流容器内。上述技术可以将坏死组织和毒素、脓液等直接排出体外,避免毒素重吸收,快速清洁创面;同时,高负压吸引能够有效促进肉芽迅速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使用该技术,病患者可以3-7天内不需换药,避免交叉感染,降低了医护人员工作量,减少了患者痛苦,降低了创伤的致死率、致残率。目前医院常用的VSD技术所以使用的电子负压源、引流管、敷料、封闭膜、引流容器大多为分离部分,使用时逐一连接,因此为避免漏气和漏液对产品各部分的连接配合要求高、操作复杂、成本较高、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高和对病人舒适性差,容易造成病人行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负压敷料贴。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负压敷料贴,包括负压敷料和引流盒,引流盒设于负压敷料上端,负压敷料下端粘贴于创面周围的皮肤上,负压敷料用于吸收创面的渗液,引流盒用于将负压敷料内的渗液吸出,引流盒包括外壳、弹性膜和抽气管,外壳罩设于弹性膜上,且外壳与弹性膜之间形成负压腔,外壳与负压敷料连接,负压敷料和弹性膜上均设有与负压腔连通的通孔,抽气管穿过外壳与负压腔连通以抽出负压腔中的气体或液体。进一步在于,负压敷料包括保护层和吸收层,外壳连接于保护层上端,保护层上设有通孔,保护层罩设吸收层,且保护层边缘粘贴于皮肤上。进一步在于,抽气管内设有密封球,密封球位于抽气管穿过外壳的一端,密封球用于对负压腔进行密封。进一步在于,吸收层由防粘连材料制成。进一步在于,外壳由透明材料制成,且具有警示线。进一步在于,负压敷料贴还包括鲁尔接头,引流盒可拆卸地与负压敷料连接,鲁尔接头连接负压敷料和弹性膜以形成负压敷料和弹性膜之间与负压腔连通的通道。进一步在于,弹性膜与负压敷料之间设有弹性件。进一步在于,抽气管为软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引流盒设于负压敷料上端,负压敷料下端粘贴于创面周围的皮肤上,使用时,直接将本技术负压敷料贴的负压敷料下端粘贴于创面周围的皮肤上即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便于患者行动,且减少连接的操作,降低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的要求,减少引流管,降低成本;外壳与弹性膜之间形成负压腔,负压敷料和弹性膜上均设有与负压腔连通的通孔,使用抽气桶或注射器于抽气管处将负压腔内的气体或液体抽出时,负压腔内的气压小于弹性膜与底壳之间的气压,弹性膜向外壳方向上升,且负压腔形成负压状态,由于负压将负压敷料内的渗液经过通孔吸至负压腔或将创面上的渗液吸至负压敷料内;当弹性膜上升至与外壳贴合时,压力不能继续增大,从而防止损伤创面;弹性膜回弹过程中保持给予创面持续稳定的负压;当有液体渗出后,渗液被吸入负压腔中,弹性膜防止吸入的液体回到负压敷料接触创面和皮肤,使液体与创面分离,减少创面感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负压敷料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抽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负压敷料贴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负压敷料贴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负压敷料,11、保护层,12、吸收层,2、引流盒,21、外壳,22、弹性膜,23、抽气管,3、密封球,4、警示线,5、鲁尔接头,6、弹性件,7、通孔,8、负压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参见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负压敷料贴,包括负压敷料1和引流盒2,引流盒2设于负压敷料1上端,负压敷料1下端粘贴于创面周围的皮肤上,负压敷料1用于吸收创面的渗液,引流盒2用于将负压敷料1内的渗液吸出,引流盒2包括外壳21、弹性膜22和抽气管23,外壳21罩设于弹性膜22上,且外壳21与弹性膜22之间形成负压腔8,外壳21与负压敷料1连接,负压敷料1和弹性膜22上均设有与负压腔8连通的通孔7,抽气管23穿过外壳21与负压腔8连通以抽出负压腔8中的气体或液体。将引流盒2设于负压敷料1上端,负压敷料1下端粘贴于创面周围的皮肤上,使用时,直接将本技术负压敷料贴的负压敷料1下端粘贴于创面周围的皮肤上即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便于患者行动,且减少连接的操作,降低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的要求,减少引流管,降低成本;外壳21与弹性膜22之间形成负压腔8,负压敷料1和弹性膜22上均设有与负压腔8连通的通孔7,使用抽气桶或注射器于抽气管23处将负压腔8内的气体或液体抽出时,负压腔8内的气压小于弹性膜22与底壳之间的气压,弹性膜22向外壳21方向上升,且负压腔8形成负压状态,由于负压将负压敷料1内的渗液经过通孔7吸至负压腔8或将创面上的渗液吸至负压敷料1内;当弹性膜22上升至与外壳21贴合时,压力不能继续增大,从而防止损伤创面;弹性膜22回弹过程中保持给予创面持续稳定的负压;当有液体渗出后,渗液被吸入负压腔8中,弹性膜22防止吸入的液体回到负压敷料1接触创面和皮肤,使液体与创面分离,减少创面感染。参见图1,负压敷料1包括保护层11和吸收层12,外壳21连接于保护层11上端,保护层11上设有通孔7,保护层11罩设吸收层12,且保护层11边缘粘贴于皮肤上,吸收层12具有相连的孔隙,吸收层12用于吸取创面渗出的液体,负压腔8在负压状态时,将吸收层12吸瘪,从而吸收层12将创面上的液体吸入吸收层12,且给予创面负压,保护层11为防水保护层11,上表面具有防水作用,避免使用者沾水使负压敷料1贴掉落,直接将负压敷料1和引流盒2粘连在患者创面周边,提高患者的舒适性,便于患者行动。参见图1、2,抽气管23内设有密封球3,密封球3位于抽气管23穿过外壳21的一端,密封球3用于对负压腔8进行密封,具体的,抽气管23穿过外壳21一端内径小于密封球3直径,使用抽气桶或注射器于抽气管23处将负压腔8内的气体或液体抽出时,将密封球3从抽气管23穿过外壳21一端往外吸,从而负压腔8内的气体或液体可以抽出,当弹性膜22上升至与外壳21贴合时,不再抽气,取下抽气桶或注射器,由于外界气压大于负压腔8内的气压,密封球3被压至抽气管23穿过外壳21一端,将负压腔8密封住。吸收层12由防粘连材料制成,当使用完毕后揭开负压敷料1时,不与创面黏连减少病人疼痛,且避免再次损伤创面。参见图1,外壳21由透明材料制成,且具有警示线4,当弹性膜22回弹到该警示线4的位置时,提示使用者压力已经减小至需要抽出负压腔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压敷料贴,其特征在于,包括负压敷料和引流盒,引流盒设于负压敷料上端,负压敷料下端粘贴于创面周围的皮肤上,负压敷料用于吸收创面的渗液,引流盒用于将负压敷料内的渗液吸出,引流盒包括外壳、弹性膜和抽气管,外壳罩设于弹性膜上,且外壳与弹性膜之间形成负压腔,外壳与负压敷料连接,负压敷料和弹性膜上均设有与负压腔连通的通孔,抽气管穿过外壳与负压腔连通以抽出负压腔中的气体或液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压敷料贴,其特征在于,包括负压敷料和引流盒,引流盒设于负压敷料上端,负压敷料下端粘贴于创面周围的皮肤上,负压敷料用于吸收创面的渗液,引流盒用于将负压敷料内的渗液吸出,引流盒包括外壳、弹性膜和抽气管,外壳罩设于弹性膜上,且外壳与弹性膜之间形成负压腔,外壳与负压敷料连接,负压敷料和弹性膜上均设有与负压腔连通的通孔,抽气管穿过外壳与负压腔连通以抽出负压腔中的气体或液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敷料贴,其特征在于,负压敷料包括保护层和吸收层,外壳连接于保护层上端,保护层上设有通孔,保护层罩设吸收层,且保护层边缘粘贴于皮肤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征胡修元唐海达冯幼强
申请(专利权)人: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