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3455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8:25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可改善漏光。该显示组件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对置基板;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显示区包括像素区、透光区以及遮光区;阵列基板远离对置基板的一侧设置有位于遮光区的第一遮光图案,第一遮光图案围绕透光区一圈设置。

Display Component, Display Device and Its Driv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2月13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1811526888.7、申请名称为“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窄边框以及全面屏显示装置不但具有良好的外观,而且还可以实现更多的内容显示,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成为未来终端显示产品的发展方向。对于市场中现有的终端显示产品,需要将边框设置的宽一些,从而来设置前置摄像头。但这样不可避免的会降低屏幕的屏占比,从而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提高屏幕的屏占比,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可改善漏光。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组件,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对置基板;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显示区包括像素区、透光区以及位于像素区和透光区之间的遮光区,遮光区围绕透光区一圈设置;阵列基板远离对置基板一侧设置有位于遮光区的第一遮光图案;第一遮光图案围绕透光区一圈设置。通过将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划分成像素区、透光区以及位于像素区和透光区之间的遮光区,并在阵列基板上且对应遮光区设置第一遮光图案,可对像素区射向透光区的光进行吸收,从而改善漏光,进而实现将前置摄像头放置于显示区的设置。可选的,对置基板设置有位于遮光区的第二遮光图案,第二遮光图案围绕透光区一圈设置。进一步改善漏光。可选的,显示组件还包括位于显示面板远离出光面一侧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具有第一镂空区,第一镂空区由背光模组的侧框限定出,侧框不透光;沿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第一镂空区的边缘位于遮光区内。显示组件还包括第三遮光图案,第三遮光图案位于遮光区且与显示面板和侧框均接触;第三遮光图案围绕透光区一圈设置,且用于吸收从侧框靠近显示面板一侧漏出的光。可保证遮光区对透光区与像素区之间光线的隔离,避免像素区对透光区产生漏光,从而可保证显示以及前置摄像头的成像效果。而且,通过第三遮光图案的设置,本申请可去掉背光模组中位于侧框与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之间的胶框,从而可降低遮光区的占比。可选的,侧框与显示面板接触;第三遮光图案设置在侧框靠近第一镂空区的一侧。可选的,侧框与显示面板之间具有空隙;第三遮光图案至少设置在侧框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隙内。在侧框与显示面板之间具有间隙的情况下,一方面,第三遮光图案填充于间隙处,吸收背光模组射向侧框与显示面板间隙处的光线,另一方面,第三遮光图案的粘结面积增大,使得侧框与显示面板的连接更牢固。可选的,阵列基板还设置有下偏光层,下偏光层具有第二镂空区;沿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下偏光层限定出第二镂空区的侧面的投影位于遮光区内。可选的,下偏光层设置在第一衬底靠近背光模组一侧。这样工艺上更容易制作。可选的,侧框与下偏光层直接接触;第一遮光图案位于第一衬底与下偏光层之间;第三遮光图案包覆下偏光层限定出第二镂空区的侧面以及下偏光层超出侧框部分的底面。通过将第一遮光图案设置于第一衬底与下偏光层之间,并使第三遮光图案包覆下偏光层限定出第二镂空区的侧面以及下偏光层超出侧框部分的底面,可最大化的对背光模组射入遮光区以及射向透光区的光进行吸收。在此基础上,可选的,第一遮光图案的靠近透光区的侧面,超出下偏光层限定出第二镂空区的侧面。第一遮光图案可以吸收更多射入遮光区以及射向透光区的光。可选的,下偏光层限定出第二镂空区的侧面,位于侧框远离第一镂空区的一侧;第一遮光图案位于第一衬底与下偏光层之间,且至少延伸至侧框上方;侧框与第一遮光图案之间具有空隙。通过将第一遮光图案设置于第一衬底与下偏光层之间,且至少延伸至侧框上方,并使第三遮光图案至少设置在侧框与第一遮光图案(即,侧框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隙内,可最大化的对背光模组射入遮光区以及射向透光区的光进行吸收。在此基础上,可选的,第一遮光图案具有镂空部;第三遮光图案填充于镂空部中与第一衬底接触。通过在第一遮光图案中设置镂空部,可起到对第三遮光图案限位的作用,工艺上更容易制作第三遮光图案。可选的,下偏光层限定出第二镂空区的侧面,位于侧框远离第一镂空区的一侧;第一遮光图案位于下偏光层的第二镂空区内,且至少延伸至侧框上方。可避免光线从下偏光层限定出第二镂空区的侧面漏出而导致漏光。在此基础上,可选的,第一遮光图案与下偏光层直接接触;侧框与第一遮光图案之间具有空隙。通过使第一遮光图案与下偏光层直接接触,可使第一遮光图案尺寸相对大一些,从而尽可能多的吸收光线。可选的,显示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的第四遮光图案;沿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第四遮光图案正对遮光区设置;第四遮光图案围绕透光区一圈设置;第四遮光图案与下偏光层靠近第一遮光图案的部分以及第一遮光图案靠近下偏光层的部分交叠,且第四遮光图案位于侧框远离第一镂空区的一侧;第四遮光图案至少与背光模组接触。通过第四遮光图案配合第一遮光图案,可尽可能多的吸收光线,避免漏光。可选的,显示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的第四遮光图案;沿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第四遮光图案正对遮光区设置;第四遮光图案围绕透光区一圈设置;第四遮光图案与下偏光层靠近第一遮光图案的部分以及第一遮光图案靠近下偏光层的部分交叠;第四遮光图案延伸至侧框上方并与侧框接触。通过第四遮光图案配合第一遮光图案,可尽可能多的吸收光线,避免漏光。可选的,阵列基板还设置有位于遮光区的第五遮光图案,第五遮光图案围绕透光区一圈设置;第五遮光图案位于第一衬底与设置于第一衬底靠近对置基板一侧的TFT电路层之间,第五遮光图案覆盖部分下偏光层。当第五遮光图案位于第一衬底和TFT电路层之间时,在形成该阵列基板时,工艺上先形成第五遮光图案,然后在像素区制作形成TFT电路层,因而,第五遮光图案可起到隔绝TFT电路反光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遮光效果。可选的,第三遮光图案从侧框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隙处,延伸至侧框靠近第一镂空区的一侧,并与侧框侧面的部分接触。在防止光线从侧框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隙处漏出的基础上,还可增大第三遮光图案与侧框的接触面积,使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的固定效果更好。可选的,沿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第一遮光图案的投影与遮光区重合。可选的,沿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第二遮光图案的投影与遮光区重合。可选的,对置基板还设置有位于像素区的黑矩阵,第二遮光图案与黑矩阵同层同材料。这样可使工艺简化。可选的,侧框包括垂直显示面板设置的侧板以及与显示面板平行的顶板,顶板与侧板的靠近显示面板的一端连接。可选的,侧框由垂直显示面板设置的侧板构成。可选的,背光模组还设置有至少位于侧框朝向第一镂空区的内壁上的防反光层。通过设置防反光层可进一步对光进行吸收,以使前置摄像头更好的成像。可选的,对置基板还设置有上偏光层,上偏光层上具有第三镂空区;沿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偏光层限定出第三镂空区的侧面的投影位于遮光区内。可选的,阵列基板在第一衬底靠近对置基板一侧设置有TFT电路层;TFT电路层包括第四镂空区,第四镂空区的边缘位于遮光区内。可通过TFT电路层进行遮光,简化制备工艺。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对置基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像素区、透光区以及位于所述像素区和所述透光区之间的遮光区,所述遮光区围绕所述透光区一圈设置;所述阵列基板远离所述对置基板一侧设置有位于所述遮光区的第一遮光图案;所述第一遮光图案围绕所述透光区一圈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13 CN 20181152688871.一种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对置基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像素区、透光区以及位于所述像素区和所述透光区之间的遮光区,所述遮光区围绕所述透光区一圈设置;所述阵列基板远离所述对置基板一侧设置有位于所述遮光区的第一遮光图案;所述第一遮光图案围绕所述透光区一圈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置基板设置有位于所述遮光区的第二遮光图案,所述第二遮光图案围绕所述透光区一圈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出光面一侧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具有第一镂空区,所述第一镂空区由所述背光模组的侧框限定出,所述侧框不透光;沿所述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镂空区的边缘位于所述遮光区内;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第三遮光图案,所述第三遮光图案位于所述遮光区且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侧框均接触;所述第三遮光图案围绕所述透光区一圈设置,且用于吸收从所述侧框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漏出的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与所述显示面板接触;所述第三遮光图案设置在所述侧框靠近所述第一镂空区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具有空隙;所述第三遮光图案至少设置在所述侧框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空隙内。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还设置有下偏光层,所述下偏光层具有第二镂空区;沿所述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下偏光层限定出所述第二镂空区的侧面的投影位于所述遮光区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背光模组的情况下,所述下偏光层设置在第一衬底靠近所述背光模组一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侧框与所述下偏光层直接接触;所述第一遮光图案位于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下偏光层之间;第三遮光图案包覆所述下偏光层限定出第二镂空区的侧面以及所述下偏光层超出所述侧框部分的底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图案的靠近所述透光区的侧面,超出所述下偏光层限定出所述第二镂空区的侧面。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偏光层限定出所述第二镂空区的侧面,位于侧框远离所述第一镂空区的一侧;所述第一遮光图案位于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下偏光层之间,且至少延伸至所述侧框上方;所述侧框与所述第一遮光图案之间具有空隙。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图案具有镂空部;第三遮光图案填充于所述镂空部中与所述第一衬底接触。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偏光层限定出所述第二镂空区的侧面,位于侧框远离所述第一镂空区的一侧;所述第一遮光图案位于所述下偏光层的所述第二镂空区内,且至少延伸至所述侧框上方。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图案与所述下偏光层直接接触;所述侧框与所述第一遮光图案之间具有空隙。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之间的第四遮光图案;沿所述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四遮光图案正对所述遮光区设置;所述第四遮光图案围绕所述透光区一圈设置;所述第四遮光图案与所述下偏光层靠近所述第一遮光图案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一遮光图案靠近所述下偏光层的部分交叠,且所述第四遮光图案位于所述侧框远离所述第一镂空区的一侧;所述第四遮光图案至少与所述背光模组接触。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之间的第四遮光图案;沿所述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四遮光图案正对所述遮光区设置;所述第四遮光图案围绕所述透光区一圈设置;所述第四遮光图案与所述下偏光层靠近所述第一遮光图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斌吕焱牛彦凯尹帮实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