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矿库洪污分流与矿浆输送的集成排洪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3099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6: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尾矿库洪污分流与矿浆输送的集成排洪系统,属于尾矿库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工程洪污分流差、尾矿输送管道检修维护困难的问题。其包括排洪主隧洞,排洪主隧洞上游侧连通有排洪支隧洞和尾矿输送支洞,排洪主隧洞内设有隔水墙,隔水墙与排洪主隧洞一侧的侧壁围合成回水渠,排洪主隧洞内回水渠上方设置有盖板,盖板上设有尾矿输送管道,隔水墙与排洪主隧洞另一侧的侧壁形成的清水通道,清水通道的下游侧连通有消力池,回水渠的下游侧连通有回水池,还设有拦洪坝、尾矿初期坝、尾矿堆积坝,拦洪坝与尾矿初期坝之间设有排渗盲沟,排渗盲沟与排洪支隧洞的清水通道侧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尾矿库洪污分流与矿浆输送。

An Integrated Flood Discharge System of Flood and Sewage Diversion and Slurry Transportation in Tailings Reservoi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尾矿库洪污分流与矿浆输送的集成排洪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尾矿库
,具体涉及一种尾矿库洪污分流与矿浆输送的集成排洪系统。
技术介绍
根据我国的自然地质条件,在地面建设的尾矿库中,大多存在于山谷中。尾矿库工程的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尾矿坝体和排洪系统两部分。目前,常见的排洪系统形式有拦洪坝+斜槽+涵洞泄洪系统和溢流井+隧洞泄洪系统。尾矿库设置排洪系统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及时排除库内暴雨;二是回收库内澄清水。过去几十年,由于缺乏正规的设计以及环保意识不足,我国大多数尾矿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排洪系统的洪水和尾矿回水在一套排洪系统中混合下泄。含有氰化物、氯化物、硫化物等有毒有害药剂的尾矿水肆意排放,对各地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近几年,环保问题带来的后果日渐突出,国家相应出台了一些列环保政策。洪污分流的要求已经纳入了尾矿库环境保护的审批范围内,要求尾矿澄清水达到100%的回收率。因此,一种投资少却能实现洪污分流,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的排洪系统便成为矿山企业的必然选择。我国尾矿库输送系统的管线一般采用地表或者沟埋式布置。而这地表布设必定产生了征地问题,且管道暴露在外,随着气候的变化,极易发生老化,进而降低寿命。沟埋式布置是将输送管道埋于地下,这将为后期的管道检修维护带来的非常大的困难。将洪污分流与尾矿输送系统相结合,实现排洪系统的集成与优化,不仅能满足工程的环保要求,同时优化后的输送段将不用另行征地,解决了建设工程用地难的问题。输送管线布置于排洪系统内部,便于工程检修,降低了管线的老化程度,从而节约了工程投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矿库洪污分流与矿浆输送的集成排洪系统,解决现有工程洪污分流差、尾矿输送管道检修维护困难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尾矿库洪污分流与矿浆输送的集成排洪系统,包括排洪主隧洞,排洪主隧洞上游侧分别连通有排洪支隧洞和尾矿输送支洞,排洪主隧洞内沿排洪主隧洞长度方向设置有隔水墙,隔水墙与排洪主隧洞一侧的侧壁围合成回水渠,回水渠沿排洪主隧洞和排洪支隧洞的长度方向设置,排洪主隧洞内回水渠上方位于隔水墙顶部与排洪主隧洞之间设置有盖板,盖板上设置有尾矿输送管道,尾矿输送管道沿排洪主隧洞和尾矿输送支洞长度方向设置,隔水墙与排洪主隧洞另一侧的侧壁形成的清水通道,清水通道的下游侧连通有消力池,回水渠的下游侧连通有回水池,还设置有拦洪坝、尾矿初期坝、尾矿堆积坝,拦洪坝与尾矿初期坝之间设置有排渗盲沟,排渗盲沟与排洪支隧洞的清水通道侧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排洪支隧洞还连通有溢流井。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中,包括排洪主隧洞,排洪主隧洞上游侧分别连通有排洪支隧洞和尾矿输送支洞,排洪主隧洞内沿排洪主隧洞长度方向设置有隔水墙,隔水墙与排洪主隧洞一侧的侧壁围合成回水渠,回水渠沿排洪主隧洞和排洪支隧洞的长度方向设置,排洪主隧洞内回水渠上方位于隔水墙顶部与排洪主隧洞之间设置有盖板,盖板上设置有尾矿输送管道,尾矿输送管道沿排洪主隧洞和尾矿输送支洞长度方向设置,隔水墙与排洪主隧洞另一侧的侧壁形成的清水通道,清水通道的下游侧连通有消力池,回水渠的下游侧连通有回水池,还设置有拦洪坝、尾矿初期坝、尾矿堆积坝,拦洪坝与尾矿初期坝之间设置有排渗盲沟,排渗盲沟与排洪支隧洞的清水通道侧连通。通过该设置,不仅能够将山谷型尾矿库的洪水与污染的尾矿回水进行分流,同时将输送管线纳入排洪系统,用盖板封闭了回水渠道顶部,从而解决了遭遇较大洪水时,洪水、污水混渗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了洪污分流问题,减小了环境污染。将洪污分流与尾矿输送系统相结合,实现排洪系统的集成与优化,不仅能满足工程的环保要求,同时优化后的输送段将不用另行征地,解决了建设工程用地难的问题,输送管线布置于排洪系统内部,便于工程检修,降低了管线的老化程度,从而节约了工程投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排洪主隧洞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排洪主隧洞与排洪支隧洞、尾矿输送支洞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排洪主隧洞与消力池、回水池的连接示意图;图中标记:1-排洪主隧洞、2-尾矿输送支洞、3-排洪支隧洞、4-溢流井、5-尾矿初期坝、6-尾矿堆积坝、7-拦洪坝、8-消力池、9-回水池、10-排渗盲沟、11-隔水墙、12-回水渠、13-尾矿输送管道、14-盖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一种尾矿库洪污分流与矿浆输送的集成排洪系统,包括排洪主隧洞,排洪主隧洞上游侧分别连通有排洪支隧洞和尾矿输送支洞,排洪主隧洞内沿排洪主隧洞长度方向设置有隔水墙,隔水墙与排洪主隧洞一侧的侧壁围合成回水渠,回水渠沿排洪主隧洞和排洪支隧洞的长度方向设置,排洪主隧洞内回水渠上方位于隔水墙顶部与排洪主隧洞之间设置有盖板,盖板上设置有尾矿输送管道,尾矿输送管道沿排洪主隧洞和尾矿输送支洞长度方向设置,隔水墙与排洪主隧洞另一侧的侧壁形成的清水通道,清水通道的下游侧连通有消力池,回水渠的下游侧连通有回水池,还设置有拦洪坝、尾矿初期坝、尾矿堆积坝,拦洪坝与尾矿初期坝之间设置有排渗盲沟,排渗盲沟与排洪支隧洞的清水通道侧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排洪支隧洞还连通有溢流井。本专利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在尾矿库的上游设置拦洪坝,在排洪主隧洞的内部修建隔水墙,将拦洪坝前的沟道常流水以及洪水拦截后引至主排洪隧洞的清水通道侧,尾矿库区内的澄清水经过排洪支隧洞进入排洪主隧洞内的回水渠侧,确保在遭遇较大洪水时,两种水流不混渗,隔水墙顶部上方架设盖板,将尾矿输送管道布置在盖板上部,并加以固定,实现了尾矿输送管道在排洪隧洞内部的集成。尾矿输送管道由排洪主隧洞末端的回水池上方进入排洪主隧洞,通过尾矿输送支洞,将尾矿浆输送至尾矿堆积坝顶部,回水渠由尾矿库区的排洪支隧洞沿排洪主隧洞方向设置。本方案适用于中线法尾矿筑坝方案,尾矿初期坝与尾矿堆积坝轴线在同一位置,矿浆在尾矿输送支洞出口处减压后进入分级旋流器,做进一步的分级筑坝。实施例1一种尾矿库洪污分流与矿浆输送的集成排洪系统,包括排洪主隧洞,排洪主隧洞上游侧分别连通有排洪支隧洞和尾矿输送支洞,排洪主隧洞内沿排洪主隧洞长度方向设置有隔水墙,隔水墙与排洪主隧洞一侧的侧壁围合成回水渠,回水渠沿排洪主隧洞和排洪支隧洞的长度方向设置,排洪主隧洞内回水渠上方位于隔水墙顶部与排洪主隧洞之间设置有盖板,盖板上设置有尾矿输送管道,尾矿输送管道沿排洪主隧洞和尾矿输送支洞长度方向设置,隔水墙与排洪主隧洞另一侧的侧壁形成的清水通道,清水通道的下游侧连通有消力池,回水渠的下游侧连通有回水池,还设置有拦洪坝、尾矿初期坝、尾矿堆积坝,拦洪坝与尾矿初期坝之间设置有排渗盲沟,排渗盲沟与排洪支隧洞的清水通道侧连通。通过该设置,不仅能够将山谷型尾矿库的洪水与污染的尾矿回水进行分流,同时将输送管线纳入排洪系统,用盖板封闭了回水渠道顶部,从而解决了遭遇较大洪水时,洪水、污水混渗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了洪污分流问题,减小了环境污染。将洪污分流与尾矿输送系统相结合,实现排洪系统的集成与优化,不仅能满足工程的环保要求,同时优化后的输送段将不用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尾矿库洪污分流与矿浆输送的集成排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洪主隧洞(1),排洪主隧洞(1)上游侧分别连通有排洪支隧洞(3)和尾矿输送支洞(2),排洪主隧洞(1)内沿排洪主隧洞(1)长度方向设置有隔水墙(11),隔水墙(11)与排洪主隧洞(1)一侧的侧壁围合成回水渠(12),回水渠(12)沿排洪主隧洞(1)和排洪支隧洞(3)的长度方向设置,排洪主隧洞(1)内回水渠(12)上方位于隔水墙(11)顶部与排洪主隧洞(1)之间设置有盖板(14),盖板(14)上设置有尾矿输送管道(13),尾矿输送管道(13)沿排洪主隧洞(1)和尾矿输送支洞(2)长度方向设置,隔水墙(11)与排洪主隧洞(1)另一侧的侧壁形成的清水通道,清水通道的下游侧连通有消力池(8),回水渠(12)的下游侧连通有回水池(9),还设置有拦洪坝(7)、尾矿初期坝(5)、尾矿堆积坝(6),拦洪坝(7)与尾矿初期坝(5)之间设置有排渗盲沟(10),排渗盲沟(10)与排洪支隧洞(3)的清水通道侧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矿库洪污分流与矿浆输送的集成排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洪主隧洞(1),排洪主隧洞(1)上游侧分别连通有排洪支隧洞(3)和尾矿输送支洞(2),排洪主隧洞(1)内沿排洪主隧洞(1)长度方向设置有隔水墙(11),隔水墙(11)与排洪主隧洞(1)一侧的侧壁围合成回水渠(12),回水渠(12)沿排洪主隧洞(1)和排洪支隧洞(3)的长度方向设置,排洪主隧洞(1)内回水渠(12)上方位于隔水墙(11)顶部与排洪主隧洞(1)之间设置有盖板(14),盖板(14)上设置有尾矿输送管道(13),尾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星郑卫琳陈晓博杨超群王仕杰黄晓毅罗小新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