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发热充气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501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墨烯发热充气垫,包括充气垫本体,所述充气垫本体包括由表面至底面依次设置的表面层、填充层、石墨烯发热层、气囊腔、反射层、防水层和耐磨防滑层;所述石墨烯发热层两端分别设有电极;所述充气垫本体的外侧面设有与所述气囊腔相连通的气阀和与两所述电极相连接的充电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具备保暖和理疗双重功能,且能耗低。

A Pneumatic Pad for Graphene Hea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烯发热充气垫
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品
,尤其是涉及一种石墨烯发热充气垫。
技术介绍
充气垫是指充气后膨胀体积变大的床垫,其具有很强的柔韧性和弹性,放气之后不占体积,方便携带,深受人们特别是户外运动者的喜爱,现有充气垫一般不具备加热功能,如若将其用于户外露营时,不仅寒冷,且有损健康,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发热的充气垫。为此专利文献CN201610765636.4公开了一种加热气垫床,其采用碳纤维发热丝作为发热体,虽然相比于传统电阻丝发热具有更高的电热转换效率,但碳纤维发热丝仍为线式发热,依然存在热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为此其在气囊腔腔四周壁上涂覆有一层导热层,以使得碳纤维发热丝产生的热量迅速传递到导热层各处对气囊腔腔内空气同时全方位加热,但要求导热层导热效率高,结构更加复杂且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保温层和反射层仅设于气囊腔底端面,因此导热层虽能将热量迅速传递至气囊腔腔四周壁,同时也造成热量大量损失,增加了能耗。专利文献201720753959.1公开的一种具有理疗功能的充气式旅行垫,包括旅行垫本体,所述旅行垫本体包括无纺布面料层、远红外发射层、海绵垫层和充气垫层,所述充气垫层上设置有气阀,海绵垫层固定在充气垫层的上方,所述海绵垫层内安装有多组并排设置的磁石,远红外发射层固定在海绵垫层的上方,所述远红外发射层顶部中央安装有沿远红外发射层长度方向设置的长方形纳米石墨烯发热层,无纺布面料层遮覆在远红外发射层的上表面。长方形纳米石墨烯发热层仅使得旅行垫正中央部分发热而两侧不具备发热功能,即人们只有躺在正中间时才能够取暖,使用性差,体验度差,同时远红外发射层,旨在使其具备远红外理疗的作用,但是石墨烯发热层本身就能够向外辐射远红外线,因而远红外发射层的设置,不仅造成结构复杂,浪费原材料,而且在使用时也更加费电;此外,将电源槽设置在旅行垫本体上,不仅给人体造成不适感,同时影响旅行垫的折叠收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具备保暖和理疗双重功能,且能耗低的石墨烯发热充气垫。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石墨烯发热充气垫,包括充气垫本体,所述充气垫本体包括由表面至底面依次设置的表面层、填充层、石墨烯发热层、气囊腔、反射层、防水层和耐磨防滑层;所述石墨烯发热层两端分别设有电极;所述充气垫本体的外侧面设有与所述气囊腔相连通的气阀和与两所述电极相连接的充电接口。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接口为USB接口。进一步地,所述填充层为海绵层。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呈条状结构,且沿所述石墨烯发热层长度方向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石墨烯发热层为面式发热,发热快,其热量分布相比于碳纤维发热丝更加均匀,无需另外在气囊腔外表面增加导热层或匀热层,或者采用导热率较差的覆盖材料,热量损耗大大降低。同时基于石墨烯发热层的发热原理,其电源采用5-10V的安全电压,既能保证达到所需温度,因此用电安全,不存在安全隐患,且能耗大大降低,同时其热量是以远红外线的形式向外传播,起到远红外理疗的作用,省去现有技术中多余设置的远红外发射层造成的原材料和电资源浪费。且石墨烯发热层布满充气垫整个区域,使人们躺在充气垫各个区域都能够取暖,使用性和体验度好。2、本技术气囊腔的设置,有效防止热量以传导的方式向地面损失热量,且石墨烯发热层上方设置的填充层,不仅起到缓冲作用,以提高人体的舒适度,同时与气囊腔共同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大大降低能耗。3、本技术在气囊腔下方设置反射层,反射层有效将石墨烯发热层释放的远红外线反射至气囊腔上方,即靠人体一侧,同时有效防止热量以红外辐射的形式向地面损失热量,节能降耗。4、本技术在充气垫本体的外侧面设置充电接口,以方便通过外部电源取电,以在户外时可外接移动电源或设备取电,同时方便充气垫折叠和携带。5、本技术在耐磨防滑层的作用下,保证充气垫与地面有效接触,防止充气垫移位。在防水层的作用下,以隔绝地面特别是户外潮湿地面上的水分,给人们带来很好的体验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充气垫本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充气垫本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石墨烯发热层上电极的分布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技术进一步说明,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石墨烯发热充气垫,包括充气垫本体1,所述充气垫本体1内包括由表面至底面依次设置的表面层101、填充层102、石墨烯发热层103、气囊腔104、反射层105、防水层106和耐磨防滑层107;所述石墨烯发热层103两端分别设有电极4;所述充气垫本体1的外侧面设有与所述气囊腔104相连通的气阀3和与两所述电极4相连接的充电接口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4呈条状结构,且沿所述石墨烯发热层103长度方向设置。同时电极4设于石墨然发热层103与填充层102相接触的表面上。本实施方式石墨烯发热层103为面式发热,发热快,其热量分布相比于碳纤维发热丝更加均匀,无需另外在气囊腔104外表面增加导热层或匀热层,或者采用导热率较差的覆盖材料,热量损耗大大降低。同时基于石墨烯发热层103的发热原理,其电源采用5-10V的安全电压,既能保证达到所需温度,因此用电安全,不存在安全隐患,且能耗大大降低,同时其热量是以远红外线的形式向外传播,起到远红外理疗的作用,省去现有技术中多余设置的远红外发射层造成的原材料和电资源浪费。且石墨烯发热层103布满充气垫整个区域,使人们躺在充气垫各个区域都能够取暖,使用性和体验度好。本实施方式气囊腔104的设置,有效防止热量以传导的方式向地面损失热量,且石墨烯发热层103上方设置的填充层102,不仅起到缓冲作用,以提高人体的舒适度,同时与气囊腔104共同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大大降低能耗。气囊腔104通过气阀3充气放气。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填充层102为海绵层,还可以是乳胶、硅胶、棉花、羽绒等。本实施方式在气囊腔104下方设置反射层105,反射层105有效将石墨烯发热层103释放的远红外线反射至气囊腔104上方,即靠人体一侧,同时有效防止热量以红外辐射的形式向地面损失热量,节能降耗。本实施方式中,金、银、镍、铝箔或镀金属的聚酯、聚酰亚胺薄膜等。本实施方式在防水层106的作用下,以隔绝地面特别是户外潮湿地面上的水分,给人们带来很好的体验度。其中防水层106为以氯丁橡胶、丁基橡胶、三元乙丙橡胶、聚氯乙烯、聚异丁烯和聚氨酯等高分子材料为原料制成的防水薄膜。本实施方式在耐磨防滑层107的作用下,保证充气垫与地面有效接触,防止充气垫移位。其中耐磨防滑层107为皮革、橡胶、硅胶等材料,同时具备防水作用,可在耐磨防滑层107的底面刻蚀纹路,加强防滑效果。本实施方式在充气垫本体1的外侧面设置充电接口2,以方便通过外部电源取电,以在户外时外接移动电源或设备取电,同时方便充气垫折叠和携带。所述充电接口2优选为USB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墨烯发热充气垫,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垫本体,所述充气垫本体包括由表面至底面依次设置的表面层、填充层、石墨烯发热层、气囊腔、反射层、防水层和耐磨防滑层;所述石墨烯发热层两端分别设有电极;所述充气垫本体的外侧面设有与所述气囊腔相连通的气阀和与两所述电极相连接的充电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烯发热充气垫,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垫本体,所述充气垫本体包括由表面至底面依次设置的表面层、填充层、石墨烯发热层、气囊腔、反射层、防水层和耐磨防滑层;所述石墨烯发热层两端分别设有电极;所述充气垫本体的外侧面设有与所述气囊腔相连通的气阀和与两所述电极相连接的充电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涛李思幸贺盼盼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暖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