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产养殖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业,具体涉及水产养殖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水产养殖业已向规模化、设施化发展,单位水体养殖产量越来越高,随着养殖规模和单位产量的不断提高,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人们对因水产养殖造成公共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认识越来越深刻,湖泊、水库、河流等公共水体逐步退出水产养殖,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措施在各地逐步实施。其中,江苏、上海、浙江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已率先开展水产养殖尾水净化和循环利用试验示范工作,其中以江苏省推广的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最为典型,但目前对净化区建构模式和养殖尾水净化技术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针对整个养殖场的尾水净化和循环利用技术更是处于前期的概念摸索阶段,尚没有规模化应用。但建设成本更高的养鱼工厂的尾水净化及循环使用技术研究工作开展较早,目前,以国外的机械设备型的尾水净化和循环利用技术为主,主要应用于海水养鱼工厂建设,而符合我国国情的,设备使用少,运行费用低的生态型尾水净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不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设 ...
【技术保护点】
1.水产养殖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是:它包含一个养鱼单元(1)、一个水处理单元(2)、一台回水泵(3)、一套进回水通道(4)、若干进回水口及闸板(5)、排污系统(6)及杀菌消毒设备(7);养鱼单元(1)一端与水处理单元(2)相邻,两单元以回水泵(3)相连;养殖尾水自养殖池底部中央出口流入池底回水集污通道,至池角弧形上升通道,再从池顶回水口进入系统回水通道汇集流向水处理单元(2),养鱼单元(1)两侧回水分别经水处理单元(2)设置于尾部两侧的斜管反滤池上行,一半下行进入设置于水处理单元(2)尾部中间的生物流化池,再上行进入气浮池,再下行进入人工湿地,汇聚到集水池,另一半 ...
【技术特征摘要】
1.水产养殖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是:它包含一个养鱼单元(1)、一个水处理单元(2)、一台回水泵(3)、一套进回水通道(4)、若干进回水口及闸板(5)、排污系统(6)及杀菌消毒设备(7);养鱼单元(1)一端与水处理单元(2)相邻,两单元以回水泵(3)相连;养殖尾水自养殖池底部中央出口流入池底回水集污通道,至池角弧形上升通道,再从池顶回水口进入系统回水通道汇集流向水处理单元(2),养鱼单元(1)两侧回水分别经水处理单元(2)设置于尾部两侧的斜管反滤池上行,一半下行进入设置于水处理单元(2)尾部中间的生物流化池,再上行进入气浮池,再下行进入人工湿地,汇聚到集水池,另一半直接下行进入人工湿地,再上行进入气浮池,再下行进入人工湿地,然后汇聚到集水池;汇聚于集水池的水通过回水泵(3)泵入系统进水通道(4),进水通道的水经设置于养殖池的进水口进入养殖池,从而完成养殖池尾水净化、复氧、消毒后循环再利用;养殖单元(1)与水处理单元(2)建设于保温厂房内,呈南北向串连,两单元静止水位相同,动水位基本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养鱼单元(1)的养鱼池断面为长方形或其他近似形状,四面以砌体、混凝土浇注或PVC、玻璃钢、不锈钢等轻质材料围挡;呈两列对称设置,单列并联个数为5~10;中间为进水道,两边为回水道;养鱼池为正方形,边长8~15米,与进水渠相邻处设进水口,进水口一般设置于养鱼池一角,方便进水沿养鱼池切线向进入;与回水通道相邻处设回水口,进水与回水口大小、高程相当;池底中心设排污口一处,在池底下部沿排污口向回水口预设集污回水通道一条,过水断面同进回水口,通道至养鱼池一角上行部分以弧形墙体围成,回水口设置于直角池壁顶部,下行部分沿排污口向池角比降5~7%,通道下部呈“V”形或呈“U”形,通道下行与上行交汇处设置集污斗一处,集污斗最低处设排空孔和配套插管一根;养鱼池底呈“锅底”状,沿池边向排污口比降3%~5%;养鱼池除进回水口占用的池角外,另外两角设置弧形增氧柱,同一单元养鱼池四角圆弧形状与大小相同,养鱼池四角弧形设施上端设置玻璃钢格栅,方便日常管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水处理单元(2)断面为长方形或其他近似形状,四面以砌体、混凝土浇注或PVC、玻璃钢、不锈钢等轻质材料围挡,由斜管反滤池(8)、流化池(9)、人工湿地(10)、气浮池(11)、集水池(12)等水处理设施有机组成;所述的斜管反滤池(8)设置在水处理单元(2)最后端两侧,分别接受养鱼单元(1)两侧回水道来水,该反滤池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锥体污泥斗,圆锥角不大于60°,锥顶处设排空孔及配套插管,上部为正方体,设置一至两层斜管,上、下层斜管方向相反,斜管高度不小于0.8米,斜管反滤池(8)腰部设置进水口与养鱼单元(1)回水通道相连,开口于回水通道底部,大小与养鱼单元(1)进、回水口大小相当,为增加养殖尾水在斜管过滤层下部均匀分布,加速污物在污泥斗聚集,将回水通道来水分出一半导流至斜管反滤池另一侧腰部切线进入;斜管反滤池(8)上口设置导流槽和布水口,布水口合计过水面积不小于养鱼单元(1)进回水口过水断面;所述的流化池(9),设置与水处理单元(2)最后端中间,宽度与斜管反滤池(8)相同,承接两个斜管反滤池来水;该流化池池底设置刚玉曝气头、纳米增氧管等充气终端,每平方米充气量不小于100立方米/小时;池中放入多空聚丙烯塑料粒子,粒子体积为流化池有效水体30%~45%;流化池与气浮池相邻一侧底部设置出水口,过水断面不小于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凤建,强晓刚,余祥胜,徐敏,丁娜,朱传坤,
申请(专利权)人:淮安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淮阴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