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钮帽固定组件及旋钮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8892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21:32
本申请公开一种旋钮帽固定组件及旋钮开关。所述旋钮帽固定组件包括旋钮帽、卡环以及具有旋钮转轴的旋钮,所述旋钮转轴上设置有凹槽,所述旋钮帽和卡环均套设于旋钮转轴上,且所述卡环位于所述凹槽内并与旋钮帽紧配合。基于此,本申请能够在多次插拔后依然使得旋钮帽受到较大的紧固力,有利于避免旋钮帽松脱。

A knob cap fixing assembly and a knob sw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钮帽固定组件及旋钮开关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钮帽固定组件及旋钮开关。
技术介绍
当前,旋钮帽与旋钮的旋钮转轴之间一般基于摩擦力实现固定连接。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旋钮11的旋钮转轴111插入旋钮帽12的轴孔121中时,所述旋钮转轴111和旋钮帽12之间设置一具有弹性结构的轴衬13,通过该轴衬13和旋钮转轴111、以及轴衬13和旋钮帽12之间的摩擦力(又称紧固力)实现旋钮帽12和旋钮转轴111之间的紧固。这种结构虽然在短期内的固定效果比较有效,但是当旋钮转轴111和旋钮帽12之间经过多次插拔后,所述轴衬13容易发生形变,例如轴衬13的外形尺寸变大等,导致轴衬13和旋钮转轴111、以及轴衬13和旋钮帽12之间的摩擦力变小,从而使得旋钮帽12容易松脱。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旋钮帽固定组件及旋钮开关,能够在多次插拔后依然使得旋钮帽受到较大的紧固力,有利于避免旋钮帽松脱。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旋钮帽固定组件,包括旋钮帽、卡环以及具有旋钮转轴的旋钮,所述旋钮转轴上设置有凹槽,所述旋钮帽和卡环均套设于旋钮转轴上,且卡环位于凹槽内并与旋钮帽紧配合。可选地,所述凹槽开设于所述旋钮转轴的端部,所述凹槽的截面和所述旋钮转轴的端部均为圆弧形,所述凹槽的圆角小于所述旋钮转轴的端部的圆角。可选地,所述卡环由一根金属棒环绕而成,所述金属棒的两端在环绕后间隔设置。可选地,所述旋钮帽的轴孔内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卡环的环形区域,所述旋钮帽的环形区域的直径大于所述卡环在套设于所述旋钮转轴上时的最大外径。可选地,所述卡环与所述环形区域的底面过盈配合。可选地,所述旋钮帽的轴孔内设有环形限位槽,所述卡环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可选地,所述旋钮帽固定组件还包括覆盖所述旋钮帽的轴孔的帽盖。可选地,所述帽盖的侧壁与所述旋钮帽为超声波热熔连接或者螺纹拧接。可选地,沿垂直于卡环的环绕方向,所述旋钮转轴呈D型结构。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旋钮开关,包括上述旋钮帽固定组件。有益效果:本申请设计旋钮转轴上设置有凹槽,在旋钮帽套设于旋钮转轴上时,卡环套设于旋钮转轴上且位于凹槽内,凹槽的槽壁限制卡环移动,并且卡环与旋钮帽紧配合,以此阻挡旋钮帽朝向背离旋钮的方向移动,本申请通过凹槽与卡环这种卡合结构实现旋钮帽的紧固,即使在多次插拔后这种卡合结构的卡合也比较牢靠,依然可以使得旋钮帽受到较大的紧固力,有利于避免旋钮帽松脱。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旋钮帽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轴衬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旋钮帽固定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旋钮帽固定组件的旋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旋钮帽固定组件的旋钮帽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所示旋钮帽固定组件的卡环的结构示意图;图7和图8是图3所示旋钮帽固定组件在组装状态下于不同视角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9是图7所示旋钮帽固定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3所示旋钮帽固定组件的帽盖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设计旋钮转轴上开设有凹槽,在旋钮帽套设于旋钮转轴上时,卡环套设于旋钮转轴上且位于凹槽内,凹槽的槽壁限制卡环移动,并且卡环与旋钮帽紧配合,以此阻挡旋钮帽朝向背离旋钮的方向移动,本申请通过凹槽与卡环这种卡合结构实现旋钮帽的紧固,即使在多次插拔后这种卡合结构的卡合也比较牢靠,依然可以使得旋钮帽受到较大的紧固力,以此有利于避免旋钮帽松脱。下面将结合下文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所提供的各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理解,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实施例及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并且,本申请全文所采用的方向性术语,例如“上”、“下”、“前”、“后”等,均是为了更好的描述各个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旋钮帽固定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旋钮帽固定组件包括旋钮31、旋钮帽32及卡环33。结合图4所示,旋钮31又称旋钮开关,包括本体311a以及由本体311a向外延伸的旋钮转轴311,该本体311a内置有导电元件以实现电路的导通与断开,所述旋钮转轴31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转轴部311b和第二转轴部311c,其中,第一转轴部311b邻近本体311a且其外部设有外螺纹以用于与其他具有内螺纹的构件螺纹拧合,第二转轴部311c设置于旋钮31的外端,并且,沿旋钮转轴311的长度延伸方向,所述第二转轴部311c呈D型结构,所谓D型结构可以理解为:圆柱状的旋钮转轴311沿其长度延伸方向被切去一部分,切去后的旋钮转轴311的切面为平面。同理,第一转轴部311b也可以为D型结构。不同于现有技术,所述旋钮转轴311的端部,具体为第二转轴部311c的外端,设置有凹槽312,该凹槽312沿旋钮转轴311的轴向设置。结合图3和图5所示,旋钮帽32的中部开设有轴孔321,沿插置轴孔321的方向(即沿旋钮帽32的厚度方向),所述轴孔321至少包括两个轴孔区域,其中一个轴孔区域的形状与第二转轴部311c的截面形状相同,为D型,于此,当第二转轴部311c插置于轴孔321中时,旋钮帽32与第二转轴部311c紧配合;另一个轴孔区域呈环状设置,即为环形区域,其用于容置所述卡环33。结合图3和图6所示,所述卡环33设置有缺口331,该缺口331可以使得卡环33是具有弹性的,即卡环33在受到外力时其径向尺寸可以发生改变,例如其内径可以变大。所述卡环33可以由一根金属棒环绕而成,且所述金属棒的两端在环绕后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缺口331。其中,所述金属棒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图中所示的圆形,当然该金属棒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以及矩形等多边形。进一步结合图7、图8和图9所示,先将卡环33装入旋钮帽32中,卡环33与旋钮帽32过盈配合以实现相对固定,再将旋钮帽32与旋钮转轴311插合,此时旋钮帽32套设于旋钮转轴311的第二转轴部311c上并与第二转轴部311c紧配合,旋钮转轴311可以阻挡旋钮帽32相对旋钮转轴311旋转,即实现旋钮帽32的旋转止位。同时,卡环33也套设于旋钮转轴311的第二转轴部311c上,且卡环33位于所述凹槽312内。卡环33在自然状态下的内径与旋钮转轴311上的凹槽312的内径尺寸接近,可视为相等,且旋钮帽32的环形区域的直径大于卡环33在插入旋钮转轴311时的最大外径,于此,当旋钮帽32插入旋钮转轴311时,卡环33受到旋钮转轴311的挤压而往外张开,到达凹槽312区域后恢复(收缩)到自然状态,从而使旋钮帽32与旋钮转轴311相固定。请继续参阅图9,所述凹槽312的截面和第二转轴部311c的端部均为圆弧形,且凹槽312的圆角R2小于第二转轴部311c端部的圆角R1,于此,将旋钮转轴311压入旋钮帽32所需的力小,而将旋钮转轴311从旋钮帽32中拔出所需的力大,从而使得旋钮帽32不易被拔出。卡环33和凹槽312可视为一种卡合结构,凹槽312的两侧槽壁可以分别限制卡环33沿图中上下移动,而由于卡环33与旋钮帽32相对固定,因此凹槽312也限制旋钮帽32沿图中上下移动。相比较于图1和图2所示的轴衬13,本申请借助于卡环33与凹槽312的卡合实现旋钮帽32的紧固,这种卡合结构并非借助于摩擦力,卡环33具有良好的抗形变能力,在承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钮帽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帽固定组件包括旋钮帽、卡环以及具有旋钮转轴的旋钮,所述旋钮转轴上沿轴向设置有凹槽,所述旋钮帽和所述卡环均套设于所述旋钮转轴上,且所述卡环位于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旋钮帽紧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钮帽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帽固定组件包括旋钮帽、卡环以及具有旋钮转轴的旋钮,所述旋钮转轴上沿轴向设置有凹槽,所述旋钮帽和所述卡环均套设于所述旋钮转轴上,且所述卡环位于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旋钮帽紧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帽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开设于所述旋钮转轴的端部,所述凹槽的截面和所述旋钮转轴的端部均为圆弧形,所述凹槽的圆角小于所述旋钮转轴的端部的圆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帽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环由一根金属棒环绕而成,所述金属棒的两端在环绕后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钮帽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帽的轴孔内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卡环的环形区域,所述旋钮帽的环形区域的直径大于所述卡环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伍超盛涛盛远征董标
申请(专利权)人: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