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7504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该触控面板包括折叠部和与折叠部连接的非折叠部,折叠部上设置有贯穿触控面板的通孔。触控面板沿折叠部进行折叠时,折叠部弯曲时产生的应力可以通过通孔释放,实现180°对折,使得触控面板可以缩小体积,便于携带和使用。同时不会破坏折叠部的结构,使得折叠部仍具有触控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触控面板搭载在可折叠的显示面板上,实现可折叠的触控显示一体化效果。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折叠显示屏的诞生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为折叠显示屏搭载相应的可折叠的触控面板也成为了实现折叠屏触控操作的重要环节。现有的触控面板多为柔性面板,具有一定的弯曲功能,但并不具备折叠能力。因为折叠时需要将屏弯曲180°,弯曲应力很大,现有的柔性触控面板受限于其结构具有的应力,最多只能弯曲到120°,无法满足180°折叠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
技术介绍
部分专利技术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专利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解决现有触控面板无法180°折叠的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折叠部和非折叠部,所述折叠部连接相邻的所述非折叠部;所述折叠部具有贯穿所述触控面板的通孔。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折叠部包括:基片;触控膜层,层叠设于所述基片一侧,包括多个第一导线和多个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在所述基片的正投影相交以呈网格状;其中,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网格内,且贯穿所述基片和触控膜层。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膜层包括绝缘层和保护层;所述第一导线设于所述绝缘层朝向所述基片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线设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基片的一侧;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基片的一侧,且覆盖所述第二导线;其中,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网格内,且贯穿所述基片、绝缘层和保护层。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导线等间距间隔排列,多个所述第二导线等间距间隔排列。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孔轴线垂直于所述触控面板。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径向截面形状与所述网格形状相同。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基片的材料为柔性材料。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非折叠部包括基片和触控膜层,所述折叠部和非折叠部的基片一体成型,所述折叠部和非折叠部的触控膜层一体成型。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折叠部和非折叠部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一所述非折叠部的触控膜层具有独立控制的控制器。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本专利技术的触控面板,包括折叠部和与折叠部连接的非折叠部,折叠部上设置有贯穿触控面板的通孔。触控面板沿折叠部进行折叠时,折叠部弯曲时产生的应力可以通过通孔释放,实现180°对折,使得触控面板可以缩小体积,便于携带和使用。同时不会破坏折叠部的结构,使得折叠部仍具有触控效果。本申请的触控面板搭载在可折叠的显示面板上,实现可折叠的触控显示一体化效果。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触控面板的俯视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触控面板非折叠部B-B向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触控面板折叠部B-B向的结构剖视图;图5为触控面板的一种制备方法流程图。图中:1、折叠部;2、非折叠部;3、通孔;4、基片;5、触控膜层;51、第一导线;52、绝缘层;53、第二导线;54、保护层;50、网格。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专利技术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如图1所示,包括折叠部1和非折叠部2,折叠部1用于连接相邻的非折叠部2;折叠部1上设置有贯穿触控面板的通孔3。触控面板折叠时,沿折叠部1进行弯曲折叠,两个非折叠部2相互贴合。折叠过程中,非折叠部2形状不变,而折叠部1形状发生变化,会产生较大的应力,折叠角度越大,应力越大。由于折叠部1设置有贯穿的通孔3,可以释放折叠部1弯曲时产生的应力,使得相邻的非折叠部2可以完全贴合,实现180°对折,使得触控面板可以缩小体积,便于携带和使用。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进行详细说明: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折叠部1包括层叠设置的基片4和触控膜层5,触控膜层5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导线51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导线53,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同,第一导线51和第二导线53在基片4的正投影相交呈网格状,形成网格50电容触控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导线通常设置于触控膜层内部,从外观上俯视触控面板时无法看到导线结构和基片,为了方便显示网格状的结构及通孔和网格的关系,图1显示的是触控面板俯视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即俯视基片4和触控膜层5,通孔3设置于网格50内,且贯穿基片4和触控膜层5。本专利技术所指的通孔3设置于网格50内是指,通孔3仅位于网格50所覆盖的面积内部,如图2所示,其径向截面面积小于一个网格50面积,通孔3不触碰由导线排布形成的网格50线,因此通孔3不会破坏导线结构,不影响触控膜层5通过感应触摸形成信号传输。由于网格50的内部区域是折叠部1非导电结构的最小单元,将所有最小单元的非导电结构都进行去除,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小折叠部1弯曲时产生的应力,也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导线的网格结构,使触控操作能够与非折叠部达到一致。具体而言,基片4作为触控膜层5的载体,其可以为透明的柔性材料,例如环烯烃聚合物薄膜(COP)或聚酯薄膜(PET)等,柔性基片4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弯曲能力,再配合通孔3则更容易实现折叠,更适合作为折叠部1的基片4。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基片4也可以采用其他柔性材料。触控膜层5具体可以包括层叠设置在基片4上的绝缘层52和保护层54,所有的第一导线51设于绝缘层52朝向基片4的一侧,即被绝缘层52覆盖,所有的第二导线53设于绝缘层52上,保护层54覆盖第二导线53。第一导线51和第二导线53架构在不同表面,一层做驱动极,另一层做感测极,其相交处形成一电容节点。结合图1,第一导线51和第二导线53在不同的表面,二者在基片4上的正投影交叉呈网格状。当电流经过驱动线中的一条导线时,如果外界有电容变化的信号,那么就会引起另一层导线上电容节点的变化。侦测电容值的变化可以通过与之相连的电子回路测量得到,再经由A/D控制器转为数字讯号让计算机做运算处理取得(X,Y)轴位置,进而达到定位的目地,实现触摸控制。其中,导线可以为金属线,例如可以是铜系金属线、银系金属线、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绝缘层52起隔绝两层导线的作用,可以采用有机绝缘树脂等材料。保护层54起保护第二导线53的作用,可以采用与绝缘层52相同的材料。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非折叠部2的结构与折叠部1相似,也包括结构相同的基片4和触控膜层5,区别在于,非折叠部2不具有通孔3。由此可形成在折叠部1和非折叠部2触控效果一致的触控面板。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部和非折叠部,所述折叠部连接相邻的所述非折叠部;所述折叠部具有贯穿所述触控面板的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部和非折叠部,所述折叠部连接相邻的所述非折叠部;所述折叠部具有贯穿所述触控面板的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部包括:基片;触控膜层,层叠设于所述基片一侧,包括多个第一导线和多个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在所述基片的正投影相交以呈网格状;其中,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网格内,且贯穿所述基片和触控膜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膜层包括绝缘层和保护层;所述第一导线设于所述绝缘层朝向所述基片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线设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基片的一侧;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基片的一侧,且覆盖所述第二导线;其中,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网格内,且贯穿所述基片、绝缘层和保护层。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占齐胡海峰曾亭邱震张玉钊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