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5516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5:13
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包括信息处理单元、终端盒和感温电缆,感温电缆前侧固定安装数个均匀分布的外壳,外壳背面均设有网格槽,网格槽内均设有不可逆温变油墨,感温电缆外周设有数个均匀分布的套环,套环上下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吊耳,吊耳前面分别开设通孔,套环内壁开设一圈滑槽,滑槽内侧截面为矩形,滑槽外侧截面为燕尾型,滑槽内设有滑块,滑块内侧为矩形结构,滑块外侧为燕尾型结构,滑块能够沿滑槽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够已知感温电缆损坏点,方便更换维修,节省使用成本,便于安装,且安装时不与感温电缆直接接触,避免感温电缆受到机械压力而损伤,有效减少压裂感温电缆外壁或挤压内部的绝缘体而产生的问题。

Compound Detection and Alarm Device for Bus Temperature Sensitive C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
本技术属于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
技术介绍
不可恢复感温电缆是通过线芯间的绝缘材料达到预设报警温度,而使绝缘材料融化,线芯短路形成报警信号。它是物理损坏且无法恢复的,但是如果已知损坏点,可将损坏点切除,重新接入模块;在感温电缆安装过程中如果受到过度挤压会对它造成损伤,这种损伤结果可能不会马上呈现或从感温电缆的外表看出来,但是将可能引起随之而来的误报,另外为了保持感温电缆灵敏度,不要喷涂整个感温电缆,也不要在感温电缆上覆盖大量的他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包括信息处理单元、终端盒和感温电缆,感温电缆前侧固定安装数个均匀分布的外壳,外壳背面均设有网格槽,网格槽内均设有不可逆温变油墨,感温电缆外周设有数个均匀分布的套环,套环上下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吊耳,吊耳前面分别开设通孔,套环内壁开设一圈滑槽,滑槽内侧截面为矩形,滑槽外侧截面为燕尾型,滑槽内设有滑块,滑块内侧为矩形结构,滑块外侧为燕尾型结构,滑块能够沿滑槽移动,滑块内侧开设一圈的环形槽,环形槽内活动安装数个均匀分布的滚珠,滚珠为耐高温的橡胶材料制成,滚珠内端均位于滑槽内,滚珠内侧均与感温电缆外侧接触。如上所述的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所述的相邻套环之间的感温电缆不要过于拉直且相邻套环之间的感温电缆稍微下垂。如上所述的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所述的感温电缆外层护套开设数个环形分布的透孔。如上所述的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所述的感温电缆外侧的护套内设有金属屏蔽层。如上所述的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所述的通孔内均设有内螺纹。如上所述的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所述的外壳上部顶面设有不同的数字。本技术的优点是:使用本技术时,将感温电缆安装到相近的柔性电缆上,移动套环至合适的位置,套环移动时滚珠在环形槽内转动,滚珠能够减少移动时对感温电缆外壁的摩擦,避免损坏感温电缆,移动至合适位置后由于滚珠的材料特性,滚珠能够夹紧感温电缆,接着使用者选择合适的连接线,根据安装位置调整吊耳的位置,使用者用手握住吊耳转动,吊耳转动带动套环绕滑块转动,滑块内侧的滚珠仍然与感温电缆紧密接触,调整吊耳位置后,使用连接线通过吊耳和通孔将感温电缆固定到临近的柔性电缆上;当周边环境温度上升到预定动作温度时,感温电缆进行报警,且其对应的网格槽内的不可逆温变油墨变色,根据感温电缆的动作温度选择适合的不可逆温变油墨,不可逆温变油墨变色后不会恢复至原色,以此作为标记,方便使用者识别,进而更换损坏的部位。本技术结构简单,能够已知感温电缆损坏点,方便更换维修,节省使用成本,便于安装,且安装时不与感温电缆直接接触,避免感温电缆受到机械压力而损伤,有效减少压裂感温电缆外壁或挤压内部的绝缘体而产生的问题,提高使用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Ⅰ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Ⅱ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如图所示,包括信息处理单元1、终端盒2和感温电缆3,感温电缆3前侧固定安装数个均匀分布的外壳4,外壳4背面均设有网格槽5,网格槽5内均设有不可逆温变油墨6,感温电缆3外周设有数个均匀分布的套环7,套环7上下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吊耳8,吊耳8前面分别开设通孔9,套环7内壁开设一圈滑槽10,滑槽10内侧截面为矩形,滑槽10外侧截面为燕尾型,滑槽10内设有滑块11,滑块11内侧为矩形结构,滑块11外侧为燕尾型结构,滑块11能够沿滑槽10移动,滑块11内侧开设一圈的环形槽12,环形槽12内活动安装数个均匀分布的滚珠13,滚珠13为耐高温的橡胶材料制成,滚珠13内端均位于滑槽10内,滚珠13内侧均与感温电缆3外侧接触。使用本技术时,将感温电缆3安装到相近的柔性电缆上,移动套环7至合适的位置,套环7移动时滚珠13在环形槽12内转动,滚珠13能够减少移动时对感温电缆3外壁的摩擦,避免损坏感温电缆3,移动至合适位置后由于滚珠13的材料特性,滚珠13能够夹紧感温电缆3,接着使用者选择合适的连接线,根据安装位置调整吊耳8的位置,使用者用手握住吊耳8转动,吊耳8转动带动套环7绕滑块11转动,滑块11内侧的滚珠13仍然与感温电缆3紧密接触,调整吊耳8位置后,使用连接线通过吊耳8和通孔9将感温电缆3固定到临近的柔性电缆上;当周边环境温度上升到预定动作温度时,感温电缆3进行报警,且其对应的网格槽5内的不可逆温变油墨6变色,根据感温电缆3的动作温度选择适合的不可逆温变油墨6,不可逆温变油墨6变色后不会恢复至原色,以此作为标记,方便使用者识别,进而更换损坏的部位。本技术结构简单,能够已知感温电缆3损坏点,方便更换维修,节省使用成本,便于安装,且安装时不与感温电缆3直接接触,避免感温电缆3受到机械压力而损伤,有效减少压裂感温电缆3外壁或挤压内部的绝缘体而产生的问题,提高使用的可靠性。具体而言,相邻套环7之间的感温电缆3过于拉直时,有可能使得内部的绝缘体损坏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本实施例所述的相邻套环7之间的感温电缆3不要过于拉直且相邻套环7之间的感温电缆3稍微下垂。相邻套环7之间的感温电缆3稍微下垂,避免感温电缆3内部的绝缘体受到损坏。具体的,使用者已知感温电缆3损坏点时,能够将损坏点切除,重新接入模块,本实施例所述的感温电缆3外层护套开设数个环形分布的透孔。感温电缆3外侧开设数个环形分布的透孔,方便使用者切断损坏部位的外层。进一步的,感温电缆3的使用环境不同,有可能影响感温电缆3的使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感温电缆3外侧的护套内设有金属屏蔽层。感温电缆3外侧的护套内设有金属屏蔽层,能够有效降低磁场对感温电缆3使用的影响。更进一步的,使用者通过通孔9将感温电缆3安装到需要使用的位置,但是安装方式单一,本实施例所述的通孔9内均设有内螺纹。通孔9内均设有内螺纹,能够选择多种安装方式,使用更加灵活。更进一步的,外壳4均匀的安装在感温电缆3上,但是其为设置标记,不方便使用者观察,本实施例所述的外壳4上部顶面设有不同的数字。外壳4上部顶面设有不同的数字,能够显示火灾发生点距离起点的距离,方便快捷。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信息处理单元(1)、终端盒(2)和感温电缆(3),感温电缆(3)前侧固定安装数个均匀分布的外壳(4),外壳(4)背面均设有网格槽(5),网格槽(5)内均设有不可逆温变油墨(6),感温电缆(3)外周设有数个均匀分布的套环(7),套环(7)上下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吊耳(8),吊耳(8)前面分别开设通孔(9),套环(7)内壁开设一圈滑槽(10),滑槽(10)内侧截面为矩形,滑槽(10)外侧截面为燕尾型,滑槽(10)内设有滑块(11),滑块(11)内侧为矩形结构,滑块(11)外侧为燕尾型结构,滑块(11)能够沿滑槽(10)移动,滑块(11)内侧开设一圈的环形槽(12),环形槽(12)内活动安装数个均匀分布的滚珠(13),滚珠(13)为耐高温的橡胶材料制成,滚珠(13)内端均位于滑槽(10)内,滚珠(13)内侧均与感温电缆(3)外侧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客车感温电缆复合探测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信息处理单元(1)、终端盒(2)和感温电缆(3),感温电缆(3)前侧固定安装数个均匀分布的外壳(4),外壳(4)背面均设有网格槽(5),网格槽(5)内均设有不可逆温变油墨(6),感温电缆(3)外周设有数个均匀分布的套环(7),套环(7)上下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吊耳(8),吊耳(8)前面分别开设通孔(9),套环(7)内壁开设一圈滑槽(10),滑槽(10)内侧截面为矩形,滑槽(10)外侧截面为燕尾型,滑槽(10)内设有滑块(11),滑块(11)内侧为矩形结构,滑块(11)外侧为燕尾型结构,滑块(11)能够沿滑槽(10)移动,滑块(11)内侧开设一圈的环形槽(12),环形槽(12)内活动安装数个均匀分布的滚珠(13),滚珠(13)为耐高温的橡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峰张玉光刘兴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航联迪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