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添加介质的游走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37943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添加介质的游走罐,包括罐体和介质容器,所述罐体包括罐身部和罐口部,罐口部外径大于罐身部下端外径,罐口部开有液体流道,液体流道贯通罐口部上、下两端,液体流道在罐口部上端开口为流入口,液体流道在罐口部下端开口为流出口,所述介质容器为环状,罐身部下端穿过介质容器内环与罐口部连接,罐身部上端在介质容器上方,介质容器套在罐身部外侧,所述介质容器下端开有出液口,出液口到罐体轴线的距离等于流入口到罐体轴线的距离,介质容器底端未开口处与罐口部上端密封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可添加介质的游走罐,能够在进行游走罐治疗过程中自动在罐口渗出润滑介质,无需人工涂抹,操作方便。

A Walkable Tank with Additive Mediu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添加介质的游走罐
本技术涉及一种实验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可添加介质的游走罐。
技术介绍
游走罐疗法又称为推罐,是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变部位涂以适量润滑剂,借热力排去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然后,用手推动杯罐在病变部位来回滑动,从而使皮肤产生潮红或郁血现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在推罐过程中,需要不断在罐口和人体皮肤表面添加润滑介质,耽误时间,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可添加介质的游走罐,能够在进行游走罐治疗过程中自动在罐口渗出润滑介质,无需人工涂抹,操作方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公开的可添加介质的游走罐,包括罐体和介质容器,所述罐体包括罐身部和罐口部,罐口部外径大于罐身部下端外径,罐口部开有液体流道,液体流道贯通罐口部上、下两端,液体流道在罐口部上端开口为流入口,液体流道在罐口部下端开口为流出口,所述介质容器为环状,罐身部下端穿过介质容器内环与罐口部连接,罐身部上端在介质容器上方,介质容器套在罐身部外侧,所述介质容器下端开有出液口,出液口到罐体轴线的距离等于流入口到罐体轴线的距离,介质容器底端未开口处与罐口部上端密封配合。进一步的,所述介质容器包括至少2个内腔,多个内腔首尾连接呈环状,其中一个内腔与其相邻的内腔的相邻两端卡接,其余内腔各端铰接。进一步的,所述罐口部和罐身部螺纹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罐口部上端有环形槽,环形槽圆心在罐体轴线上,所述介质容器下端有与环形槽适配的环形棱。进一步的,所述出液口在环形棱上,所述流入口在环形槽内。进一步的,所述液体流道有多条,多条液体流道沿圆周在罐口部均匀分布,所述出液口个数与液体流道条数相同,出液口与液体流道一一配对。进一步的,所述介质容器上端开有注液口。进一步的,所述罐身部包括凹陷部,凹陷部在罐身部下部,凹陷部下端与罐口部连接,凹陷部外径小于罐口部外径。进一步的,所述罐体为玻璃或陶瓷材质。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介质容器内盛放液态润滑介质,出液口与流入口连通时,润滑介质从出液口流出,经液体流道到达罐口部下端,在进行游走罐治疗过程中自动添加润滑介质;2、出液口到罐体轴线的距离等于流入口到罐体轴线的距离,可转动介质容器出液口与流入口连通或隔断,控制润滑介质的流出;3、介质容器包括至少2个内腔,多个内腔首尾连接呈环状,其中一个内腔与其相邻的内腔的相邻两端卡接,其余内腔各端铰接,或者罐口部和罐身部螺纹连接,介质容器和罐体均可拆卸,便于清洗,更换介质容器和罐体。4、介质容器上端有注液口,可随时往介质容器内添加润滑介质;5、环形槽和环形棱配合,介质容器既能绕罐体轴线转动,又能防止介质容器移位,且介质容器与罐口部密封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过罐体轴线的竖直剖面图;图4为实施例1介质容器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2罐口部竖直剖面图;图6为实施例2介质容器竖直剖面图;图中:1-罐体、2-罐口部、21-液体流道、22-环形槽、3-介质容器、31-出液口、32-注液口、33-卡槽和卡扣、34-环形棱、4-罐身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的可添加介质的游走罐,包括罐体1和介质容器3,罐体1为玻璃或陶瓷材质,罐体1包括罐身部4和罐口部2,罐身部4包括凹陷部,凹陷部在罐身部4下部,凹陷部外径小于罐口部2外径,凹陷部下端与罐口部2连接,罐口部2开有液体流道21,液体流道21贯通罐口部2上、下两端,液体流道21在罐口部2上端开口为流入口,液体流道21在罐口部2下端开口为流出口,介质容器3为环状,罐身部4下端穿过介质容器3内环与罐口部2连接,罐身部4上端在介质容器3上方,介质容器3套在罐身部4外侧,介质容器3上端与凹陷部上侧接触,介质容器3下端开有出液口31,出液口31到罐体1轴线的距离等于流入口到罐体1轴线的距离,液体流道21有多条,多条液体流道21沿圆周在罐口部2均匀分布,出液口31个数与液体流道21条数相同,出液口31与液体流道21一一配对,介质容器3底端未开口处与罐口部2上端密封配合,介质容器3上端开有注液口32。实施例1:如图4所示,介质容器3包括至少2个内腔,多个内腔首尾连接呈环状,其中一个内腔与其相邻的内腔的相邻两端通过卡扣和卡槽33配合卡接,此处卡扣和卡槽33可连接或者解除连接,其余内腔各端铰接,每个内腔上端均有注液口32。使用前,将卡扣和卡槽33处解除连接,将介质容器3套接在罐身部4,再通过卡扣和卡槽33锁紧,通过各内腔的注液口32注入润滑介质,转动介质容器,当出液口31与流入口重合时,介质容器3内腔和液体流道21连通,润滑介质通过流出口在罐口部2下端流出,使用完毕,通过卡扣和卡槽33接触约束,拆下介质容器3。实施例2:如图5、图6所示,罐口部2和罐身部4螺纹连接,罐口部2上端有环形槽22,环形槽22圆心在罐体1轴线上,介质容器3下端有与环形槽22适配的环形棱34,出液口在环形棱34上,流入口在环形槽22内。使用前,罐身部4下端穿过介质容器3内环与罐口部2螺纹连接,介质容器3下端的环形棱34嵌入罐口部2上端的环形槽22内,环形棱34与环形槽22相互配合卡紧,介质容器3可转动但不能水平移动,从注液口32注入润滑介质,转动介质容器3,当出液口31与流入口重合时,介质容器3内腔和液体流道21连通,润滑介质通过流出口在罐口部2下端流出,使用完毕,旋转罐口部,使罐口部2和罐身部4解除连接,从罐身部4下端取处介质容器3。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添加介质的游走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和介质容器,所述罐体包括罐身部和罐口部,罐口部外径大于罐身部下端外径,罐口部开有液体流道,液体流道贯通罐口部上、下两端,液体流道在罐口部上端开口为流入口,液体流道在罐口部下端开口为流出口,所述介质容器为环状,罐身部下端穿过介质容器内环与罐口部连接,罐身部上端在介质容器上方,介质容器套在罐身部外侧,所述介质容器下端开有出液口,出液口到罐体轴线的距离等于流入口到罐体轴线的距离,介质容器底端未开口处与罐口部上端密封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添加介质的游走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和介质容器,所述罐体包括罐身部和罐口部,罐口部外径大于罐身部下端外径,罐口部开有液体流道,液体流道贯通罐口部上、下两端,液体流道在罐口部上端开口为流入口,液体流道在罐口部下端开口为流出口,所述介质容器为环状,罐身部下端穿过介质容器内环与罐口部连接,罐身部上端在介质容器上方,介质容器套在罐身部外侧,所述介质容器下端开有出液口,出液口到罐体轴线的距离等于流入口到罐体轴线的距离,介质容器底端未开口处与罐口部上端密封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添加介质的游走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容器上端开有注液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添加介质的游走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容器包括至少2个内腔,多个内腔首尾连接呈环状,其中一个内腔与其相邻的内腔的相邻两端卡接,其余内腔各端铰接。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丰芬阎博华邬颖华王佳琳王宽帅惠琼刘霜莹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