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动能式传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3614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0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体动能式传输结构,包含外管,设有容置空间,外管的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开孔和复数固定孔,外管的第二表面上设有螺设孔,外管的内壁上的容置空间处设有螺旋状导引板;内管,设有第二容置空间,内管上的第三表面上延伸设有流通管,流通管一侧延伸设有结合平台,结合平台上设有复数第二固定孔,流通管的内壁设有螺设端,流通管上设有复数流通孔,内管与流通管设置于外管的容置空间内,使得内管设置于螺旋状导引板其构成的螺旋状的中间处,结合平台与第一表面相结合;复数固定件,分别固设于各第二固定孔并且同时固设于各固定孔上。凭借螺旋状导引板的设置,可产生液体的延长或增加共振、增进活化强度及能量提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体动能式传输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传输结构,尤指一种液体动能式传输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人类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变高,尤其日常生活中所饮用的液体性食品,如水、酒、醋、果汁、碳酸汽水等,该液体性食品的品质更是攸关身体健康与否,特别的是水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好的饮用水更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子。所以现在,常见于饮用前,有对该液体性食品将的活化的装置供其使用。再者,人们具有普遍使用瓶子或罐子喝水或喝饮料的习惯,现有技术中的具有能量功效的瓶、罐类装置,主要是在瓶、罐内(容置空间)底部放置能量(水)结构使得饮品能受到能量而活化,但目前市面的能量(水)结构因体积能量较小,饮品所受到的活化程度不足,往往使饮品由瓶、罐底部流至使用者嘴部时,其活化程度已迅速衰减或甚至无活化,而失去能量活化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所述,因此本技术在于解决及改善现有所存在的问题与缺失为目的。为了达成以上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液体动能式传输结构,其包含:一外管,设有一容置空间,该外管上其一侧具有一第一表面,该外管上其另一侧具有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上设有一第一开孔和复数固定孔,该第二表面上设有一螺设孔,且该外管的内壁上的容置空间处设有一螺旋状导引板;一内管,设有一第二容置空间,该内管上其一侧具有一第三表面,该内管上其另一侧具有一第四表面,该第三表面上延伸设有一流通管,该流通管其一侧延伸设有一结合平台,该结合平台上设有复数第二固定孔,该流通管的内壁设有一螺设端,且该流通管上设有复数流通孔,该内管与流通管设置于该外管的容置空间内,并使得该内管设置于该螺旋状导引板其构成的螺旋状的中间处,且该结合平台与第一表面相结合;复数固定件,每一固定件分别固设于各该第二固定孔并且同时固设于各该固定孔上。其中较佳的,进一步设有一防水垫圈,该防水垫圈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与结合平台之间。较佳的,该内管上设有一塞孔,该塞孔设有一填塞件。较佳的,进一步设有一第一衔接管和一第二衔接管,该第一衔接管上其一侧设有一第二螺设端,该第二衔接管上其一侧设有一第三螺设端,该第二螺设端与螺设端相互螺设,该第三螺设端与螺设孔相互螺设。因此,凭借螺旋状导引板的设置,俾可使本技术让能量水可延长活化注入的液体的能量,该螺旋状导引板让注入的液体与能量水感应活化的时间增长,使本技术注入液体(例如水)时,产生液体的延长或增加共振、增进活化强度及能量提升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液体动能式传输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液体动能式传输结构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液体动能式传输结构的动作原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本技术〕1外管;10容置空间;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第一开孔;14固定孔;15螺设孔;16螺旋状导引板;17内壁;2内管;20第二容置空间;21第三表面;22第四表面;23塞孔;3流通管;31流通孔;32螺设端;4结合平台;41第二固定孔;5固定件;6防水垫圈;7填塞件;8第一衔接管;81第二螺设端;9第二衔接管;91第三螺设端;100能量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贵审查委员能清楚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系以下列实施例搭配图式及符号加以说明,敬请参阅之。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液体动能式传输结构,其包含:一外管1、一内管2和复数固定件5(螺丝件)。该外管1设有一容置空间10,该外管1上其一侧具有一第一表面11,该外管1上其另一侧具有一第二表面12,该第一表面11上设有一第一开孔13和复数固定孔14(螺孔),该第二表面12上设有一螺设孔15,且该外管1的内壁17上的容置空间10处设有一螺旋状导引板16。该内管2设有一第二容置空间20,以密封式装填能量水,该内管2上其一侧具有一第三表面21,该内管2上其另一侧具有一第四表面22,该第三表面21上延伸设有一流通管3,该流通管3其一侧延伸设有一结合平台4,该结合平台4上设有复数第二固定孔41(穿孔),该流通管3的内壁设有一螺设端32(内螺纹),且该流通管3上设有复数流通孔31,该内管2与流通管3设置于该外管1的容置空间10内,并使得该内管2设置于该螺旋状导引板16其构成的螺旋状的中间处,使螺旋状导引板16形成渠道,且该结合平台4与第一表面11相结合。此外,该每一固定件5分别固设于各该第二固定孔41并且同时固设于各该固定孔14上。较佳的,进一步设有一防水垫圈6,该防水垫圈6设置于该第一表面11与结合平台4之间形成防水。较佳的,该内管2上设有一塞孔23(较佳位于第四表面22),该塞孔23设有一填塞件7,例如螺丝、塞子、铆钉等,以便于维修。较佳的,进一步设有一第一衔接管8和一第二衔接管9,该第一衔接管8上其一侧设有一第二螺设端81(外螺纹),该第二衔接管9上其一侧设有一第三螺设端91(外螺纹),该第二螺设端81与螺设端32相互螺设,该第三螺设端91与螺设孔15相互螺设,凭借第一衔接管8和第二衔接管9的设置,以便于连接外部管路。故,请继续参阅图3所示,其中,当食用性液体或生水或饮用水等由第一衔接管8注入,并且经由流通管3和所述的这些流通孔31进入外管1的容置空间10。因此,凭借螺旋状导引板16形成的渠道,俾可使本技术让能量水100可延长活化注入的液体(食用性液体、生水或饮用水)的能量,该螺旋状导引板16让注入的液体与能量水100感应活化、酝酿的时间增长,使本技术由第一衔接管8注入液体(例如水)时,产生液体的延长或增加共振、增进活化强度及能量提升的效果,最后再由第二衔接管9取用。以上说明对本技术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体动能式传输结构,其特征是包含:一外管,设有一容置空间,该外管上其一侧具有一第一表面,该外管上其另一侧具有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上设有一第一开孔和复数固定孔,该第二表面上设有一螺设孔,且该外管的内壁上的容置空间处设有一螺旋状导引板;一内管,设有一第二容置空间,该内管上的一侧具有一第三表面,该内管上的另一侧具有一第四表面,该第三表面上延伸设有一流通管,该流通管其一侧延伸设有一结合平台,该结合平台上设有复数第二固定孔,该流通管的内壁设有一螺设端,且该流通管上设有复数流通孔,该内管与流通管设置于该外管的容置空间内,并使得该内管设置于该螺旋状导引板其构成的螺旋状的中间处,且该结合平台与第一表面相结合;复数固定件,每一固定件分别固设于各该第二固定孔并且同时固设于各该固定孔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动能式传输结构,其特征是包含:一外管,设有一容置空间,该外管上其一侧具有一第一表面,该外管上其另一侧具有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上设有一第一开孔和复数固定孔,该第二表面上设有一螺设孔,且该外管的内壁上的容置空间处设有一螺旋状导引板;一内管,设有一第二容置空间,该内管上的一侧具有一第三表面,该内管上的另一侧具有一第四表面,该第三表面上延伸设有一流通管,该流通管其一侧延伸设有一结合平台,该结合平台上设有复数第二固定孔,该流通管的内壁设有一螺设端,且该流通管上设有复数流通孔,该内管与流通管设置于该外管的容置空间内,并使得该内管设置于该螺旋状导引板其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振兴
申请(专利权)人:泓扬水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