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3601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0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锅,属于炊具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锅加热时受热不均匀热传导效果也不好的问题。一种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包括锅底和与锅底连接的侧壁,锅底与侧壁连接处具有过渡段,所述锅底的外表面、侧壁的外表面以及过渡段的外表面均开设有若干环形的导热槽,导热槽从锅底的外表面向侧壁的外表面辐射扩散排列,且每个导热槽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锅均匀受热且提高锅的热传导效果。

A kind of p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
本技术属于炊具
,涉及一种锅。
技术介绍
锅是家庭或者餐馆的厨房中常用的烹饪工具,特征是顶部开口大,具有手柄以方便抛炒。锅主要用作煎或炒食物为主,也可蒸、炖或炸食物。传统的锅,其锅底较厚,锅的侧壁较薄。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220119542.7的一种防烫炒锅,其包括炒锅和隔热板,炒锅上还设置有锅把,隔热板设置在炒锅的锅体与锅把之间并位于锅把的下方,隔热板固定在锅把与炒锅的连接处,隔热板的底面与炒锅的锅底齐平,隔热板为弧线结构。并且由该专利的说明书附图可知锅体的锅底以及侧壁外表面均为光滑面。虽然上述专利能够避免锅在使用时避免人被烫伤,但是在锅进行加热工作时,由于锅的底部较厚,热源又集中对锅底加热,因此热量会集中在锅底难以均匀传递到锅的侧壁上,从而整个锅的受热会不均匀。并且底为光滑面,锅底受热面积较小,在锅底集中受到热源传递的热量时,容易使得热量产生大量损失,同时锅底较厚也难以较好的将热量传递到锅内,因此现有锅的热传导效果也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锅,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锅均匀受热且提高锅的热传导效果。本技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包括锅底和与锅底连接的侧壁,锅底与侧壁连接处具有过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底的外表面、侧壁的外表面以及过渡段的外表面均开设有若干环形的导热槽,导热槽从锅底的外表面向侧壁的外表面辐射扩散排列,且每个导热槽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通过在锅底的外表面设置若干环形的导热槽,从而导热槽所在部位的厚度比原来锅底同部位处的厚度减少,并且多个导热槽环形设置相当于多个加强筋,能够保证锅底的强度,同时又由于导热槽为环形,导热槽从锅底的外表面向侧壁的外表面辐射扩散排列,且每个导热槽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从而在热源加热锅底时,热量能够通过导热槽一级一级的快速均匀传递,使热量从锅底外表面均匀传递到侧壁外表面,从而使得锅体均匀受热。而且由于导热槽比平面多出两个面,因此锅底外表面、过渡段外表面以及侧壁外表面的受热面积均得到增加,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热能至锅内,减少能量的损失,提高锅的热传导效果。在上述的锅中,所述导热槽包括开设在锅底外表面的多组导热槽一、开设在过渡段外表面的多组导热槽二和开设在侧壁外表面的至少一组导热槽三,相邻的那组导热槽一与导热槽二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的那组导热槽二与导热槽三之间的间距。通过上述设置使锅底、过渡段以及侧壁均具有对应的导热槽结构,提高每个部分的传热和吸热效果。并且靠近的导热槽一与导热槽二的间距小于靠近的热槽二与导热槽三之间的间距,使得热量从锅底传递到过渡段的速度大于过渡段传递到侧壁的速度,由于侧壁比较薄本身传热就比较快,从而相对于锅底传递到过渡段的速度慢一些,能够保证锅的整体受热均匀。在上述的锅中,每组导热槽一内的相邻两个导热槽一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组导热槽一之间的间距;每组导热槽二内的相邻两个导热槽二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组导热槽二之间的间距;每组导热槽三内的相邻两个导热槽三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组导热槽三之间的间距。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每组导热槽能够集中吸热,提高吸热效果。在上述的锅中,相邻两组导热槽一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两组导热槽二之间的间距。过渡段为将锅底的热量传递到侧壁的必经之路,过渡段的导热槽二较为密集能够快速吸热和快速均匀传递热量。在上述的锅中,所述导热槽一的槽底深度和导热槽三的槽底深度均小于导热槽二的槽底深度。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过渡段的导热槽二导热面积最大,从而减少热传递的损失,并快速均匀传递至侧壁处。在上述的锅中,所述导热槽三位于侧壁的下部区域。锅在应用时盛放食物一般不会太高,通过上述设置能对食物进行均匀加热,二是侧壁的厚度较薄传热快速,导热槽三位于侧壁的下部区域也能够将热量传递到整个侧壁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炒锅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通过在锅底的外表面设置若干环形的导热槽,既能够保证锅底的强度,又能将热量通过导热槽一级一级的快速均匀传递,使热量从锅底外表面均匀传递到侧壁外表面,从而使得锅体均匀受热。2、本技术锅底外表面、过渡段外表面以及侧壁外表面的受热面积均得到增加,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热能至锅内,减少能量的损失,提高锅的热传导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2中C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锅体;1a、锅底;1b、过渡段;1c、侧壁;1a1、导热槽一;1b1、导热槽二;1c1、导热槽三;2、手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锅,包括锅体1和连接在锅体1上的手柄2,锅体1包括锅底1a和与锅底1a连接的侧壁1c,锅底1a与侧壁1c连接处具有过渡段1b。锅底1a的外表面、侧壁1c的外表面以及过渡段1b的外表面均开设有若干环形的导热槽,导热槽从锅底1a的外表面向侧壁1c的外表面辐射扩散排列,且每个导热槽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导热槽包括开设在锅底1a外表面的多组导热槽一1a1、开设在过渡段1b外表面的多组导热槽二1b1和开设在侧壁1c外表面的至少一组导热槽三1c1,相邻的那组导热槽一1a1与导热槽二1b1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的那组导热槽二1b1与导热槽三1c1之间的间距。每组导热槽一1a1内的相邻两个导热槽一1a1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组导热槽一1a1之间的间距;每组导热槽二1b1内的相邻两个导热槽二1b1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组导热槽二1b1之间的间距;每组导热槽三1c1内的相邻两个导热槽三1c1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组导热槽三1c1之间的间距。相邻两组导热槽一1a1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两组导热槽二1b1之间的间距。导热槽一1a1的槽底深度和导热槽三1c1的槽底深度均小于导热槽二1b1的槽底深度。导热槽三1c1位于侧壁1c的下部区域。本实施例中采用五组导热槽一1a1、两组导热槽二1b1和一组导热槽三1c1。在使用本技术时,热源对锅底1a进行加热,由于在锅底1a的外表面设置多组环形的导热槽一1a1,从而导热槽一1a1所在部位的厚度比原来锅底1a同部位处的厚度减少,从而能够使锅底1a吸收更多的热量,并且虽然减少了厚度但多组导热槽一1a1环形设置相当于多个加强筋,还是能够保证锅底1a的强度。又由于过渡段1b、侧壁1c上也分别设置对应的导热槽二1b1和导热槽三1c1,且导热槽一1a1、导热槽二1b1和导热槽三1c1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使得热量能够通过导热槽一1a1、导热槽二1b1和导热槽三1c1一级一级的快速均匀传递,使热量从锅底1a外表面均匀传递到侧壁1c外表面,从而使得锅体1均匀受热。并且由于导热槽比平面多出两个面,设置导热槽一1a1、导热槽二1b1和导热槽三1c1,能够分别对应增加锅底1a外表面、过渡段1b外表面以及侧壁1c外表面的受热面积,从而上述部位均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至锅内,减少能量的损失,提高锅体1的热传导效果。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锅,包括锅体(1),所述锅体(1)包括锅底(1a)和与锅底(1a)连接的侧壁(1c),锅底(1a)与侧壁(1c)连接处具有过渡段(1b),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底(1a)的外表面、侧壁(1c)的外表面以及过渡段(1b)的外表面均开设有若干环形的导热槽,导热槽从锅底(1a)的外表面向侧壁(1c)的外表面辐射扩散排列,且每个导热槽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导热槽包括开设在锅底(1a)外表面的多组导热槽一(1a1)、开设在过渡段(1b)外表面的多组导热槽二(1b1)和开设在侧壁(1c)外表面的至少一组导热槽三(1c1),所述导热槽一(1a1)的槽底深度和导热槽三(1c1)的槽底深度均小于导热槽二(1b1)的槽底深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包括锅体(1),所述锅体(1)包括锅底(1a)和与锅底(1a)连接的侧壁(1c),锅底(1a)与侧壁(1c)连接处具有过渡段(1b),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底(1a)的外表面、侧壁(1c)的外表面以及过渡段(1b)的外表面均开设有若干环形的导热槽,导热槽从锅底(1a)的外表面向侧壁(1c)的外表面辐射扩散排列,且每个导热槽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导热槽包括开设在锅底(1a)外表面的多组导热槽一(1a1)、开设在过渡段(1b)外表面的多组导热槽二(1b1)和开设在侧壁(1c)外表面的至少一组导热槽三(1c1),所述导热槽一(1a1)的槽底深度和导热槽三(1c1)的槽底深度均小于导热槽二(1b1)的槽底深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其特征在于,相邻的那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灵明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市凤喜电器炊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