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绿肥的稻螺共生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034291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0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螺蛳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绿肥的稻螺共生养殖方法,该方法将冬季绿肥、水生绿肥、攀附性绿肥与稻螺共作相融合,形成“绿肥‑水稻‑螺蛳”共生的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共生系统的经济效益。本发明专利技术以冬闲田种植豆科绿肥,培肥地力;利用水生绿肥红萍,肥田养螺;利用攀附性绿肥形成绿篱墙,防止外界干扰,形成稻螺共作生态种养系统,有利于生产健康、安全的螺蛳和稻米。

A Method of Rice Snail Symbiotic Culture Based on Green Fertiliz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绿肥的稻螺共生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螺蛳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绿肥的稻螺共生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螺蛳是方形环棱螺的俗称,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他同属动物的全体。螺蛳营养丰富,肉质细腻,是餐桌上的上等佳品。螺蛳粉是广西柳州的风味小吃,随着袋装柳州螺蛳粉的发展,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不断升级,螺蛳需求量不断提高。螺蛳通常生长在稻田、湖泊、池塘、沼泽及河沟等地,因此,在稻田通过科学的立体种养,既满足市场对螺蛳的需求,又保证水稻的丰收,有助于农户增收致富。绿肥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作为一种生物肥源,有改土培肥,提高农产品品质的作用。而种植和利用绿肥作物,有利于化肥减量施用,对保障农产品安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也有很多关于稻田混养螺蛳的报道,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商品价值,做到既能收获水稻又能收获螺蛳;然而螺蛳是杂食性软体动物,会存在可能破坏水稻根部,造成水稻减产的风险;而且目前的套养也只是简单的养殖,并没有一套共生系统,即将冬季绿肥、水生绿肥、攀附性绿肥与稻螺共作相融合的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绿肥的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绿肥的稻螺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种植冬季豆科绿肥紫云英:水稻收割前10‑15天,向稻田中撒播紫云英种子,播种量为1.5‑2kg/亩;(2)喂养鹅:在紫云英生长盛花期将鹅赶下田,让鹅食用紫云英,踩踏田地,鹅粪还田;(3)翻压绿肥:喂养鹅1‑2个月后,在稻田不灌水的情况下用机耕翻压稻田中的紫云英;(4)整地:翻压绿肥后,在稻田内开挖水沟,所述水沟沿田埂内侧进行开挖,但不形成闭环,余一缺口不做处理,缺口长度为3‑4m;所述水沟距离田埂1‑2m;水沟为U型,沟深40‑50cm;(5)施基肥:整好地后向稻田中施加有机肥,有机肥的施加量为20‑30kg/亩;施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绿肥的稻螺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种植冬季豆科绿肥紫云英:水稻收割前10-15天,向稻田中撒播紫云英种子,播种量为1.5-2kg/亩;(2)喂养鹅:在紫云英生长盛花期将鹅赶下田,让鹅食用紫云英,踩踏田地,鹅粪还田;(3)翻压绿肥:喂养鹅1-2个月后,在稻田不灌水的情况下用机耕翻压稻田中的紫云英;(4)整地:翻压绿肥后,在稻田内开挖水沟,所述水沟沿田埂内侧进行开挖,但不形成闭环,余一缺口不做处理,缺口长度为3-4m;所述水沟距离田埂1-2m;水沟为U型,沟深40-50cm;(5)施基肥:整好地后向稻田中施加有机肥,有机肥的施加量为20-30kg/亩;施肥5-7天后进行翻堆,将有机肥压入泥土中;(6)稻田消毒:施加基肥后30-35d向稻田中喷洒消毒粉,消毒粉的施加量为50-60kg/亩;添加消毒粉3-4d后向稻田内灌水;(7)建立绿篱墙:在田埂四周建立40-50cm高的绿篱墙;(8)水稻种植:在稻田中进行插秧种植,采用“窄行-宽行-窄行”相间隔的方式进行插秧种植,所述窄行为两株水稻间距离为30cm;所述宽行为两株水稻间距离为50cm;(9)放养红萍:水稻插秧种植7d后向稻田中放养红萍,红萍的水面覆盖面积为稻田的1/6-1/5;红萍还种植在水沟中;(10)放养螺蛳:红萍放养后3d-5d向稻田中放养螺蛳,所述螺蛳的规格为400-800只/kg;放养的密度为100-120只/m2;(11)田间管理:向田中定期投喂螺蛳饲料、进行田间驱鸟和防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绿肥的稻螺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义唐红琴何铁光韦彩会董文斌蒙炎成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