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3149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4 05: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包括阻隔带本体和碳纤维,所述阻隔带本体内设置有所述碳纤维,所述碳纤维之间设置有金属丝,所述金属丝一侧设置有玻璃光纤,所述金属丝另一侧设置有高密度聚乙烯填充条,所述玻璃光纤一侧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上设置有连接线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传感器、金属丝以及玻璃纤维,可以对软管的内部状态实现实时监测和控制,从而大大提高软管的可靠性,减少软管破损后继续运行可能造成的严重事故,通过设置高密度聚乙烯填充条,可以对其它缆体实施外载和冲击保护,可提高阻隔带的功能性。

Multifunctional flexible hose barrier bel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
本技术涉及软管制造
,具体涉及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
技术介绍
目前柔性软管所使用的阻隔带是功能单一的塑料条,只在软管里起分隔相邻两个功能层的作用。然而在软管的应用中,如果能监测软管部件在使用中的实时状态,就能提前预知可能的软管失效并进行干预,大大减少软管失效后的可能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可以对软管内部结构进行实时监测的柔性软管,可以提前预测柔性软管的可能失效,因而大大提高柔性软管的应用可靠性和安全性,使得这个监测功能的柔性软管成为海洋漂浮式光伏系统必须的水下关键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解决了现有柔性软管阻隔带上缺少检测装置,使得柔性软管内部的状态得不到实时的监测和控制,降低了软管使用的可靠性,以及主要起分隔相邻两个功能层的作用,使得软管的功能比较单一的问题。(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包括阻隔带本体和碳纤维,所述阻隔带本体内设置有所述碳纤维,所述碳纤维之间设置有金属丝,所述金属丝一侧设置有玻璃光纤,所述金属丝另一侧设置有高密度聚乙烯填充条,所述玻璃光纤一侧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上设置有连接线一,所述连接线一一侧设置有连接线二,所述阻隔带本体内侧粘接有多功能层,所述多功能层外侧粘接有抗拉层,所述抗拉层外侧粘接有外部防护层,所述多功能层内侧粘接有保压层,所述保压层内侧粘接有阻隔层,所述阻隔层内侧粘接有内部防护层。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线二与所述传感器以及所述金属丝通过锡焊连接,所述连接线一与所述传感器以及所述玻璃光纤通过锡焊连接,所述阻隔带本体的截面呈Z字型,180度旋转对称,截面的宽度远大于厚度,宽厚比在10以上。进一步的,所述碳纤维、所述金属丝、所述传感器、所述玻璃光纤以及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填充条均通过胶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阻隔带本体上,所述阻隔带本体在螺旋缠绕时搭盖率是50%,也即后一圈缠绕覆盖前一圈缠绕的50%。进一步的,所述阻隔层由高分子材料绑带螺旋缠绕形成,所述保压层由金属条螺旋缠绕形成,所述抗拉层由高强度纤维编织形成。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的型号为SPC06,所述传感器与所述玻璃光纤通过所述连接线一相连,所述传感器与所述金属丝通过所述连接线二相连。(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为解决现有柔性软管阻隔带上缺少检测装置,使得柔性软管内部的状态得不到实时的监测和控制,降低了软管使用的可靠性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传感器、金属丝以及玻璃纤维,可以对软管的内部状态实现实时监测和控制,从而大大提高软管的可靠性,减少软管破损后继续运行可能造成的严重事故;2、为解决现有柔性软管阻隔带主要起分隔相邻两个功能层的作用,使得软管的功能比较单一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高密度聚乙烯填充条,可以对其它缆体实施外载和冲击保护,可提高阻隔带的功能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的缠绕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在柔性软管中的位置关系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内部防护层;2、阻隔层;3、保压层;4、多功能层;5、抗拉层;6、外部防护层;7、阻隔带本体;701、碳纤维;702、金属丝;706、玻璃光纤;704、传感器;705、高密度聚乙烯填充条;706、连接线二;707、连接线一。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3所示,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包括阻隔带本体7和碳纤维701,阻隔带本体7内设置有碳纤维701,碳纤维701之间设置有金属丝702,金属丝702一侧设置有玻璃光纤703,金属丝702另一侧设置有高密度聚乙烯填充条705,高密度聚乙烯填充条705有很高抗拉、抗压性,可以对其它缆体实施外载和冲击保护,玻璃光纤703一侧设置有传感器704,传感器704可测量温度、压力、应变、加速度等数据,并把数据转换成电信号和光信号,传感器704上设置有连接线一707,通过连接线一707可将传感器704所转换的电信号传输给金属丝702,连接线一707一侧设置有连接线二706,通过连接线二706可将传感器704所转换的光信号传输给玻璃光纤703,阻隔带本体7内侧粘接有多功能层4,多功能层4外侧粘接有抗拉层5,抗拉层5外侧粘接有外部防护层6,多功能层4内侧粘接有保压层3,保压层3内侧粘接有阻隔层2,阻隔层2内侧粘接有内部防护层1。其中,连接线二706与传感器704以及金属丝702通过锡焊连接,连接线一707与传感器704以及玻璃光纤703通过锡焊连接,阻隔带本体7的截面呈Z字型,180度旋转对称,截面的宽度远大于厚度,宽厚比在10以上,碳纤维701、金属丝702、传感器704、玻璃光纤703以及高密度聚乙烯填充条705均通过胶接的方式固定在阻隔带本体7上,阻隔带本体7在螺旋缠绕时搭盖率是50%,也即后一圈缠绕覆盖前一圈缠绕的50%,阻隔层2由高分子材料绑带螺旋缠绕形成,保压层3由金属条螺旋缠绕形成,抗拉层5由高强度纤维编织形成,传感器704的型号为SPC06,传感器704与玻璃光纤703通过连接线一707相连,传感器704与金属丝702通过连接线二706相连。本技术提到的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的工作原理:使用前首先通过碳纤维701、金属丝702、传感器704、玻璃光纤703、连接线一707、连接线二706以及高密度聚乙烯填充条705制成阻隔带本体7,然后将阻隔带本体7通过螺旋缠绕的方式粘接在多功能层4上,接着将抗拉层5、以及外部防护层6依次粘接,将保压层3、阻隔带以及内部防护层1依次粘接,通过设置传感器704、金属丝702以及玻璃纤维,可以对软管的内部状态实现实时监测和控制,从而大大提高软管的可靠性,减少软管破损后继续运行可能造成的严重事故,通过设置高密度聚乙烯填充条705,可以对其它缆体实施外载和冲击保护,可提高阻隔带的功能性。上面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请求保护的
技术实现思路
,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其特征在于:包括阻隔带本体(7)和碳纤维(701),所述阻隔带本体(7)内设置有所述碳纤维(701),所述碳纤维(701)之间设置有金属丝(702),所述金属丝(702)一侧设置有玻璃光纤(703),所述金属丝(702)另一侧设置有高密度聚乙烯填充条(705),所述玻璃光纤(703)一侧设置有传感器(704),所述传感器(704)上设置有连接线一(707),所述连接线一(707)一侧设置有连接线二(706),所述阻隔带本体(7)内侧粘接有多功能层(4),所述多功能层(4)外侧粘接有抗拉层(5),所述抗拉层(5)外侧粘接有外部防护层(6),所述多功能层(4)内侧粘接有保压层(3),所述保压层(3)内侧粘接有阻隔层(2),所述阻隔层(2)内侧粘接有内部防护层(1)。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其特征在于:包括阻隔带本体(7)和碳纤维(701),所述阻隔带本体(7)内设置有所述碳纤维(701),所述碳纤维(701)之间设置有金属丝(702),所述金属丝(702)一侧设置有玻璃光纤(703),所述金属丝(702)另一侧设置有高密度聚乙烯填充条(705),所述玻璃光纤(703)一侧设置有传感器(704),所述传感器(704)上设置有连接线一(707),所述连接线一(707)一侧设置有连接线二(706),所述阻隔带本体(7)内侧粘接有多功能层(4),所述多功能层(4)外侧粘接有抗拉层(5),所述抗拉层(5)外侧粘接有外部防护层(6),所述多功能层(4)内侧粘接有保压层(3),所述保压层(3)内侧粘接有阻隔层(2),所述阻隔层(2)内侧粘接有内部防护层(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柔性软管阻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二(706)与所述传感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明邹湘坪胡南翔顾建忠许央权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安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