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玉菇栽培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12852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3 2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白玉菇栽培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生产工艺领域,该白玉菇栽培技术,基质中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棉籽壳48%,木屑35%,麸皮10%,玉米粉5%,石灰1%,豆粕1%,含水量62%,包括以下步骤:S1、检测培养料:保证干燥,新鲜,无霉变,无虫害,颗粒度大小合适,粗细均匀,S2、装袋:使用规格为18cm×35cm的聚丙烯塑料袋栽培,装袋机自动填料,要求装袋高度为18cm,袋重1250±50g,装料松紧度为上紧下松,料面平整不倾斜,并用自动打孔棒打一个中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提供白玉菇发菌培养和出菇管理上的生产工艺,适时合理采收,解决了部分工厂的白玉菇产量会出现菇体发黄,不耐储存,菇帽有瘤盖以及菇柄粗细不均匀的品质层次不齐的问题。

A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White Mushroo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白玉菇栽培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白玉菇栽培
,具体为一种白玉菇栽培技术。
技术介绍
白玉菇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凉拌,可热炒,被称为食用菌中的珍品。白玉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引入我国栽培,90年代上海引进工厂化设备,实现了白玉菇周年化生产,白玉菇已成为继金针菇之后发展最快的食用菌品种,栽培过程主要步骤为:装瓶、袋,灭菌,菌瓶接种,养菌,搔菌以及出菇管理等。工厂化生产大批量白玉菇时利用设备控制白玉菇生长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给白玉菇最佳的生长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白玉菇的产量,更能保证白玉菇的出菇质量,白玉菇工厂化生产需要专门的生产厂房设施,一般采用砖混结构或结构聚氨酯保温板建设保温保湿的厂房。按照工艺流程,通常生产厂房分为备料室,搅拌室,装袋车间,灭菌车间,冷却室,菌种室,接种室,培养室,搔菌室,生育室,包装车间,冷库等。每个功能室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布局,布局方式因地制宜。此外,每个功能室的面积需要根据生产规模来确定,因为不同生产规模所匹配的设备以及生产能力不同,每个功能室所需要面积不一样。工厂化生产厂房布局合理与否和功能区区域面积是否匹配,是生产能否成功达到设计能力的关键。由于白玉菇菌丝后熟培养周期长,培养室面积要远大于生育室面积。目前国内工厂化生产白玉菇工厂所使用的设备大同小异,配方也极为相似,白玉菇工厂化生产是利用机械自动化设备高效生产,并创造适合白玉菇生长的人工环境,需要配备搅拌机,装袋机,灭菌锅,接种机,加湿器,搔菌机,包装机,制冷以及控制系统等设备,但是在培养以及出菇管理上,每个工厂千差万别,各个工厂的白玉菇产量会出现品质层次不齐的问题,如菇体发黄,不耐储存,菇帽有瘤盖以及菇柄粗细不均匀的问题。由此可见,一种合适发菌培养和出菇管理工艺对白玉菇的产量与品质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白玉菇栽培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白玉菇栽培技术,解决了部分工厂的白玉菇产量会出现菇体发黄,不耐储存,菇帽有瘤盖以及菇柄粗细不均匀的品质层次不齐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白玉菇栽培技术,基质中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棉籽壳48%,木屑35%,麸皮10%,玉米粉5%,石灰1%,豆粕1%,含水量62%,包括以下步骤:S1、检测培养料:保证干燥,新鲜,无霉变,无虫害,颗粒度大小合适,粗细均匀。S2、装袋:使用规格为18cm×35cm的聚丙烯塑料袋栽培,装袋机自动填料,要求装袋高度为18cm,袋重1250±50g,装料松紧度为上紧下松,料面平整不倾斜,并用自动打孔棒打一个中孔。S3、灭菌:对聚丙烯塑料栽培袋套上套环,盖上盖,灭菌时将锅内的冷空气全部排除,进行高压蒸汽灭菌,逐步提高蒸汽温度,灭菌过程温度以及时间依次为100℃/60min,110℃/90min,121℃/120min,通过高压蒸汽灭菌杀死存在于培养基内部的微生物,并通过加热加压把培养基变成菌丝易分解和吸收状态。S4、冷却与接种:灭菌后,将聚丙烯塑料栽培袋冷却至料温23℃以下接种,液体菌种用于接种前检查是否存在杂菌污染以及生长不良,采用人工手持接种枪接种,每袋接种量约为25ml左右,以菌种液刚好通过中孔流到底部而不积水为最佳。S5、发菌管理:将接种后的聚丙烯塑料栽培袋移入培养室进行菌丝培养,培养室培养期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菌丝生长期和菌包后熟期,菌丝生长期,菌丝开始吃料并在培养期间延伸生长,此阶段,菌丝生长代谢旺盛,需要大量氧气,故二氧化碳浓度要求3000ppm以下,湿度55-65%,新陈代谢产生菌包自身产生大量热量,前期空间温度要求22-25℃,菌包长满后进入后熟期,后熟期对新风要求减少,同时经过发热期后菌包自身呼吸组作用减弱,自身产生热量能力减弱,需要人为增加空间温度,以保证菌包的后熟速度不受影响,后熟培养要求二氧化碳浓度3000-5000ppm,湿度60-65%,温度25-27℃,当菌丝由稀疏转为浓白,培养料颜色变黄,菌包变软,料面形白色成菌皮,并分泌浅黄色或褐黄色生理水时,即菌丝生理成熟,可开袋搔菌。S6、搔菌:取盖,拔掉套环,扣除料面的老菌皮,将袋口向下卷至高出料面3cm左右,搔菌后需要注水50-100ml,保持水干净无菌。S7、出菇管理:依次为:菌丝恢复期——催蕾期——现蕾期——水滴期——伸长期——成熟期——包装,菌丝恢复期条件为库房温度14-15℃,湿度90-95%,二氧化碳浓度3000ppm以下,催蕾期条件为光照强度100-300lx,光照时间为5min/1h,崔蕾阶段继续保持二氧化碳浓度3000ppm以下,湿度要适当降低至80-90%之间,现蕾期条件为无光照,加湿逐步增加至90-95%,二氧化碳浓度逐步提升至5000-7000ppm,水滴期条件为打开光照,利用白玉菇的向光性引导菇芽向上生长,加湿保持95-100%,二氧化碳保持在6000ppm左右,伸长期条件根据菇体状态决定,菇柄细则增加新风量,菇帽大则减少光照和新风量,朵型不整齐可以增加光照,菇柄长长后光照强度可逐渐增加,对菇的生长起到引导作用,利用光照将菇拉直,成熟期开采前两三天开始给菇人工注水,每天注水一遍,根据菇帽大小,菇柄粗细以及高度及时调整温光水汽,让其在采收时达到最佳状态,包装采用抽气保鲜膜包装保鲜,保藏过程中避免温度波动。优选的,在步骤S1中,其中使用的木屑要经过三个月以上的发酵翻堆,每隔一个月要撒一次水,淋湿透后才能用于生产。优选的,在步骤S3中,将锅内的冷空气全部排除,避免压力表上的压力达到要求,灭菌锅内的温度未达到所需的温度,排除冷空气的方法是加热后当压力表上指针上升到0.5公斤/平方厘米时,打开排气网,放气至指针返回到初始位置,灭菌的时间是以排除冷空气后,压力回升到15公斤/平方厘米时才开始计算,此时温度可达到121-128℃,在此温度下,维持1小时。优选的,所述在步骤S4中,接种前检查是否存在杂菌污染以及生长不良的具体做法是在生产接种时,用检测液接取适量菌液观察培养,再次确认菌种有无污染。优选的,所述在步骤S7中,聚丙烯塑料栽培袋入库后前三天为菌丝恢复期,工厂前三天为了保湿会在菌包上再覆盖一层无纺布,起到保湿的效果,基本上第2-3天就可以看到料面被一层薄薄的菌丝覆盖,此时打开光照刺激现蕾。(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白玉菇栽培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提供白玉菇发菌培养和出菇管理上的生产工艺,适时合理采收,保持白玉菇耐贮性,可以有效提高白玉菇的单产跟品质,并且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物转化率,降低工厂运行成本,简化生产工艺,达到了对于工厂化白玉菇食用菌企业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对社会也有经济效益的目的,解决了部分工厂的白玉菇产量会出现菇体发黄,不耐储存,菇帽有瘤盖以及菇柄粗细不均匀的品质层次不齐的问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白玉菇栽培技术,基质中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棉籽壳48%,木屑35%,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白玉菇栽培技术,基质中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棉籽壳48%,木屑35%,麸皮10%,玉米粉5%,石灰1%,豆粕1%,含水量62%,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检测培养料:保证干燥,新鲜,无霉变,无虫害,颗粒度大小合适,粗细均匀;S2、装袋:使用规格为18cm×35cm的聚丙烯塑料袋栽培,装袋机自动填料,要求装袋高度为18cm,袋重1250±50g,装料松紧度为上紧下松,料面平整不倾斜,并用自动打孔棒打一个中孔;S3、灭菌:对聚丙烯塑料栽培袋套上套环,盖上盖,灭菌时将锅内的冷空气全部排除,进行高压蒸汽灭菌,逐步提高蒸汽温度,灭菌过程温度以及时间依次为100℃/60min,110℃/90min,121℃/120min,通过高压蒸汽灭菌杀死存在于培养基内部的微生物,并通过加热加压把培养基变成菌丝易分解和吸收状态;S4、冷却与接种:灭菌后,将聚丙烯塑料栽培袋冷却至料温23℃以下接种,液体菌种用于接种前检查是否存在杂菌污染以及生长不良,采用人工手持接种枪接种,每袋接种量约为25ml左右,以菌种液刚好通过中孔流到底部而不积水为最佳;S5、发菌管理:将接种后的聚丙烯塑料栽培袋移入培养室进行菌丝培养,培养室培养期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菌丝生长期和菌包后熟期,菌丝生长期,菌丝开始吃料并在培养期间延伸生长,此阶段,菌丝生长代谢旺盛,需要大量氧气,故二氧化碳浓度要求3000ppm以下,湿度55‑65%,新陈代谢产生的菌包自身产生大量热量,前期空间温度要求22‑25℃,菌包长满后进入后熟期,后熟期对新风要求减少,同时经过发热期后菌包自身呼吸组作用减弱,自身产生热量能力减弱,需要人为增加空间温度,以保证菌包的后熟速度不受影响,后熟培养要求二氧化碳浓度3000‑5000ppm,湿度60‑65%,温度25‑27℃,当菌丝由稀疏转为浓白,培养料颜色变黄,菌包变软,料面形白色成菌皮,并分泌浅黄色或褐黄色生理水时,即菌丝生理成熟,可开袋搔菌;S6、搔菌:取盖,拔掉套环,扣除料面的老菌皮,将袋口向下卷至高出料面3cm左右,搔菌后需要注水50‑100ml,保持水干净无菌;S7、出菇管理:依次为:菌丝恢复期——催蕾期——现蕾期——水滴期——伸长期——成熟期——包装,菌丝恢复期条件为库房温度14‑15℃,湿度90‑95%,二氧化碳浓度3000ppm以下,催蕾期条件为光照强度100‑300lx,光照时间为5min/1h,崔蕾阶段继续保持二氧化碳浓度3000ppm以下,湿度要适当降低至80‑90%之间,现蕾期条件为无光照,加湿逐步增加至90‑95%,二氧化碳浓度逐步提升至5000‑7000ppm,水滴期条件为打开光照,利用白玉菇的向光性引导菇芽向上生长,加湿保持95‑100%,二氧化碳保持在6000ppm左右,伸长期条件根据菇体状态决定,菇柄细则增加新风量,菇帽大则减少光照和新风量,朵型不整齐可以增加光照,菇柄长长后光照强度可逐渐增加,对菇的生长起到引导作用,利用光照将菇拉直,成熟期开采前两三天开始给菇人工注水,每天注水一遍,根据菇帽大小,菇柄粗细以及高度及时调整温光水汽,让其在采收时达到最佳状态,包装采用抽气保鲜膜包装保鲜,保藏过程中避免温度波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玉菇栽培技术,基质中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棉籽壳48%,木屑35%,麸皮10%,玉米粉5%,石灰1%,豆粕1%,含水量62%,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检测培养料:保证干燥,新鲜,无霉变,无虫害,颗粒度大小合适,粗细均匀;S2、装袋:使用规格为18cm×35cm的聚丙烯塑料袋栽培,装袋机自动填料,要求装袋高度为18cm,袋重1250±50g,装料松紧度为上紧下松,料面平整不倾斜,并用自动打孔棒打一个中孔;S3、灭菌:对聚丙烯塑料栽培袋套上套环,盖上盖,灭菌时将锅内的冷空气全部排除,进行高压蒸汽灭菌,逐步提高蒸汽温度,灭菌过程温度以及时间依次为100℃/60min,110℃/90min,121℃/120min,通过高压蒸汽灭菌杀死存在于培养基内部的微生物,并通过加热加压把培养基变成菌丝易分解和吸收状态;S4、冷却与接种:灭菌后,将聚丙烯塑料栽培袋冷却至料温23℃以下接种,液体菌种用于接种前检查是否存在杂菌污染以及生长不良,采用人工手持接种枪接种,每袋接种量约为25ml左右,以菌种液刚好通过中孔流到底部而不积水为最佳;S5、发菌管理:将接种后的聚丙烯塑料栽培袋移入培养室进行菌丝培养,培养室培养期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菌丝生长期和菌包后熟期,菌丝生长期,菌丝开始吃料并在培养期间延伸生长,此阶段,菌丝生长代谢旺盛,需要大量氧气,故二氧化碳浓度要求3000ppm以下,湿度55-65%,新陈代谢产生的菌包自身产生大量热量,前期空间温度要求22-25℃,菌包长满后进入后熟期,后熟期对新风要求减少,同时经过发热期后菌包自身呼吸组作用减弱,自身产生热量能力减弱,需要人为增加空间温度,以保证菌包的后熟速度不受影响,后熟培养要求二氧化碳浓度3000-5000ppm,湿度60-65%,温度25-27℃,当菌丝由稀疏转为浓白,培养料颜色变黄,菌包变软,料面形白色成菌皮,并分泌浅黄色或褐黄色生理水时,即菌丝生理成熟,可开袋搔菌;S6、搔菌:取盖,拔掉套环,扣除料面的老菌皮,将袋口向下卷至高出料面3cm左右,搔菌后需要注水50-100ml,保持水干净无菌;S7、出菇管理:依次为:菌丝恢复期——催蕾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小龙顾小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友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