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04025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6: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电极组件、壳体、顶盖组件和第一绝缘带。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单元,第一电极单元位于电极组件沿厚度方向一端,第一电极单元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第一电极单元卷绕为扁平状结构并在尾端形成第一终止线,第一电极单元的最外圈的负极极片位于最外圈的正极极片的外侧;第一绝缘带覆盖第一终止线的一部分。壳体具有第一侧壁和容纳腔,电极组件收容于容纳腔,第一侧壁位于电极组件沿厚度方向的一侧,壳体与第一电极单元的正极极片电连接,顶盖组件连接于壳体。第一电极单元的表面包括第一扁平面,第一扁平面位于第一电极单元沿厚度方向靠近第一侧壁的一端,第一绝缘带至少部分与第一扁平面紧密贴合。

Secondary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和用于收容电极组件的壳体,现有的壳体通常与电极组件的正极导通,使壳体保持较高的电位以防止腐蚀。然而,壳体带电后会增大二次电池的短路风险。例如,在装配二次电池的过程中,会在电极组件的外表面残留金属异物;而电极组件在工作过程中膨胀并在循环后期挤压壳体,此时,金属异物容易刺破电极组件的隔膜,并将电极组件的负极与壳体连通,从而造成短路,引发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能降低短路风险,提高安全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电极组件、壳体、顶盖组件和第一绝缘带。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单元,第一电极单元位于电极组件沿厚度方向一端,第一电极单元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隔膜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隔开。第一电极单元卷绕为扁平状结构并在卷绕的尾端形成第一终止线,第一电极单元的最外圈的负极极片位于最外圈的正极极片的外侧;第一绝缘带至少覆盖第一终止线的一部分。壳体具有第一侧壁和容纳腔,电极组件收容于容纳腔,第一侧壁位于电极组件沿厚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组件(1)、壳体(2)、顶盖组件(3)和第一绝缘带(4);电极组件(1)包括第一电极单元(11),第一电极单元(11)位于电极组件(1)沿厚度方向(Y)一端,第一电极单元(11)包括正极极片(15)、负极极片(16)和隔膜(17),隔膜(17)将正极极片(15)和负极极片(16)隔开;第一电极单元(11)卷绕为扁平状结构并在卷绕的尾端形成第一终止线(L1),第一电极单元(11)的最外圈的负极极片(16)位于最外圈的正极极片(15)的外侧;第一绝缘带(4)至少覆盖第一终止线(L1)的一部分;壳体(2)具有第一侧壁(21)和容纳腔(22),电极组件(1)收容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组件(1)、壳体(2)、顶盖组件(3)和第一绝缘带(4);电极组件(1)包括第一电极单元(11),第一电极单元(11)位于电极组件(1)沿厚度方向(Y)一端,第一电极单元(11)包括正极极片(15)、负极极片(16)和隔膜(17),隔膜(17)将正极极片(15)和负极极片(16)隔开;第一电极单元(11)卷绕为扁平状结构并在卷绕的尾端形成第一终止线(L1),第一电极单元(11)的最外圈的负极极片(16)位于最外圈的正极极片(15)的外侧;第一绝缘带(4)至少覆盖第一终止线(L1)的一部分;壳体(2)具有第一侧壁(21)和容纳腔(22),电极组件(1)收容于容纳腔(22),第一侧壁(21)位于电极组件(1)沿厚度方向(Y)的一侧,壳体(2)与第一电极单元(11)的正极极片(15)电连接,顶盖组件(3)密封连接于壳体(2);第一电极单元(11)的表面包括第一扁平面(111),第一扁平面(111)位于第一电极单元(11)沿厚度方向(Y)靠近第一侧壁(21)的一端,第一绝缘带(4)至少部分与第一扁平面(111)紧密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极单元(11)的表面还包括第二扁平面(112)、第一窄面(113)和第二窄面(114),第二扁平面(112)位于第一电极单元(11)沿厚度方向(Y)远离第一侧壁(21)的一端,第一窄面(113)、第二窄面(114)分别位于第一电极单元(11)沿宽度方向(X)两端;沿第一电极单元(11)的卷绕方向,第一扁平面(111)、第二窄面(114)、第二扁平面(112)和第一窄面(113)依次设置;第一终止线(L1)和第一绝缘带(4)的起始端(41)均位于第二扁平面(112);沿第一电极单元(11)的卷绕方向,第一绝缘带(4)从起始端(41)延伸并依次绕过第一终止线(L1)和第一窄面(1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带(4)的收尾端(42)位于第一扁平面(111)且靠近第一扁平面(111)与第二窄面(114)的交界处设置;或者沿第一电极单元(11)的卷绕方向,第一绝缘带(4)延伸并绕过第二窄面(114),并且收尾端(42)位于第二扁平面(11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沿第一电极单元(11)的宽度方向(X),第一绝缘带(4)的起始端(41)与第一终止线(L1)的距离大于0.5c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带(4)的面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凌李白清李晖张婷婷刘俊张小细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青海,6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