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986871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具体为由喷淋系统,污染土堆,边坡支撑,导排系统,收集系统,防渗系统所组成;在场地内按顺序布设好边坡支撑,防渗系统,收集系统和导排系统,然后将经过预处理的氰化物污染土按照一定的坡比堆置于区域内;在土堆上方布设喷淋系统;喷淋系统开启后,淋洗液按照一定的喷淋强度渗透进入土壤堆中,使土壤堆一直处于饱水状态,同时土壤中氰化物溶解进入淋洗液后,淋洗液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底部的收集系统,并通过导排系统离开淋溶区域并集中处理,最终实现去除土壤中氰化物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物理方法将氰化物从土壤中剥离,避免了采用氧化方法修复过程中带来副产物问题以及修复后土壤盐渍化问题,该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绿色环保、保护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受影响,同时修复效果均匀稳定,可实现对氰化物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染土壤修复
,涉及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
技术介绍
中国现有耕地有近1/5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土壤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有可能引起农产品中污染物超标,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加速,工矿企业导致的场地污染也十分严重。由于产业结构与城市布局的变化与调整,有些化工、冶金等污染企业纷纷搬迁,加上一些企业的倒闭,污染场地不断产生。土壤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缺少、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没有处理的污染场地将是化学定时炸弹,一旦大面积爆发将会对国家可持续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污染土壤修复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有必要妥善管理并加以修复,使其得到合理利用。氰化物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机械、电镀、冶金、合成、印染等行业,同时也是毒性强烈、作用迅速的毒物。伴随氰化物大规模应用而带来的土壤氰化物污染问题已成为当今重大社会关切,超过土壤净化能力的氰化物在土壤中残留、蓄积和运移,成为环境的二次污染源,对水体、粮食生产及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危害,迫切需要修复治理。因此,研究含氰土壤的处理方法及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化学氧化技术和高温热解技术是修复氰化物污染土壤的主要技术选择。化学氧化技术利用氰化物的还原性,借助氧化还原反应将氰化物分解。然而,氧化方法修复过程中会带来副产物问题以及修复后土壤盐渍化问题。高温热解技术利用氰化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实现燃烧分解,生成无机气体。但高温热解后,尽管氰化物被去除,但土壤中有机质也消耗殆尽,也失去了绿化或耕作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该专利技术采用物理方法将氰化物从土壤中剥离,避免了采用氧化方法修复过程中带来副产物问题以及修复后土壤盐渍化问题,该专利技术具有绿色环保、保护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受影响,同时修复效果均匀稳定,可实现对氰化物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具体为由喷淋系统,污染土堆,边坡支撑,导排系统,收集系统,防渗系统所组成;在场地内按顺序布设好边坡支撑,防渗系统,收集系统和导排系统,然后将经过预处理的氰化物污染土按照一定的坡比堆置于区域内;在土堆上方布设喷淋系统;喷淋系统开启后,淋洗液按照一定的喷淋强度渗透进入土壤堆中,使土壤堆一直处于饱水状态,同时土壤中氰化物溶解进入淋洗液后,淋洗液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底部的收集系统,并通过导排系统离开淋溶区域并集中处理,最终实现去除土壤中氰化物的目的。所述的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淋系统包括供水系统、输送管路、以及液体分布器所组成,该系统将喷淋液均匀喷撒于土壤堆表面。喷淋系统根据土壤渗透能力调节喷淋强度,喷淋强度一般为20~200L/(m2·h)。所述的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淋液由水和药剂混合而成,药剂包括氧化剂、还原剂、增溶剂、稳定剂、解毒剂等。所述的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染土堆经过预处理后,土壤孔隙度需达到1~10%,污染土堆的堆高为1~5m。所述的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排系统主要材料为多孔介质,层厚为5~50cm,可由碎石、卵石、粗砂、粉煤灰、砂砾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所述的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系统为排水花管,可由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管材加工而成,排水花管埋设于导排系统底部,间距1~5m,管径150~500mm。所述的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渗系统采用柔性复合防渗结构,防渗层可由无纺土工布,高密度聚乙烯膜,膨润土垫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复合而成,防渗系统要覆盖边坡支撑。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现有技术,该专利技术采用物理方法将氰化物从土壤中剥离,避免了采用氧化方法修复过程中带来副产物问题以及修复后土壤盐渍化问题,该专利技术具有绿色环保、保护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受影响,同时修复效果均匀稳定,可实现对氰化物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采样淋溶技术作为氰化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具有原创性,本专利技术在土壤修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具体为由喷淋系统,污染土堆,边坡支撑,导排系统,收集系统,防渗系统所组成;在场地内按顺序布设好边坡支撑,防渗系统,收集系统和导排系统,然后将经过预处理的氰化物污染土按照一定的坡比堆置于区域内;在土堆上方布设喷淋系统;喷淋系统开启后,淋洗液按照一定的喷淋强度渗透进入土壤堆中,使土壤堆一直处于饱水状态,同时土壤中氰化物溶解进入淋洗液后,淋洗液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底部的收集系统,并通过导排系统离开淋溶区域并集中处理,最终实现去除土壤中氰化物的目的。以下结合实施例旨在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限制本专利技术。实例1某氰化物污染场地清挖出来的污染土中,土壤中总氰化物初始浓度为20mg/kg,土壤浸出液中总氰化物浓度为0.8mg/L。土壤中富含建筑垃圾。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提供的方法对氰化物污染土进行修复。具体实施工艺如下:淋溶场地设计为100m*10m的长条形,边坡支撑采用75cm的砖砌挡墙组成。防渗系统采用“两布一膜”结构,即土工布、高密度聚乙烯膜、土工布的夹层结构。导排系统采用DN200的高密度聚乙烯管,在其上以5cm为间距开8mm的圆孔,将其作为排水花管。排水花管按照1.5m间距排列。收集系统采用粒径为5cm的碎石填筑,层厚为30cm。土壤经过筛分、晾晒、破碎等等预处理工艺后,去除粒径大于5cm的建筑垃圾,土壤按照高度为2m等腰梯形装填土堆,土堆边坡角度为45度。喷淋系统采用开口水带铺设于土堆表面,喷淋液采用自来水,喷淋强度为50L/(m2·h)。连续喷淋7天后,土壤中总氰化物浓度下降至3.5mg/kg,土壤浸提液中总氰化物浓度下降至0.05mg/L,达到了修复目标值,修复土的达标率为100%,修复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3%,未受影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具体为由喷淋系统,污染土堆,边坡支撑,导排系统,收集系统,防渗系统所组成;在场地内按顺序布设好边坡支撑,防渗系统,收集系统和导排系统,然后将经过预处理的氰化物污染土按照一定的坡比堆置于区域内;在土堆上方布设喷淋系统;喷淋系统开启后,淋洗液按照一定的喷淋强度渗透进入土壤堆中,使土壤堆一直处于饱水状态,同时土壤中氰化物溶解进入淋洗液后,淋洗液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底部的收集系统,并通过导排系统离开淋溶区域并集中处理,最终实现去除土壤中氰化物的目的。

【技术特征摘要】
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具体为由喷淋系统,污染土堆,边坡支撑,导排系统,收集系统,防渗系统所组成;在场地内按顺序布设好边坡支撑,防渗系统,收集系统和导排系统,然后将经过预处理的氰化物污染土按照一定的坡比堆置于区域内;在土堆上方布设喷淋系统;喷淋系统开启后,淋洗液按照一定的喷淋强度渗透进入土壤堆中,使土壤堆一直处于饱水状态,同时土壤中氰化物溶解进入淋洗液后,淋洗液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底部的收集系统,并通过导排系统离开淋溶区域并集中处理,最终实现去除土壤中氰化物的目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淋系统包括供水系统、输送管路、以及液体分布器所组成,该系统将喷淋液均匀喷撒于土壤堆表面。喷淋系统根据土壤渗透能力调节喷淋强度,喷淋强度一般为20~200L/(m2·h)。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溶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震宇巢军委袁珊珊杨伟张金伟吴卫甜郑福居王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