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巫娟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引流式病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8461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内科的病床,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引流式病床。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引流装置进行固定、便于医护人员对病人引流的用于内科的便于引流式病床。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引流式病床,包括有底座、大支架、大床板、小床板、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轴承、大连接轴等;底座的顶部连接有大支架,大支架为左右对称式设置,底座顶部的右侧开有大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引流式病床,能够对引流装置进行固定,便于医护人员对病人引流,使用方便,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结构紧凑省空间,容易生产制造,易于维护维修,生产制造和维护维修成本低。

A Convenient Drainage Bed for Internal Medic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引流式病床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内科的病床,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引流式病床。
技术介绍
内科一般分为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和内分泌科等,内科的检查意义是用于了解胸部、心肺听诊、肠鸣音、心率、杂音、心律、肝、脾腹壁静脉曲张等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在内科病人的治疗过程中,经常需要将病人胸腔内的积气和积液引流出来,避免对肺功能造成影响,现有的用于内科的病床结构传统,难以对引流装置进行固定,导致医护人员对病人引流麻烦,加重了医护人员的负担,不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用于内科的病床结构传统,难以对引流装置进行固定,导致医护人员对病人引流麻烦,加重了医护人员的负担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引流装置进行固定、便于医护人员对病人引流的用于内科的便于引流式病床。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引流式病床,包括有底座、大支架、大床板、小床板、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轴承、大连接轴、旋转轴、第一锥齿轮、大螺杆、第二锥齿轮、第二轴承、连接板、接触块、夹板、托板、第一矩形块、第二矩形块和矩形缸体,底座的顶部连接有大支架,大支架为左右对称式设置,底座顶部的右侧开有大凹槽,大凹槽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大支架之间,底座开有第一小凹槽、第二小凹槽和矩形滑槽,第一小凹槽位于大凹槽的左侧,第一小凹槽与大凹槽相连通,第二小凹槽位于大凹槽的右侧,第二小凹槽与大凹槽相连通,矩形滑槽位于第一小凹槽的上方,矩形滑槽与第一小凹槽相连通,大床板的底部与大支架的上端相连接,大床板的左端与小床板的右端铰接连接,底座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位于第二支撑杆的右侧,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位于小床板的下方,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与小床板相接触,第二支撑杆的下部嵌设有第一轴承,大连接轴与第一轴承过盈连接,大连接轴的左端连接有旋转轴,大连接轴的右端连接有第一锥齿轮,大螺杆位于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第二锥齿轮固定套在大螺杆的下部,第二锥齿轮位于第一锥齿轮的下方,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大螺杆的下端与第二轴承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嵌设在底座的顶部内,连接板位于第一锥齿轮的上方,连接板的右端与第一支撑杆的左侧壁相连接,连接板的左端与第二支撑杆的右侧壁相连接,连接板开有大通孔,大螺杆转动式位于大通孔内,接触块位于连接板的正上方,接触块与大螺杆螺纹连接,接触块的顶部与小床板的底部相接触,接触块的两侧前后对称式连接有夹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位于前后对称式设置的夹板之间,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与夹板相接触,托板位于大凹槽内,托板与大凹槽滑动配合,托板的左侧连接有第一矩形块,第一矩形块滑动式位于第一小凹槽内,托板的右侧连接有第二矩形块,第二矩形块滑动式位于第二小凹槽内,托板的顶部连接有矩形缸体,矩形缸体的前侧壁开有观察窗口,矩形缸体前侧壁的顶部开有升降槽。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矩形滑杆、升降板、卡齿、长齿板、小弹簧、小板簧、第一楔形卡块和第二楔形卡块,第一矩形块的顶部连接有矩形滑杆,矩形滑杆滑动式位于矩形滑槽内,升降板位于底座的上方,升降板的右部开有矩形升降孔,矩形滑杆位于矩形升降孔内,矩形滑杆与矩形升降孔滑动配合,升降板底部的左侧连接有卡齿,底座的顶部连接有长齿板,长齿板位于卡齿的正下方,卡齿与长齿板相配合,小弹簧套在矩形滑杆上,小弹簧位于升降板的上方,升降板顶部的右端连接有小板簧,小板簧的上端连接有第一楔形卡块,矩形滑杆右侧的上端连接有第二楔形卡块,第二楔形卡块位于第一楔形卡块的上方,第二楔形卡块与第一楔形卡块相接触。进一步地,还包括有长导向杆、隔板、长弹簧和梯形卡块,长导向杆位于观察窗口内,长导向杆与矩形缸体相连接,隔板的后部位于矩形缸体内,隔板的前部位于观察窗口内,隔板与矩形缸体相接触,隔板的前部开有活动孔,长导向杆位于活动孔内,长导向杆与活动孔滑动配合,长弹簧套在长导向杆上,长弹簧位于隔板的右侧,隔板的顶部连接有梯形卡块。进一步地,还包括有大齿板、拉环和弧形板簧,大齿板位于升降槽内,大齿板与升降槽滑动配合,大齿板位于梯形卡块的上方,大齿板与梯形卡块相配合,大齿板顶部的中间位置连接有拉环,矩形缸体的顶部连接有弧形板簧,弧形板簧与大齿板的顶部相接触。在本专利技术中,当需要对病人引流时,首先可以对托板向前进行拉动,托板带动第一矩形块、第二矩形块、矩形缸体向前移动,并将矩形缸体从大床板的下方移出,然后医护人员可以将引流瓶插入到矩形缸体内,便于对引流瓶进行放置,然后即可对病人进行引流,当需要调整病人的倾斜角度时,可以对旋转轴进行转动,旋转轴通过大连接轴带动第一锥齿轮进行旋转,第一锥齿轮通过第二锥齿轮带动大螺杆进行转动,由于前后对称式设置的夹板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夹住,因此接触块在大螺杆的转动下,接触块能够向上进行运动,从而将小床板向上顶起,从而对小床板进行摆动,从而能够调整病人的倾斜角度。当需要对托板向前进行拉动时,可以先对升降板向上拉动,升降板带动卡齿向上移动,卡齿与长齿板分离,同时当将升降板向上拉动到设定位置时,第二楔形卡块对第一楔形卡块进行挤压,第一楔形卡块向上移动到第二楔形卡块的上方,即可通过第二楔形卡块将升降板和卡齿固定住,此时即可对托板向前拉动,并将矩形缸体向前拉动到设定位置,再将第一楔形卡块从第二楔形卡块上移开,此时升降板能够向下运动,并将卡齿卡在长齿板上,从而将托板和矩形缸体固定住,安全可靠。当将引流瓶放入到矩形缸体内后,可以在长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通过隔板将引流瓶紧紧的卡住,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窗口对引流瓶进行观察,当需要将多个引流瓶放置到矩形缸体内时,可以将设置有若干个的隔板拉开,从而能够对引流瓶进行间隔放置和夹持。当需要将引流瓶放置到矩形缸体内时,可以通过拉环对大齿板向上提拉,使梯形卡块和大齿板分离,然后将隔板拉动到设定位置,然后松开拉环,此时梯形卡块与大齿板相结合,能够将隔板固定住,从而便于医护人员对引流瓶进行取放。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引流式病床,能够对引流装置进行固定,便于医护人员对病人引流,使用方便,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结构紧凑省空间,容易生产制造,易于维护维修,生产制造和维护维修成本低,易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底座,2.大支架,3.大床板,4.小床板,5.第一支撑杆,6.第二支撑杆,7.第一轴承,8.大连接轴,9.旋转轴,10.第一锥齿轮,11.大螺杆,12.第二锥齿轮,13.第二轴承,14.连接板,15.接触块,16.夹板,17.托板,18.第一矩形块,19.第二矩形块,20.矩形缸体,31.矩形滑杆,32.升降板,33.卡齿,34.长齿板,35.小弹簧,36.小板簧,37.第一楔形卡块,38.第二楔形卡块,41.长导向杆,42.隔板,43.长弹簧,44.梯形卡块,51.大齿板,52.拉环,53.弧形板簧,101.大凹槽,102.第一小凹槽,103.第二小凹槽,104.矩形滑槽,141.大通孔,201.观察窗口,202.升降槽,3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引流式病床,包括有底座、大支架、大床板和小床板,底座的顶部连接有大支架,大支架为左右对称式设置,底座顶部的右侧开有大凹槽,大凹槽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大支架之间,底座开有第一小凹槽、第二小凹槽和矩形滑槽,第一小凹槽位于大凹槽的左侧,第一小凹槽与大凹槽相连通,第二小凹槽位于大凹槽的右侧,第二小凹槽与大凹槽相连通,矩形滑槽位于第一小凹槽的上方,矩形滑槽与第一小凹槽相连通,大床板的底部与大支架的上端相连接,大床板的左端与小床板的右端铰接连接,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轴承、大连接轴、旋转轴、第一锥齿轮、大螺杆、第二锥齿轮、第二轴承、连接板、接触块、夹板、托板、第一矩形块、第二矩形块和矩形缸体,底座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位于第二支撑杆的右侧,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位于小床板的下方,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与小床板相接触,第二支撑杆的下部嵌设有第一轴承,大连接轴与第一轴承过盈连接,大连接轴的左端连接有旋转轴,大连接轴的右端连接有第一锥齿轮,大螺杆位于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第二锥齿轮固定套在大螺杆的下部,第二锥齿轮位于第一锥齿轮的下方,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大螺杆的下端与第二轴承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嵌设在底座的顶部内,连接板位于第一锥齿轮的上方,连接板的右端与第一支撑杆的左侧壁相连接,连接板的左端与第二支撑杆的右侧壁相连接,连接板开有大通孔,大螺杆转动式位于大通孔内,接触块位于连接板的正上方,接触块与大螺杆螺纹连接,接触块的顶部与小床板的底部相接触,接触块的两侧前后对称式连接有夹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位于前后对称式设置的夹板之间,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与夹板相接触,托板位于大凹槽内,托板与大凹槽滑动配合,托板的左侧连接有第一矩形块,第一矩形块滑动式位于第一小凹槽内,托板的右侧连接有第二矩形块,第二矩形块滑动式位于第二小凹槽内,托板的顶部连接有矩形缸体,矩形缸体的前侧壁开有观察窗口,矩形缸体前侧壁的顶部开有升降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引流式病床,包括有底座、大支架、大床板和小床板,底座的顶部连接有大支架,大支架为左右对称式设置,底座顶部的右侧开有大凹槽,大凹槽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大支架之间,底座开有第一小凹槽、第二小凹槽和矩形滑槽,第一小凹槽位于大凹槽的左侧,第一小凹槽与大凹槽相连通,第二小凹槽位于大凹槽的右侧,第二小凹槽与大凹槽相连通,矩形滑槽位于第一小凹槽的上方,矩形滑槽与第一小凹槽相连通,大床板的底部与大支架的上端相连接,大床板的左端与小床板的右端铰接连接,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轴承、大连接轴、旋转轴、第一锥齿轮、大螺杆、第二锥齿轮、第二轴承、连接板、接触块、夹板、托板、第一矩形块、第二矩形块和矩形缸体,底座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位于第二支撑杆的右侧,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位于小床板的下方,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与小床板相接触,第二支撑杆的下部嵌设有第一轴承,大连接轴与第一轴承过盈连接,大连接轴的左端连接有旋转轴,大连接轴的右端连接有第一锥齿轮,大螺杆位于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第二锥齿轮固定套在大螺杆的下部,第二锥齿轮位于第一锥齿轮的下方,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大螺杆的下端与第二轴承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嵌设在底座的顶部内,连接板位于第一锥齿轮的上方,连接板的右端与第一支撑杆的左侧壁相连接,连接板的左端与第二支撑杆的右侧壁相连接,连接板开有大通孔,大螺杆转动式位于大通孔内,接触块位于连接板的正上方,接触块与大螺杆螺纹连接,接触块的顶部与小床板的底部相接触,接触块的两侧前后对称式连接有夹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位于前后对称式设置的夹板之间,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与夹板相接触,托板位于大凹槽内,托板与大凹槽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娟
申请(专利权)人:巫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