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周边结构层造成破坏的生态种植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82889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止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周边结构层造成破坏的生态种植池,该生态种植池设置在人行道铺装区域用于种植行道树,所述的生态种植池包括人行道铺装区域(9),高出地面的路沿石(8)以及种植穴,该种植穴内置带土球(2)的行道树(1)和有机种植土(3),所述的有机种植土(3)下层铺置有机肥(4),置于无纺土工布(5)之上,可降解材料层(6)放置在无纺土工布(5)之下,最下层铺置有机种植土(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了行道树生长过程中对人行道铺装材料的损坏及对周边人行路面的破坏,同时能够防止行道树生长过程中对周边道路结构层的影响。

Eco-planting pond to prevent damage to surrounding structure layer during plant grow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止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周边结构层造成破坏的生态种植池
本技术属于生态种植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止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周边结构层造成破坏的生态种植系统,用于解决行道树在一定生长年限后引起人行地面隆起。
技术介绍
在现代化园林城市建设中,人们创造了多种形式的行道树树池,也就有了一定的种植技术形式。行道树种植树池的形态和样式一直在不断更新变化,而行道树的种植技术却没有相应的改变。传统的行道树种植技术与其他乔木的种植技术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随着树木的不断生长,树木越来越高大,浓荫给行人带来了凉爽,枝叶为城市降尘、减少噪声污染,防止雾霾的侵入做了极大地贡献,但它日益健壮的根部结构因为种植穴周边的土壤结构越来越密实而发生向地面生长的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人行道铺装材料损坏严重,地面隆起给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改变因为地面的隆起给行人带来的不便,城市绿化服务部门只能选择把凸出地面的植物根部截去,将损坏的铺装材料重新更换为新的。这样行人的通行方便了,但却对后期植物的生长有极大地影响;更新的铺装材料也耗费了政府部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解决行道树在一定生长年限后引起人行地面隆起的防止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周边结构层造成破坏的生态种植池。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防止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周边结构层造成破坏的生态种植池,该生态种植池设置在人行道铺装区域用于种植行道树,所述的生态种植池包括人行道铺装区域,高出地面的路沿石以及种植穴,该种植穴内置带土球的行道树和有机种植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种植土下层铺置有机肥,置于无纺土工布之上,可降解材料层放置在无纺土工布之下,最下层铺置有机种植土。所用到的带土球的行道树可根据设计要求自行确定植物品种及土球大小。所述的可降解材料层选用聚乳酸(PLA),又称聚丙交酯,是以微生物发酵产物乳酸为单体化学合成的,使用后可自动降解,不会污染环境;也可以考虑用聚乳酸制成的产品的回收废弃物,使用时须经过严格的科学管理,不能对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污染,否则一旦土壤发生病害,则会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也可根据材料的更新选用更适合的可降解材料。所述的可降解材料层的厚度为50~100cm,由切割成3~5cm大小铺叠而成,可根据行道树的规格及周边环境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厚度,保证降解速度与植物生长周期契合,随着可降解材料层的不断降解,行道树也会随着向下沉降生长,进而达到解决行道树在一定生长年限后引起人行地面隆起。所述的有机种植土可以为常用有机种植土。上层有机种植土的厚度为100~300cm,下层有机种植土的厚度为50~100cm。所述的有机肥的厚度为10~50cm。有机肥主要来源于植物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包括:多种有机酸、肽类以及包括氮、磷、钾在内的丰富的营养元素。所述的无纺土工布的等效孔径为0.07~0.2mm,垂直渗透系数为1.0-9.9cm/s,撕破强力≥0.08~0.60kN。是由合成纤维通过针刺或编织而成的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无纺土工布的增加主要是为了防止常规种植技术层的有机种植土和有机肥层随着水的渗透过程流失到可降解材料层,造成植物的生长养分缺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种植技术可以解决行道树生长过程中对人行道的损坏及对周边结构层的破坏。(2)本技术种植技术可以减少政府对人行道的更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多次消耗。(3)本技术种植技术可以给行道树提供更好的生长空间,增加行道树的成活率,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过程不受损害。(4)本技术种植技术中可降解材料的应用是一种创新,行道树的生长随着可降解材料的降解而自然有序的沉降,通过人为的干预满足了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生态种植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行道树,2为土球,3为有机种植土,4为有机肥层,5为无纺土工布层,6为可降解材料层,7为现状土壤,8为路沿石,9为人行道面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防止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周边结构层造成破坏的生态种植池,设置在人行道铺装区域用于种植行道树,包括人行道铺装区域9高出地面的路沿石8以及种植穴,内置带土球2的行道树1和有机种植土3,下层铺置有机肥4,置于无纺土工布5之上,可降解材料层6放置在无纺土工布5之下,最下层铺置有机种植土3,种植穴外围为现状土壤7。常规的行道树种植技术自上而下包括带土球2的行道树1、有机种植土层3、有机肥层4;有机肥4的厚度为10~50cm。有机肥主要来源于植物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包括:多种有机酸、肽类以及包括氮、磷、钾在内的丰富的营养元素。用于解决行道树在一定生长年限后引起人行地面隆起的生态种植技术增加了无纺土工布层5、可降解材料层6和有机种植土层3,无纺土工布的增加主要是为了防止常规种植技术层的有机种植土3和有机肥层4随着水的渗透过程流失到可降解材料层6,造成植物的生长养分缺失,因此选用等效孔径为0.07~0.2mm,垂直渗透系数为1.0-9.9cm/s,撕破强力≥0.08~0.60kN的无纺土工布5;可降解材料层6选用聚乳酸PLA又称聚丙交酯,是以微生物发酵产物乳酸为单体化学合成的。使用后可自动降解,不会污染环境。聚乳酸在生物体内可被水解成乳酸和乙酸,并经酶代谢为CO2和H2O,切割成3~5cm大小铺叠而成。可根据行道树的规格及周边环境如温度、湿度等方面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厚度,保证降解速度与植物生长周期契合,随着可降解材料层的不断降解,行道树也会随着向下沉降生长,进而达到解决行道树在一定生长年限后引起人行地面隆起。最下层铺设的有机种植土层3可满足在可降解材料层完全降解完成之后,植物不断向下生长的根部所需的营养物质。可降解材料层6直接敷设在地下,可根据行道树的规格及周边环境如温度、湿度等方面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厚度,保证降解速度与植物生长周期契合。为了保证植物的生长状态长期是稳定且健康的,不能将聚乳酸PLA替换为可降解垃圾,可降解垃圾degradablegarbage指可以自然分解的有机垃圾,包括纸张、木材、植物、食物、粪便、肥料等等,在微生物细菌、霉菌、藻类作用下,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引起外观霉变到内在质量变化等各方面变化,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自然界常见形态的化合物。但可降解并不一定等同于最环保,因为可降解垃圾如果不经过科学管理,可能对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污染,一旦土壤发生病害,则会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相对的聚乳酸PLA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基及可再生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资源如谷类秕壳、稻草、麦秆所提取的淀粉原料制成。淀粉原料经由糖化得到葡萄糖,再由葡萄糖及一定的菌种发酵制成高纯度的乳酸,再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一定分子量的聚乳酸。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使用后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环境,这对保护环境非常有利,是公认的环境友好材料。实施例2上层有机种植土3的厚度为100cm,下层有机种植土3的厚度为50cm。所述的有机肥4的厚度为50cm。所述的无纺土工布5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周边结构层造成破坏的生态种植池,该生态种植池设置在人行道铺装区域用于种植行道树,所述的生态种植池包括人行道铺装区域(9),高出地面的路沿石(8)以及种植穴,该种植穴内置带土球(2)的行道树(1)和有机种植土(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种植土(3)下层铺置有机肥(4),置于无纺土工布(5)之上,可降解材料层(6)放置在无纺土工布(5)之下,最下层铺置有机种植土(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周边结构层造成破坏的生态种植池,该生态种植池设置在人行道铺装区域用于种植行道树,所述的生态种植池包括人行道铺装区域(9),高出地面的路沿石(8)以及种植穴,该种植穴内置带土球(2)的行道树(1)和有机种植土(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种植土(3)下层铺置有机肥(4),置于无纺土工布(5)之上,可降解材料层(6)放置在无纺土工布(5)之下,最下层铺置有机种植土(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周边结构层造成破坏的生态种植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降解材料层(6)选用聚乳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周边结构层造成破坏的生态种植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溧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园林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