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烟雾报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80802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型烟雾报警器,包括红外接收控制单元、红外传感单元和烟雾报警单元;所述红外接收控制单元接收反射红外光线,将处理数据的结果与所述红外传感单元进行数据对比,根据红外反射光线的强度进行结果判决,确认工作环境中的烟雾情况,如果出现烟雾过量,则导通所述烟雾报警单元进行示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加了红外探测器件,完成了烟雾测量的功能,通过延迟器进一步进行烟雾浓度确认,完成了准确度较高的烟雾报警,电路简单,性价比高。

A Miniature Smoke Ala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型烟雾报警器
本技术涉及烟雾浓度感应器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微型烟雾报警器,通过小型化的电路设计,可以完成准确度很高的烟雾报警,性价比很高。
技术介绍
作为火灾检测的关键信号,对烟雾浓度进行实时并且准确的测量一直都是目前各大人群密集区域追求的目标,这是预防火灾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传统的烟雾检测方法中,一般都会在烟雾报警器中进行一个烟雾浓度的预设值。当检测环境中的烟雾浓度高于设定的阈值的时候,报警器就会工作发出示警的声音,从而示意人员查看。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如果在发现烟雾浓度超标,进行了补救措施之后,依然会有一段时间的烟雾浓度超出设定值,这个时候报警器会持续保持鸣笛示警,也就是维持非必须的报警状态,这会进一步引起人群恐慌,对安全保护起到反作用。因此,有必要在烟雾报警器中设置一个延迟确认的装置,对烟雾浓度出现异常的前后进行确认,区分是浓度降低阶段还是出现意外的阶段,从而进行更加准确,可信度更高的烟雾示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微型烟雾报警器,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微型烟雾报警器,包括红外接收控制单元、红外传感单元和烟雾报警单元;所述红外接收控制单元接收反射红外光线,将处理数据的结果与所述红外传感单元进行数据对比,根据红外反射光线的强度进行结果判决,确认工作环境中的烟雾情况,如果出现烟雾过量,则导通所述烟雾报警单元进行示警,否则继续进行检测;红外接收控制单元,包括光电二极管PQ1、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容C3、三极管Q3、三极管Q4、电阻R5、电阻R6和可调电阻RV1,光电二极管PQ1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可调电阻RV1的一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电容C3的一端均接地,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红外传感单元,包括二极管DS1、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容C1、电容C2、电容C4、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7,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S1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烟雾报警单元,包括继电器K1、延迟开关RE1、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三极管Q5、电容C5和电铃LS1,光电二极管PQ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均与电压信号Vin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S1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延迟开关RE1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延迟开关RE1的第五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1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K1的第三引脚与所述延迟开关RE1的第三引脚均接地,所述继电器K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铃LS1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铃LS1的第二引脚与所述延迟开关RE1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延迟开关RE1的第二引脚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进一步,所述继电器K1的型号是JRX-13F。进一步,所述二极管DS1是一种红外线发射光源。进一步,所述光电二极管PQ1是一种根据红外线光度进行电流倍数调整的元器件,可以实时对工作环境中的烟雾浓度进行对应反应,从而完成烟雾报警的功能。进一步,所述延迟开关RE1是一个五端口开关,在所述继电器K1的控制下,进行报警开关控制;如果出现烟雾浓度过高的情况,可以进一步确认是否需要报警。进一步,所述电阻R1、所述电阻R2、所述电阻R5、所述电阻R6、所述电阻R7、所述电阻R9和所述电阻R10的电阻值大小为1kΩ;所述电阻R3和所述电阻R4的电阻值大小为150Ω;所述电阻R8的电阻值大小为300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增加与内部发射的红外光线进行对比的红外接收装置,可以对空气中的烟雾浓度进行准确的实时测量,当出现烟雾浓度过高的情况时,延迟报警的设计可以对烟雾状况进行确定并示警,整体设计小型简易,可靠度和性价比很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车用高稳定性温度传感器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型烟雾报警器。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微型烟雾报警器,包括红外接收控制单元、红外传感单元和烟雾报警单元;所述红外接收控制单元接收反射红外光线,将处理数据的结果与所述红外传感单元进行数据对比,根据红外反射光线的强度进行结果判决,确认工作环境中的烟雾情况,如果出现烟雾过量,则导通所述烟雾报警单元进行示警,否则继续进行检测;红外接收控制单元,包括光电二极管PQ1、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容C3、三极管Q3、三极管Q4、电阻R5、电阻R6和可调电阻RV1,光电二极管PQ1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可调电阻RV1的一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电容C3的一端均接地,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红外传感单元,包括二极管DS1、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容C1、电容C2、电容C4、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7,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S1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型烟雾报警器,包括红外接收控制单元、红外传感单元和烟雾报警单元;所述红外接收控制单元接收反射红外光线,将处理数据的结果与所述红外传感单元进行数据对比,根据红外反射光线的强度进行结果判决,确认工作环境中的烟雾情况,如果出现烟雾过量,则导通所述烟雾报警单元进行示警,否则继续进行检测;红外接收控制单元,包括光电二极管PQ1、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容C3、三极管Q3、三极管Q4、电阻R5、电阻R6和可调电阻RV1,光电二极管PQ1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可调电阻RV1的一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电容C3的一端均接地,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红外传感单元,包括二极管DS1、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容C1、电容C2、电容C4、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7,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S1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烟雾报警单元,包括继电器K1、延迟开关RE1、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三极管Q5、电容C5和电铃LS1,光电二极管PQ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均与电压信号Vin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S1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延迟开关RE1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延迟开关RE1的第五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1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K1的第三引脚与所述延迟开关RE1的第三引脚均接地,所述继电器K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铃LS1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铃LS1的第二引脚与所述延迟开关RE1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延迟开关RE1的第二引脚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烟雾报警器,包括红外接收控制单元、红外传感单元和烟雾报警单元;所述红外接收控制单元接收反射红外光线,将处理数据的结果与所述红外传感单元进行数据对比,根据红外反射光线的强度进行结果判决,确认工作环境中的烟雾情况,如果出现烟雾过量,则导通所述烟雾报警单元进行示警,否则继续进行检测;红外接收控制单元,包括光电二极管PQ1、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容C3、三极管Q3、三极管Q4、电阻R5、电阻R6和可调电阻RV1,光电二极管PQ1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可调电阻RV1的一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电容C3的一端均接地,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红外传感单元,包括二极管DS1、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容C1、电容C2、电容C4、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7,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S1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烟雾报警单元,包括继电器K1、延迟开关R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兵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垚鑫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